阴与阳,任何一方不可能脱离了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太极拳锻炼中无论是人体本身,还是任何动作,其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都是一对矛盾,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前必有后,有后必有前,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两两对应,相互依存。
太极拳锻炼中的虚实、动静、刚柔、曲伸、开合、蓄发等关系也如此,都是一组阴阳的两个方面。虚是阴,实是阳,没有虚也就不存在实,没有实也无所谓虚;刚为阳,柔为阴,没有阳刚就没有阴柔,没有阴柔便无阳刚;动为阳,静为阴,没有动就无所谓静,没有静也就无所谓动;曲属阴,伸属阳,没有曲也就没有伸,没有伸也就没有曲;开是阳,合是阴,没有开也就没有合,没有合就无所谓开;蓄为阴,发为阳,没有蓄不可能有发,没有发就不存在蓄。太极拳的放松与收敛同样如此,放松是开为阳,收敛是合为阴,在放松中存在着收敛,在收敛时也存在有放松。这种依存关系就是阴阳相互为根,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之论中,阴指物质,阳指功能,物质存在于人体内部,故称阴在内;功能表现于人体外部,所以称阳在外。太极拳锻炼时的外形四肢动作为阳,其内形的神意运动为阴,外形动作受内形运动的支配,内形运动通过外形动作才得以表现,两者也是相互依存的。练拳时气势显于外故为阳,精神守在内故为阴,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两者都应相互依存。虚领顶劲是头顶百会穴虚虚上领为阳,提裆敛臀是裆下会阴穴轻轻提合为阴,下有提裆就会上有顶劲,上下呼应,两者也自然是相互依存的。
当然,阴阳互变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到位,“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才是阴阳转换的正道。练拳时对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任何一处的虚实转化,应充分掌握一个度,阴阳的任何一方如有太过,则另一方必然会形成不及。例如:若久旱不雨为阳亢太过,阴雨连绵则为阴霾太甚,任何一方太过便会形成灾害。中医学讲只有阴阳平和,人体才能免于疾病,如阴阳偏胜时就会产生病变。太极拳锻炼的“无过不及”就是达到平衡的要求,人体自身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都须达到平衡。太极拳锻炼中,人体与自然界也应相互平衡和谐。自然界只有平衡和谐才能化生万物,日月星辰运行有序,天清地宁,风调雨顺,作物丰登。太极拳锻炼时,头顶百会穴的上领是天人之间的气的贯通,意气松沉至脚底下的涌泉穴是地与人之间的气的连接,天为阳,地为阴,上为天时,下为地利,中为人和,这是人和自然界的阴阳平衡。(www.daowen.com)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人的心理活动能得以平衡与和谐,是由于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在心理模式之间,有一种结构相同的作用力关系。虽然事物与心理活动的本质不同,但对力的作用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相同,使主体与外物之间就产生了共鸣。《黄帝内经》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其阴阳,以别刚柔”。这不仅是中医对患者的诊断,也是太极拳锻炼中对其阴阳刚柔变化的判断。
《太极阴阳总论》云:“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兼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太极拳锻炼的一招一式都是有柔有刚,有虚有实,有开有合,有松有敛,而且是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即是阴阳的互变,在变化中求平衡,在平衡中才获得各方面的和谐,和谐才是锻炼的目标。人体的和谐即阴阳平衡,百脉畅通,心旷神怡,身心健康,颐养天年。唯有达到五阴兼五阳,可称阴阳得到了平衡状态,才算得上太极拳的妙手,方为刚柔相济,虚实相宜,运化无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