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成挫折的主观因素
构成挫折的主观因素是指由于个体的生理、心理以及知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和阻碍,使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成为挫折的来源。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身生理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先天素质所带来的限制,使人无法顺利达到目标。比如,天生畸形的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和正常人的身体一样了;一个先天性色盲的大学生要想成为画家,无论怎样去追求,都难以如愿以偿。此外,生理上的缺陷之所以能够使一些人产生挫折感,也与社会的某些价值观与个体对自身这些特性的评价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个子过于矮小的大学生比个子较高的人挫折感重;一个相貌平平的或体形肥胖的女大学生比长相漂亮的、瘦瘦的女大学生容易受挫折;身有残疾或某种疾病的人比四肢健全、身体健康的人更易产生自卑感,等等。
(2)自身心理问题。遭受挫折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个体自身的思想观念、自身动机冲突以及个体的心理承受力三方面。
第一,思想观念方面出现的问题。青年大学生要想健康成长,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态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学生要学会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一切事物。但事实表明,部分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首先是主观性较强,表现为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严重不符的矛盾。如大一新生经常会在入学前把大学生活想象得非常美好,这往往与入学后实际感受的生活形成较大的心理反差。其次是片面性,时常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象。有时会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评价非常低,总是感觉低人一等;有时又会对自己的实际水平评价过高,这样往往因无法实现既定目标而受挫。最后是滞后性,表现为大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落后于事物的实际发展阶段。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不符合社会要求,则很容易成为挫折的来源。如果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势必会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
第二,自身动机冲突方面的因素。个体动机冲突主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因一个或几个目标,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使这些并存的动机不可能同时全部实现,而必须有所取舍,于是就形成了动机冲突的心理现象。这种动机冲突是经常出现的,目前学者们多把这种动机冲突分为四种形式: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双重趋避冲突。所谓双趋冲突,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个并存的目标对产生同等强度的吸引力,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但因条件限制,无法兼得,而只能选择其一,从而产生难以取舍的矛盾心理,即所谓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大学生在就业时,面对两个都非常心动的单位只能选择其一时的情形。相反的,双避冲突是指个体同时遇到两个具有同样威胁性的目标的困扰,从个人本意上讲,对这两个目标都想躲避,但迫于情势,必须选择其中一个才能避免另外一个,从而产生左右为难的矛盾心态,即所谓的“前有悬崖,后有追兵”的处境。所谓趋避冲突,是指个体在对待同一目标的同时产生两种互为矛盾的心态或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又恶而避之。即个体对某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从而产生既喜欢又害怕的矛盾心理。这种动机冲突在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比如有的女生既想吃辣椒,又怕脸上长痘痘一样。双重趋避冲突,是指个体在活动中同时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对每一个目标又同时趋避冲突。比如,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遇到两个单位,一个收入较高,但专业不对口,另一个专业对口,但效益不太好。如果大学生能了解甚至掌握这几种动机冲突,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每种选择,辩证地看待得失,该放下的可以微笑地舍弃,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挫折了。
第三,大学生心理承受力方面的因素。挫折承受力指个体适应挫折、抵抗挫折的一种能力。即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一般来说,挫折承受力较强的人,往往挫折反应小,挫折时间短,挫折的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力较弱的人,则容易在挫折面前不知所措,甚至导致心理和行为不正常。在生活中不乏看到这种情形:有的大学生百折不挠,越挫越勇;有的则一败涂地,一蹶不振,从而失去前进动力。个体如果有较强的承受力,则可以有效地抑制或减轻挫折感,采取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用较短的时间放松心情,放下心里不快,从挫折的低落情绪中走出来。比如,同样面对考试失利,有的学生失望,对学习心灰意冷;有的则能从中总结失利原因,坚定地朝预定目标走下去。
(3)自身行为不端。当代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家长和辅导员所说的“好好学习、不要贪玩、不要打网络游戏、不能上网成瘾、有时间多看看书”等这些“大道理”都十分清楚,甚至能够“倒背如流”,可是他们自由散漫成性,根本管不住自己,很难改掉。很多男生都开始不遵守学校纪律,夜不归宿泡在网吧里打游戏,甚至搞起了网恋;有的大学生学会了吸烟,经常酗酒,想改,却很难住手,无法摆脱。明知自己的行为是错的,但却改不了,于是内心十分痛苦,自责、自怨从而导致挫折感产生。
(4)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归纳为知识结构不全面、生活阅历较少、机遇不好或没有抓住机遇、自我期望过高四个方面。
第一,知识结构不全面。有一部分大学生遭受挫折不是因为自身的学历低,而是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对其他科目一窍不通。有许多理工科的大学生进单位后对简单的写作都不能胜任;和领导同桌就餐时,连基本的上座都不知道;和领导碰杯时连基本的敬酒礼仪都不清楚等。
第二,生活阅历较少。当今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成长经历比较平坦,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实践能力较差,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有时认识正确深刻,有时则错误肤浅。加上大学生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会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一旦面向复杂的社会生活,便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紧张、焦虑等。
第三,自我期望过高。许多大学生往往过于自信,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对自我发展的预期和要求不是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常常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制订过高的甚至无法达到的目标和计划。一旦这些目标和计划因为能力不及无法实现,而自己又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例如,有些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对学习成绩的要求仍然很高,有的非要考90分不可,而一旦成绩没有达到预期,他们就会情绪消极,堕落颓废,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等。例如,对某次英语期末考试成绩的预期水平,大学生A的目标是85分,大学生B的目标是60分,考试结果是两人都得了70分。对于这样的考试成绩,A感到失望、伤心、自责,有较重的挫折感,而B会比较高兴,体验到愉悦感、成就感。造成这两位同学出现上面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就是因为两者的抱负水平有高低之别。
第四,机遇不好或没有抓住机遇。当今大学生大多心高,不好的工作不想做,不对口的单位不想进。认不清国家政策的发展方向,到最后才知错过了许多好机会。
2.构成挫折的客观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个体不能预测和防范的天灾人祸、时空限制等。大自然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按照固有的规律运行的客观实体,所以它既能为人类造福,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www.daowen.com)
由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还没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样难免要受到自然界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洪涝、干旱、海啸、地震、山崩、飓风、冰雪等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远隔重洋难以和亲人团聚,空白了少年头等,是时空的限制,是自然环境的限制;学校与周围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太大、照明不足以及亲人生老病死之类,是自然物理因素的影响。此外,还有自然因素引起的疾病、事故,等等。
(2)社会因素。作为社会中的一大群体,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际过程中总要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习惯势力、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第一,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市场经济呼唤人的主体意识,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鼓励积极竞争和个人的发展,要求人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原来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观念受到极大挑战。面对这种变化,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合作与竞争等关系,往往使成长中的大学生感到困惑。一方面,原有的价值观还在对其发生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张扬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这种冲突会增加大学生的挫折感。
第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旧文化的冲突、利益的调整、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的变动以及伴随着改革开放所出现的各种消极影响和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到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使他们当中许多人在价值选择上产生了种种矛盾、困惑和冲突。文化心理学家霍兰威尔提出:在某种情况下,外来文化移入压力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非常有害的影响。这是因为,当一种文化移入另一种文化时,由于文化刺激的泛滥,会造成价值体系的重新认识和整合,使人们难以依据已有的经验,合理而又准确地选择和认同一种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从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也容易产生心理失调和挫折感。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锻炼,极有可能遇到挫折。
第三,信息的急剧膨胀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带给大学生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如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化,大学生早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大学生毕业后便面临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心理挫折,尤其是非名牌大学和专业冷门的学生心理反应更为强烈。与此同时,大学生必须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为生存而拼搏。这些反差,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挫折感。
第四,就业形势太严峻。过去大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而当今就业市场竞争残酷,“双向选择”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了。大学生一入学就考虑毕业找工作的事,比如,社会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学校该如何做准备,等等。面对即将踏入充满激烈竞争、复杂多变的社会,不少大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
此外,国际、国内政治风云变幻,理论、观念的更新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变化,也使得许多大学生应接不暇,担心将来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环境。
(3)家庭因素。家庭的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条件,如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的素质、家庭的抚养方式、家庭的人际关系以及家庭的自然结构等对大学生的心理挫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与家庭生活的不良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的。从小娇生惯养和过分受保护、被溺爱的孩子进入大学后,更容易产生心理挫折。家庭贫穷、双亲不和或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过分管制或放任不管,他们上大学后,有些人表现得蛮横无理或做出一些违背社会规范的反常举动;有些人表现出内向、孤僻的性格,很少与人交往,不易表露感情,抑郁寡欢,这些都容易产生心理挫折。部分家庭教育有偏差。当代大学生的父辈们饱受了生活的苦难,不想让儿女再受苦吃亏,平时在养育孩子时,有意无意地替孩子去抵御本应由孩子面对的困难和挫折,使孩子养尊处优,丧失了在各种挫折中成长的机会,不仅阻碍了他们社会化的过程,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人格发育得不健全。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产生有着潜在影响,贫困大学生除面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就业压力外,还要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与经济压力,因为经济而影响其学业发展与个人发展而导致更多的心理冲突,进而产生挫折感。
(4)高校环境因素。高校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挫折有直接影响。高校环境对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硬性设备条件落后。大学生往往对大学校园与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但现实中的大学校园环境及设施往往与大学生想象中的“天堂”有一定的差距。许多高校校园设施落后,住宿条件、就餐环境等后勤保障跟不上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不满情绪增加。尤其是随着扩大招生以来,学生人数增加,许多高校对学生上课、自习教室的安排明显不足与不合理,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主动学习需求,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第二,高校管理模式与教学内容的影响。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社会,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创新意识、掌握最新科学知识的人才。求知欲、成就动机都很强的大学生,往往希望学习最新的知识,能够在社会上大有作为,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知识陈旧,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与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适应,使大学生产生失望情绪,随即产生挫折感。此外,一部分高校还不能根据新的社会发展形式及时地调整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往往会在管理中使用过强的共性制约,却忽略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个性发展,使大学生极易产生不满与逆反心理。
第三,校园不良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生物个体,人区别于动物之处,在于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被文化所创造,即人是文化的产物。什么样的文化浸染出什么样的人。
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直接而且深远。近年来由于学业负担的沉重和就业压力的加大,校园文化出现庸俗化、品位低俗等现象,许多学生社团组织名存实亡;校园人际关系也变得利益化,同学之间相互猜疑、嫉妒、钩心斗角现象时有发生,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利益关系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现象使不少学生心理难以平衡,对人从此不敢再轻易信任,产生心灵的孤独感、寂寞感与强烈的不适应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