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幸福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幸福感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就业难、考研热、学费高、学业压力过大、家长以及自身期望高等众多问题,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心理认知与情感认知,建构良好的生活氛围是培养幸福感的重要前提。而学校作为大学生生活的大环境,要充分发挥其教书育人作用,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大学生,也必须同时重视大学生幸福感的教育,救赎大学生日益消逝的幸福感。

面对就业难、考研热、学费高、学业压力过大、家长以及自身期望高等众多问题,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一)家庭方面

家是幸福的源泉,是对一个人成长最有力的情感支撑。家庭的环境状况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家长应为子女营造一个理想的成长氛围,让孩子更多地感受家的温暖,从而有幸福感。这包括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不畏艰苦的劳动氛围、朴素节俭的持家氛围、孝亲敬长的关爱氛围、愉悦身心的娱乐氛围、和谐平等的民主氛围、健康乐观的心理氛围、和睦温暖的亲情氛围。

(二)学校方面

作为在校大学生,极大部分的大学生是寄宿学校的,学校就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幸福感的流失附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培养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心理认知与情感认知,建构良好的生活氛围是培养幸福感的重要前提。而学校作为大学生生活的大环境,要充分发挥其教书育人作用,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大学生,也必须同时重视大学生幸福感的教育,救赎大学生日益消逝的幸福感。

首先,要让“幸福教育”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观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生活态度,科学地确立人生目标和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不断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从而对未来发展能有科学的理解、预测和评价。

其次,打造积极向上的集体,发挥班级和寝室的支持作用,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对于大学生来讲,离开了依赖的家庭环境,班级和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群体环境。对于内向性格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进行主动的人际交往,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使他们融入集体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幸福体验。再次,加强校园软硬件环境建设,提升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学生的水平,积极营造“三全”育人氛围,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基本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基础性工程。(www.daowen.com)

最后,加强挫折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的一代,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从小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下成长,有来自各方面的呵护和关爱,所经历的不幸遭遇最少,却最容易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开展挫折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和应对挫折是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社会方面

建设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为大学生提供竞争公平、机会均等、和睦、舒畅的社会环境。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大学生家庭状况不均的现象也日益突出,经常导致一些在就业、生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大学生即将融入社会,面对社会存在的不公正、不和谐的因素,也给他们造成了潜意识的压抑和自我价值的否定,幸福感也就降低了。因此,建立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个人方面

幸福与否,最主要还是要看个人。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要达到积极的自我统一,需要在自我认识上形成正确的自我分析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目标,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趋向一致。在自我体验上,善于把握积极肯定的情感,激发信心和上进心,正确对待消极否定的情感,不因外界的影响而陷入自卑自怨的境地。在自我调控上努力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表达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愉悦的心灵感受,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自我满足感;积极地对待生活的阴暗面,有效调节不良情绪,学会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悦纳自己,进而获得幸福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