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更新时间:2025-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理形式,采用家谱分析、双生子研究以及寄养子女调查等方法的研究表明,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100名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子女中,10%~50%具有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基因结构。有研究发现,与正常个体相比,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体,早期患有高热惊厥、头颅外伤和其他严重疾病所占的百分比更大些,且差异明显。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1.生理因素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和疾病。

(1)遗传。遗传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充分的生理条件,人的心理活动就要受到影响。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癔症、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些。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理形式,采用家谱分析、双生子研究以及寄养子女调查等方法的研究表明,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100名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子女中,10%~50%具有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基因结构。在这些人之中,5%会发展成早发的精神分裂症,而另外5%会在晚些时候发展成精神分裂症。需要注意的是还有多达40%的高危个体最终没有患上精神分裂症。虽然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但作用也不是注定不可以改变的。遗传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个体是否表现出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关键还看后天环境作用。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不良发展倾向可以得到防止和纠正。

(2)疾病。除了遗传因素,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例如,脑梅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会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脑震荡、脑挫伤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甲状腺机能不足会引起整个心理与行为活动的迟钝。有研究发现,与正常个体相比,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体,早期患有高热惊厥、头颅外伤和其他严重疾病所占的百分比更大些,且差异明显。生理疾病对心理活动的影响可能是轻微的,如出现易激惹、失眠、不安等,随着疾病的消除,这些心理症状也会完全消失。但是,随着疾病的继续进展,心理障碍也会加剧,甚至会出现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幻觉、记忆障碍、躁动和攻击行为等。

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细胞,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子女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由于家庭规模和组成家庭的成员不尽相同,家庭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一夫一妻,或由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由祖父母或父母与子女三代同堂组成的主干家庭;除了主干家庭成员,还有其他家庭成员的扩大家庭。对于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曾经有过不少研究。多数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同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现在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大部分都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足见家庭结构及家庭氛围对大学生从小受到的影响很深远。

(2)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归因方式及心理防御能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般研究者把家庭的教养方式分成三类,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儿童的一切都是由父母来控制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对儿童过于溺爱,让儿童随心所欲,对儿童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儿童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儿童,给儿童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儿童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研究也发现,在这种民主、尊重的教养方式下,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显著偏低。

案例精选

案例描述:孙某,男,大二学生。孙某父亲脾气差,父母意见不合经常大打出手,由于家庭暴力,孙某初中时父母离婚,母亲抚养他。母亲工作繁忙,孙某与姥姥和姥爷一起生活,隔代人的溺爱,同时家庭解体对于他的打击,孙某看待问题很偏激。刚入学就表现出很强的排他性,听不进别人劝导,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反应非常敏感,情绪起伏大,外在性格表现激烈,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纠缠、恐吓前女友,对同学冷漠。有时表现出痛苦、自责、猜疑、孤独等心理特点。

案例分析及对策:面对这种学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关爱和关注。造成孙某如此性格及表现的原因是家庭破裂,父亲以暴力解决问题,给孩子从小就造成了偏激、尖锐的心理暗示,母亲没时间顾及孩子教育及长辈的溺爱也造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偏颇想法,无法与其他同学和平相处。分手给他造成了沉重打击,一味地觉得自己是受人抛弃的孩子,自卑心理严重,但外在表现确很强势,恐吓女友希望得到关注。

解决对策方面,迅速联系家长,稳定情绪以免过激行为,采用目标转移法,让孙某把目标转移到学生活动中,他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与同学沟通后推选他担任学生活动总策划,请大家尽量配合他,得到老师肯定和同学支持后该生表现明显好转,注意力开始从自身转移到活动上。调换寝室,让与他关系较好的同学同住,生活中经常帮助他,该生觉得关爱多了,态度平和了许多,特别是与同寝室学生党员结成“一帮一”对子,得到党员同学很多帮助和关心。经过一年努力,该生情绪及学习明显改善,大二下学期获得了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

(3)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感情的总和,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礼貌,是否体现民主平等;人际环境指是否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3.学校因素

在个体发展中,学校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学生所接受的较长时间的系统教育,而这种系统教育对学生社会行为的塑造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其机构的独特性、完整性,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对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培养合乎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1)学校的管理和教学。首先,教育体制、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和管理制度等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它们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状况。

(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作用。首先,从学校的物理环境来说,宽敞明亮、优美整洁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熏陶的作用,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其次,良好的校风、班风能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团结互助,人际关系和谐。这样的学校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和提高。而消极的校风、班风则会使学生情绪低落、压抑,纪律涣散,这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极坏的影响。

(3)教师因素。师生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是在师生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认知和行为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有影响。

4.社会文化

人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成长和发展。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都会产生影响。(www.daowen.com)

(1)社会环境。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以一种无形力量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反映在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动机、需要、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上。不同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据报道,在美国、英国等文化发达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为少见,而抑郁症患者则相当普遍;在文化水平低、文盲较多的地方,如印度、埃及等国家,歇斯底里患者较多,而抑郁症患者则较少。社会意识形态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实现的,如影视、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社会信息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目前,大众媒体中不健康的内容已经成为危害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社会风气则通过家庭、同伴、传媒等途径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如“走后门”“一切向钱看”,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气氛。

(2)学习工作环境。个体所处的学习工作环境不同,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不同。研究发现,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对人的心理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如城市中的学生,由于住房单元化,同邻居、同伴的交往明显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使其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拥挤、嘈杂的环境使人的心理严重超负荷,人与人之间更容易产生矛盾、争吵,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也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社区环境。社区是指由若干群众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内形成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如街道、住宅小区、村庄等。社区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产生的。如组织个体观看健康的、符合年龄特点的影视剧;参观各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展览;组织个体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如绿地领养、照顾孤寡老人等。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个体不仅锻炼了能力,而且心灵得到了净化。

5.个体因素

除了上述原因,个体某些方面的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外貌较好、能力较强的个体,往往在生活中会更多地获得别人的喜爱,会感到更多的满意、愉快,这有助于心理健康;反之,外貌较差的很多个体,特别是当处于青春期的时候,往往容易感到自卑、焦虑、挫折,从而导致心理问题。因此,对这些群体更应当关注心理健康,注意疏导和调节。人格特征是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品质,同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个性的人,影响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或消极应付,从此自暴自弃;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正视挫折,加倍努力,奋发图强。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发病基础。例如,谨小慎微、求全求美、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事后悔、苛求自己等强迫性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易受暗示、耽于幻想、情绪多变、自我中心、自我表现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症。因此,培养健全人格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总之,上述各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发生作用的。因此,观察、分析、诊断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逐一考察,逐一排除,全面正确地做出诊断,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适和治疗。

知识拓展

“十不”心理保健歌——摘自《大众心理》作者:粱兆松

人生在世不生气,心平气和病不欺,暗生闷气发脾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正视现实不攀比,知足常乐要铭记,富贵名利莫妄求,怡然自得少病疾。

胸怀坦荡不小气,“小心眼儿”要丢弃,生活琐事由他去,有了矛盾冷处理。

创造条件不孤寂,广交益友寻乐趣,寂寞孤单寿命短,爱好广泛身受益。

心情愉悦不疑痰,“杯弓蛇影”不可取,心理扭曲早就医,病魔定会绕道去。

乐观向上不消极,信心十足有毅力,拥有积极好心态,顽疾恶魔何所惧。

人到老年不自卑,应把花甲当花季,人老当要心不老,童心常在神采奕。

出言行事不挑剔,顺其自然心如意,严于律己宽待人,搬弄是非更当忌。

去掉私心不妒忌,妒火损人又害己,嫉贤妒能是小人,正直豪爽真君子

遵纪守法不惹事,强暴蛮横遭人议,温柔行善康而寿,作恶多端必早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