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精选
案例描述:张某,男,19岁,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时,满怀激情,希望四年后能找到梦想的职业。几个月后,他发现大学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美好。他逐渐地变得伤感、消沉,表现出很不满足自己的现状。原来,他在中学时成绩名列前茅,有“众星捧月”的优越感。到了大学,同学们都是佼佼者,他的学习优势就不存在了,因此感到很不自在,尤其是入学后的几次考试,他的成绩只排在全班的中等水平,这彻底打破了他入学时的美好幻想,情绪也一落千丈。他努力学习,成绩还是没有明显提高。他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感到力不从心,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他开始上课迟到,有时甚至旷课,最后他要求退学。
案例分析与建议:在此案例中,张某表现出厌学情绪,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心理咨询老师首先应让张某认识到他是有能力的,否则他就不会在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考进大学。其次激发他的学习动机。可以通过帮助他形成对自己正确的认识,如让他回想以往学习中的成功体验,明确自己的学习优势,根据学习计划和目标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使他重新认识自己,并积极地鼓励他,同时对他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有效地促进他成绩的提高,通过这些方法,使张某重拾对学习的信心。
上述案例中,怎样才能重新激发张某的学习动机,从而有利于解除他当前的学业危机呢?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方法有:
(一)提高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增强学习的自觉主动性
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对知识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烈,知识的价值将越来越得到体现,知识分子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也将日益提高。如果不珍惜学习机会,不掌握扎实过硬的能力,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真正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大学生要把学习同国家的发展与命运结合起来并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这个角度来思考“我上大学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才会使他们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强大动力。同时,大学生要清晰地认识到,跨进大学的门槛,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大学不是避风港、目的地,而是加油站。上大学,只是向新高度攀登的开始,征途漫漫、任重道远。
(二)培养学习兴趣,做到多听、多看、多动手、多参与
(1)多读书,不仅要读专业书籍,还要读非专业书籍,所谓“开卷有益”,只要是内容健康的书籍,读了之后总会有所收获。多读书不仅能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2)多听,就是要多听学术报告,了解学术动态和本学科当前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还可激发求知欲和探索欲。
(3)多看,就是要多参观一些学术成就展览,多看一些科技资料片,这能对大学生起到很大的鼓舞和启示作用。多动手,就是要多参加实验活动,并要坚持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增长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www.daowen.com)
(4)多参与,就是要积极参与学校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和各种科技竞赛,包括各种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有条件的要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撰写论文,以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培养浓厚学习兴趣,深化学习动机。
(三)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影响活动的成败的各种因素列成“三维度归因模式”。这三个维度是:内部的—外部的、可控的—不可控的、稳定的—不稳定的。韦纳认为,个人对活动成败的因果关系的认识,影响他的自信心和行为的坚持性、稳定性,影响他对今后类似活动成败的期待。如果学生将学习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能力、任务难度等稳定因素,他就会预期自己今后在类似的任务上会再次成功(或失败);如果他将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努力、机遇等不稳定因素,他就会预期自己在遇到类似任务时,结果可能会有所改变。可控性这一维度影响个人的自信心和对活动的坚持性。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这种可控制能因素,他就会满怀信心,希望通过继续努力再次获得成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这种不可控因素,他就只会听任失败,丧失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说,学生如能把学业成败归因于努力,就可提高其学习动机。少数大学生在学习屡遭失败而又无法通过行为反应去改变现状时,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学习任务困难等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这种归因一旦被巩固下来,学生就会逐渐感到无所适从、前途无望,这种无能为力的状态叫作“习得性失助感”。为了克服这种失助感,大学生需要学会对失败作合理的归因,逐渐改变“学习结果不可控制”和“再努力也不可能成功”的不正确认识。国内专家韩仁生(1998)采用集体干预和个别辅导的方法进行归因训练。集体干预包括说明、讨论、示范、强化矫正等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认识能力和努力对成功的重要性。
集体干预的归因训练包括:
(1)说明。老师向学生讲解: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要相信自己,积极树立自信心及如何树立自信心;指出努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在学习中要不怕失败,坚持不懈;只有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恰当的学习方法以及教师和同学的帮助等。
(2)讨论。根据讲解,组织学生讨论自信心、能力、努力与成功的关系。然后教师对观点进行总结,肯定、鼓励正确的观点,纠正错误的观点。最后讲述成功与失败的例子,让学生讨论文中人物成败的原因,联系学习表现进行阐述。
(3)示范。让学生观看录像,内容为一个人把失败归于缺乏努力,仍坚持完成任务。观看后让学生重复类似任务,以促使观察学习的效果运用到行动中去。
(4)强化矫正。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的归因因素中做出选择,对完成任务情况做出归因。当学生做出比较积极的归因时及时给予鼓励,对做出消极归因的学生给予引导和暗示,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
个别辅导的归因训练:针对个别学生分析努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如学习方法、家庭环境、教师教学风格等,帮助学生分析这些因素分别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