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心理异常,也被称为心理失调、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是指某种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行为、心理症状或模式,它必须表现出现时的痛苦(如令人痛苦的症状)或某种能力丧失(如一种或多种重要功能的损伤),或者有明显增加的可能导致死亡、痛苦、能力缺损以及严重丧失自由的危险性。轻度的心理异常,通常被称为心理障碍;严重的心理异常,则被称为心理疾病。下面介绍一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一)神经症
神经症指一组非器质性的神经机能失调的精神疾病。常见的神经病有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神经症患者典型的或共同的表现主要有:
(1)情绪障碍。如情绪波动,易烦恼、焦虑,易激惹,患者处于一种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却又难以自拔,努力想摆脱痛苦的体验,但又觉得无能为力,并为此感到苦恼。
(2)身体不适感。总感觉身体不舒服,失眠,头晕头痛,消化道症状,但无相应的器质性病变。
(3)自知力良好。对病态表现有充分的自知能力,故能主动求医。
(4)精神活动能力降低。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降低等,常对个人的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但社会适应能力如学习、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没有重大损害,能参加正常的社会生活,完成学习任务。
(5)症状持续性。症状持续3个月及以上。
常见的神经症有以下5种:
1.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类以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劳,伴有睡眠障碍和各种身体不适感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神经症性障碍。
(1)症状。
①易兴奋。表现为感情的控制力降低,情绪易激动;感觉过敏,如感到头部的血管搏动、心脏跳动、怕光、怕风、怕声等。
②易疲劳和衰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脑力和体力均易疲劳,工作不能持久,学习和工作效率明显降低。精神萎靡,情感反应强烈但不持久。
③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心血管机能方面表现为心悸、心慌、心跳、皮肤潮热多汗或手脚发凉等;在呼吸机能方面表现为出气不舒畅、胸闷、气憋等;在胃肠机能方面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等;在泌尿生殖功能方面表现为尿频、月经失调、遗精、性功能障碍等。
④紧张性疼痛。表现为紧张性头痛、紧张性肌肉疼痛等。
⑤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表浅、多梦、易惊醒或早醒等。
(2)病因。
①人格因素。性格偏于胆怯、敏感多疑、易激动、急躁、自制力差、心胸狭窄、主观、任性的人易发此病。
②精神因素。凡是能引起持续的紧张心情和长期的心理冲突的一些因素,如亲人死亡、学习负担过重、人际关系纠葛等,使神经活动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了神经系统张力所能忍受的限度,即可发生神经衰弱。
③生活因素。脑力劳动过程中的不良情绪状态,消极的劳动态度,缺乏劳逸结合以及经常改变生活与睡眠规律,都可能引起大脑机能活动的过度紧张,也可导致神经衰弱。
(3)防治。
①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有效进行休息和娱乐,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
②心理治疗。治疗关键在于揭示患者内心深处的心理冲突(病因),缓解外界压力,消除紧张刺激感,同时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纠正对疾病的不正确认识,端正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③药物治疗。必要时使用,主要有抗焦虑药、中药等。
④其他疗法。体力活动疗法,如气功、太极拳;物理疗法,如针灸、电刺激等。
2.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症,是个体在面临不良刺激或预感到会出现挫折情境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消极的情绪状态。
(1)症状。
①焦虑情绪为主要症状。这种焦虑是无明显原因的,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不针对具体的人或事,紧张焦虑程度与现实情况不符。表现为难以言说的紧张感,混合着担心着急、坐立不安、害怕惶恐,好像灾难即将降临似的。
②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头晕、胸闷、心悸心慌、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内分泌失常、运动性不安、睡眠障碍。
(2)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焦虑(惊恐发作)和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普遍性焦虑)。
①急性焦虑。患者常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突然发作的强烈紧张、极度恐惧、濒临死亡感,有如坠入万丈深渊,有人会死死抓住身边的人,有人尖叫、呼救或逃离。同时伴有剧烈的心慌、心悸、气急、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失控地发抖、出大汗等。发作时间通常可持续数分钟。一个人反复出现无预期的惊恐,并且开始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的可能性时,惊恐障碍的诊断就成立了。
②慢性焦虑。主要表现为长时间、高频率地感到无明显原因、无固定内容的恐惧和提心吊胆或精神紧张,总预感会发生什么不幸而处于警觉状态。伴躯体反应:坐卧不宁、心惊肉跳、心慌、头痛、背痛、全身颤抖等。患者常因不明原因的惊恐感而意志消沉、忧虑不安,夜间入睡困难。
(3)病因。
①遗传因素。据研究,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35%,高于全部其他的神经症。另据认为,某些神经类型的孩子可能更易在后天生活中发展出焦虑的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成了后来易感焦虑的基础。
②人格因素。焦虑症患者大多谨小慎微、胆小怕事、害怕困难、患得患失、遇事易紧张、对失败过分自责,摆脱不了失败的阴影。
③精神压力因素。人长期面临威胁,处于不利环境之中,或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就更易发生焦虑症。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时期的创伤性体验常会由于现实生活中某些事件的唤起作用而诱发焦虑症。
(4)防治。
①自我调节。轻度焦虑可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常用的方法有树立信心;适当运动,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在感到焦虑紧张时做一些简便易行的运动,可消除疲劳,减轻压力;充足睡眠;放松活动;调整目标。
②心理治疗。各种形式的放松疗法,如自我松弛训练、生物反馈技术、催眠疗法以及脱敏疗法、音乐疗法、认知疗法等对焦虑症都有良好效果。
对于急性的焦虑发作,以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为主的药物治疗可以显著、迅速地改善症状,起到作用。但如果没有心理咨询和治疗从根本上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焦虑症是无法彻底治愈的。
3.恐惧症
恐惧症是对某些特定事物、特定情景或要从事的特定活动产生强烈的恐惧感。明知不存在真实的危险,却产生持续的异常强烈的恐怖反应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伴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心跳、脉搏加快,呼吸急促、头晕、心悸、出汗、颤抖、晕厥等),并产生回避行为。
(1)临床表现。
①某种外在(体外)的客体情境引起强烈的恐怖。
②明知过分、不合理、没必要,却又无法控制。
③发作时往往伴有明显的焦虑不安及植物性神经症状,如出汗、心悸、面红或气短、气促、头晕甚至晕倒、战栗。
④因尽力回避所恐惧的客体或情境而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或工作,回避行为越明显说明病情越严重。
(2)病因。
①童年经验。从种系发生角度看,恐惧是一种原始情绪。它是动物遭遇危险情境的一种警诫反应,具有适应意义。在人类生命周期里,儿童时期发生恐惧体验的机会显然多一些,因此对恐惧症原因的探索大多强调童年经验的作用,成人的恐怖症状是儿时恐怖经验在某种情景再现诱发的。
②人格因素。恐惧症患者的人格特点多为内向、羞怯、胆小、怕事、依赖性强、遇事易焦虑等。(www.daowen.com)
(3)防治。对恐惧症的最主要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行为治疗。以脱敏疗法为主,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也可进行心理分析或其他疗法。
4.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突出特点为自我强迫,表现在观念、行为上被迫想自己不愿想、做自己不愿做之事,同时伴有焦虑情绪。
(1)症状。
①强迫观念。强迫怀疑,患者对已完成的事仍然放心不下,如信已寄出,却总是怀疑是否贴了邮票;门已锁,怀疑是否锁好;强迫联想,对所遇之事,总是立即想到接近、相似或对立的事物,如看到黑即想到白;强迫回忆,对往事、经历不能摆脱地反复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对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想法,无休无止地思索,如“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为什么人的眼、耳、鼻孔都成双,偏只长了一张嘴”“永远有多远”等,强迫性穷思竭虑是核心症状,也是最多见的症状。
②强迫意向。患者常有与正常意愿相反的欲望和即将失控并要行动起来的冲动(多为可耻的、残忍的意向),如走在桥上就有往下跳的冲动,看到刀就出现要拿来砍人或砍自己的意向,等等。但从未实际发生过,只是不能控制这些意向的出现。
③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往往是为减轻强迫观念而引起的焦虑,患者不由自主地采取的一些顺从性行为。包括强迫计数、强迫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2)病因。
①与早年生活经历有关。如父母过于严厉,吹毛求疵,追求完美,易导致儿童的强迫倾向。
②人格因素。强迫人格的特征可概括为“不完善感”“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三不”之中只要有一个非常突出,就是典型的强迫人格。这种人一般具有主观任性、急躁、好强、自制力差或胆小怕事、优柔寡断,遇事过于谨慎、缺乏自信心、墨守成规、生活习惯呆板、喜欢仔细思考问题等特点。
③心理社会因素。常见的有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换,责任的加重;或处境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或亲人的丧亡,突受惊吓,担心意外等容易引发强迫症状。
(3)治疗。目前使用较多的为森田疗法、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一般性的心理治疗措施,如说理、安慰、鼓励、注意转移以及不良人格特征的调整与改造,也能起一定的作用。必要时可给以抗焦虑药物。
5.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表达痛苦与优势观念。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有关,但患者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甚至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时也同样如此。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了解症状的起因,都很困难。患者常有一定程度寻求注意(表演性)的行为,并相信疾病是器质性的,需要进一步检查,若患者不能说服医生接受这一点,便会愤愤不平,此时更易伴有寻求注意的行为。此障碍男女均有,为慢性波动性病程。
(1)临床表现。
①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主要表现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最重要的特点是应激引起的不快心情,以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
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患者为此进行过许多检查,均没有阳性发现,甚至手术探察却一无所获。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并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长期存在严重的障碍,很少能够完全缓解。女性远多于男性,多在成年早期发病,女性最早的症状可能与性方面的困难或婚姻、恋爱问题有关。有的患者因经常接受治疗,可致药物依赖或滥用(多为镇静剂和止痛剂)。
②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如果病程短于2年,临床表现符合躯体化障碍或者不典型,均应诊断本型。
③疑病症。疑病症是指患者以担心或相信患严重躯体疾病的持久性优势观念为主(疑病观念)。患者因此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患者的痛苦与优势观念,常伴有焦虑或抑郁。对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的疑虑或优势观念也属本症。本障碍男女均有,无明显家庭特点(与躯体化障碍不同),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具体表现如下:
a.常在躯体疾病或精神刺激诱因作用下发病,表现对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患者为自己认为罹患的某种疾病感到苦恼,而非对疾病的后果或继发性社会效应感到苦恼。
b.常有敏感多疑、对健康过分关切并要求较高的个性特征,对日常出现的某些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如心跳、腹胀等)做出疑病性解释。
c.患者的疑病观念很牢固,缺乏充分根据,但不是妄想,因为患者知道患病证据不充分,才迫切地要求检查和治疗。
d.患者的上述表现不尽相同。如疑病性躯体不适明显,伴有焦虑或抑郁者称为感觉性疑病症。疑病观念明显,但躯体不适,心境变化不明显的为称观念性疑病症。身体变形疑病症主要见于青少年,患者坚信自己身体外表,如鼻子、嘴唇等部位。存在严重缺陷,要求施行矫形手术,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如果这类观念不为解释所动摇,带有明显情绪色彩,就患者文化背景而言并不荒谬,可以认为是一种病理性超价观念。患者对有关疾病的各种读物十分注意,阅读后往往对号入座,加强疑病观念。
e.虽经反复就医或医学检查,但阴性结果和医生的合理解释不能打消疑虑。
f.起病大多缓慢,病程持续,症状时轻时重,常导致社会功能缺损。较好的预后往往与下列因素有关:急性起病;与某一躯体疾病相伴出现;病程在3年以内,无严重人格缺陷者;不存在继发性获益等。
④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该紊乱主要表现为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发生躯体障碍所致的神经症样综合征。患者在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脸红、震颤)基础上,又发生了非特异的,但更有个体特征和主观性的症状,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经检查这些症状都不能证明有关器官和系统发生了躯体障碍。因此本障碍的特征在于明显的自主神经受累,非特异性的症状附加了主观的主诉,以及坚持将症状归咎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具体临床特点如下:
a.症状是主要或完全受自主神经支配与控制的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所致。
b.最常见最突出的是累及心血管等系统(心脏神经症)、呼吸系统(心因性过度换气和咳嗽)和胃肠系统(“胃神经症”和“神经性腹泻”)。
c.症状通常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特点是,以自主神经兴奋的客观体征为基础,如心悸、出汗、脸红、震颤;第二种类型的特点是,更具个体特异性和主观性,而症状本身是非特异的,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等。
d.患者把症状归于特定的器官或系统(与自主神经症状相同的系统)。但任何一种类型症状,都无法找到有关器官和系统存在器质性病变的证据。
e.本病的特征临床相在于以下三方面的结合:明确的自主神经受累、非特异性的主观主诉,以及患者坚持将之归咎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
f.许多患者存在的心理应激或困难和问题。
g.有时可有生理功能的轻度紊乱,如呃逆、胃肠胀气、过度换气,但这些并不影响相应器官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
⑤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该障碍主要表现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严重的疼痛。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疼痛的发生,经过检查未发现相应主诉的躯体病变。病程迁延,常持续6个月以上,并使社会功能受损。
(2)病因。确切病因尚不明。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该病患者往往拙于探究自己内在心理,因此常坚持某种躯体性病因。认为该障碍症主要由心理因素造成。
(3)诊断。躯体性障碍主要特征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的躯体症状。这些症状经仔细探索很可能是由应激引起的不快心情转化而来。在到精神科就诊之前,症状往往已存在数年。大多数患者有过与基层和专门医疗保健机构长期接触的复杂经历,曾进行过许多没有阳性发现的检查或一无所获的手术。诊断应注意:存在各式各样,变化多端的躯体症状至少2年,且未发现任何恰当的躯体解释,不断拒绝多名医生关于其症状没有躯体解释的忠告与保证。症状及其所致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家庭功能损害。
(4)治疗。
①心理治疗。a.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患者解释、指导、疏通,令其了解疾病症状有关的知识,对于缓解情绪症状、增强治疗信心有效。b.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探究并领悟症状背后的内在心理冲突,对于症状的彻底缓解有效。c.认知疗法对于疑病观念明显且有疑病性格的患者,予以认识矫正治疗,有远期疗效。d.森田疗法使患者了解症状实质并非严重,采取接纳和忍受症状的态度,继续工作、学习和顺其自然地生活,对于缓解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效。
②药物治疗。患者对健康要求高,对躯体反应敏感,宜选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且以小剂量治疗为宜。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予适量抗焦虑药物或抗抑郁药,往往用抗焦虑药(阿普唑仑、劳拉西泮、氯硝西泮等)小剂量治疗。另外,针对躯体症状表现可予对症处理,如适量服用普萘洛尔、甲氧氯普胺,应短程给药。
③其他如频谱治疗、按摩治疗、体外反搏治疗等,有一定辅助治疗效果。
(二)精神病
精神病指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表现出严重障碍的疾病。精神病人的精神功能障碍已达到自制力丧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的程度。精神病种类很多,这里只简单介绍精神分裂症和情绪性精神病等几种常见的精神病。
1.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本症的精神症状极其复杂多样,可分为特征性症状和其他常见症状两大类。特征性症状的主要特征是“精神分裂”,即思维过程缺乏逻辑性,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及外界刺激脱节、活动减少、被动、退缩,即意志活动低下,离群索居,脱离现实。其他常见症状在一定类型一定阶段可以是本病主要的和突出的症状。此类症状包括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妄想、紧张综合征(如紧张性木僵)等。精神分裂症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力障碍,自制力缺乏。此病如发展到一定阶段可按其临床占主导的症状分为单纯型、紧张型、青春型、偏执型及其他类型。
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分裂症为青春型和紧张型。青春型主要为联想散漫,言语增多并伴有各种幻觉及行为紊乱,做怪相,扮鬼脸。发病较急,部分病人是周期性发作。紧张型主要表现为紧张性兴奋和紧张性木僵,两者可交替出现。急性兴奋期常常带有冲动性,可以伤人毁物,较持续的兴奋则主要表现为各种刻板行为。严重的木僵表现为僵住,蜡样屈曲,较轻的则表现为缄默及动作显著减少,反应迟钝。
2.躁狂抑郁症
躁狂抑郁症,即情绪性精神病,临床特征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障碍,如情绪的低落或高涨,思维的缓慢或奔逸,精神运动性抑郁或兴奋。依其临床症状可分为躁狂状态、抑郁状态和混合状态。躁狂状态的主要临床表现可概括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抑郁状态根据起病急缓、症状轻重,分为轻性抑郁、急性抑郁、木僵性抑郁和慢性抑郁。混合状态指临床上同时出现躁狂和抑郁混合交错的症状。临床上又分为6种混合状态:躁狂性木僵、抑郁性或焦虑性躁狂、思维贫乏性躁狂、抑制性躁狂、思维奔逸性抑郁、激动性或激越性抑郁。躁狂抑郁症的发作呈间歇发作或交替发作。发病形式可归纳为单相躁狂、单相抑郁和双相躁郁症。发病持续时间可长可短。
3.反应性精神病
反应性精神病又称心因性精神病,是由急剧或持久的精神因素引起的精神异常。起病与精神因素在时间上密切相关,症状也与精神因素有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病程取决于精神因素是否及早排除。精神因素是引发本病的直接原因,它包括:使患者惊恐或危及生命财产的意外事件;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学习、工作受到严重挫折;家庭纠纷或恋爱、婚姻问题;长期的思想矛盾等。临床表现多为急骤发病,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第一种为反应性意识模糊状态,即遭受剧烈的精神刺激后,突然目光茫然,出现无目的的动作,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表情呆滞或紧张,恐怖或冲动,往外跑或有梦一样的体验和生动幻觉。第二种为反应性抑郁状态,即在强烈精神创伤之后,情绪低沉,悔恨自责,伴有厌食、失眠,甚至出现自杀观念及行为。第三种为反应性兴奋状态,即少数患者表现出情绪兴奋,言语动作增多,动作夸大,躁动不安。第四种为反应性偏执状态,即在精神因素的持续影响下,逐渐出现敏感、多疑、关系妄想或被害妄想,以及幻觉。
4.偏执型精神病
偏执可以指一种症状、一种人格、一种综合征。偏执症状指带有妄想性的信念,偏执人格指对事实上或想象出来的羞辱,常有过分的敏感和自我牵连,并且自认尊贵,故常想反击。偏执综合征是指一组以偏执症状为组成部分的综合征。偏执症状可见于原发性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情绪性精神障碍。偏执症状也可以是独立产生的,找不到原发疾病的任何特征。近年来人们把这种只有偏执症状的精神病称为偏执观精神病或妄想型精神病。它一般没有幻觉,即使有的话,也与妄想密切相关。患者有永久的、不可动摇的系统性妄想,除了妄想,精神功能尤多大问题,病人仍能参加学习和工作,社会生活也能维持。如电视剧《不要与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嘉和就患有偏执型精神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