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

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标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社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这是反射性评价对大学生产生心理反馈的通常心理现象,所以反射性评价对自我意识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在动物界数千种动物中,只有人、大猿、海豚、大象和鸽子少数几种动物能认识自己的镜像,这种能力被认为是自我意识产生的萌芽。

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标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社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般而言,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可以通过4个方面逐渐形成。

(一)他人的反馈

通常,其他人会对我们的品质、能力、性格等给予清晰地反馈,从而增强自我了解。被老师告诫要更加大胆、主动、勤奋一些时,便会从老师的反馈中得知:

害羞,不够主动,学习不够勤奋,特别是当许多人的看法一致时,人就会相信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从而确定自己是这样的人。激励对成长中的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说:“优秀的学生是夸出来的。”当否定性评价过多时,学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由马丁·西格曼(Martin.Se Lgiman)研究提出的,是指对环境失去控制的一种信念

当一个人拥有这种信念时,他感到不能从环境中逃脱出来,便会放弃脱离环境的努力。有的大学生会说:“无论我如何努力,也不会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事实上,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严重的自我意识障碍,它抑制了人改造与影响环境的能力,强化了顺从,甚至盲从,并转化为一种内在信念。习得性无助是后天形成的,特别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当大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时,环境适应中的自我意识显示出巨大的张力,很多在中学时代有着骄人成绩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认同了自己的平凡并不尝试变时,就极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二)反射性评价

在生活中,那些与自己生活无关紧要的人有时并不会给予自己清晰明确的反馈,但可以从他们的态度与反应中了解自己。符号互动学者库利提出了“镜中我”(Lookir glass self)他,认为我们感知自己就像别人感知我们一样,镜子中的我或别人眼中的我就是我们感知的对象,常常依据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来了解自己,这一过程称之为反射性评价。

“我感到非常孤独,宿舍的同学不喜欢我,常常是当我在宿舍外面听着里面在热烈地谈论一个问题而我进入宿舍时,谈话经常就中断了,大家的表情也显示出冷淡与不在乎。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这使我非常痛苦。在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中,我的家境略好些,可这不是我的过错,我想与同学处好关系,甚至做了一系列努力都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在中学以前,我一直是非常受人欢迎的,现在变得沉默了,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做。”这是反射性评价对大学生产生心理反馈的通常心理现象,所以反射性评价对自我意识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行为判断

贝姆(D.Bem)的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认为:在内部线索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依据外在行为来推断自己的特征,如性格、态度、品质、爱好。如当学生参加公益事业时,他认为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常常依据内部线索了解自己,如根据想法、情绪了解自己,而且比外显行为更准确.因为行为易受外在压力的影响,更易伪装。(www.daowen.com)

个体的行为具有外显性更有内倾性,因而依据自己行为的判断为自我的确立提供了可靠依据。

(四)社会比较

费斯廷格提出了著名的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理论认为: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估自我,为此,在缺乏明确标准时,人们常常和自己相似的人作比较。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发展时期,他的人生目标、职业理想、生活态度等都在形成中,社会比较为大学生提供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标尺。社会比较也是每个个体认识自我不可或缺的方面。没有社会比较,就没有自我的进一步优化。当然,自我比较并不总是向着积极的方向,自我比较又分为向上比较、向下比较与相似比较。当个体的目的与动机不同时,采用的社会比较策略也不相同。例如,自我保护与自我美化的动机促使学生与那些不如自己走运、成功和幸福的人相比;而自我成功动机强的人更倾向于向上比较,与那些比自己更加成功的人比较,促使自己更加成功。

知识拓展

“自我意识”来源?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日前宣布,该所马原野课题组和胡新天课题组发现了灵长类大脑前额叶背侧部涉及与“自我”相关的信息处理,这可能是人类自我意识产生的神经基础。

大脑前额叶是位于灵长类动物和人大脑半球额部的一块皮层,这块皮层和灵长类高度发达的智力有明显的关系,被称为“脑中之脑”。该课题组研究结果显示,背侧前额叶仅对自我为中心的空间信息处理负责,而与大环境为中心的空间信息处理无关。经过五年研究,研究团队发现了灵长类大脑前额叶背侧部涉及和“自我”相关的信息处理。

研究显示,在动物界数千种动物中,只有人、大猿、海豚大象鸽子少数几种动物能认识自己的镜像,这种能力被认为是自我意识产生的萌芽。在前额叶背侧部,一些神经元可能同动物的体态语言和“精神图像”有关,而语言和精神图像在自我意识的产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研人员认为,背侧部前额叶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功能可能不仅同工作记忆有关,更可能同“自我意识”的产生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摘自2011年5月25日《北京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