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大陆留守儿童教育融入的结果研究及成果

中国大陆留守儿童教育融入的结果研究及成果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Portes和Zhou最早提出了分割融入理论,认为移民的融入是在分割和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差异性的融入过程。在此基础上,Waldinger和Perlmann、Portes和Rumbaut及Waldinger,Lim和Cort对分割融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完善。Lu和Zhou则最早将分割融入理论应用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领域。这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分割融入理论内涵与作用机制的理解。本研究样本中的留守儿童同时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及城市留守儿童。上述五省留守儿童总量为2 663万,占全国留守儿童总量的43.63%。

中国大陆留守儿童教育融入的结果研究及成果

(1)已有研究多基于新古典理论视角,将迁移解释为个人迁移成本与收益权衡的结果,少有研究从家庭效益最大化的视角探讨家庭迁移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融入的影响。本研究则以家庭为单位,结合新古典迁移理论、实践逻辑理论和多层次迁移理论分析流动人口家庭不同成员迁移对子女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此外,已有研究多来自发达国家,分析发展中国家家庭迁移对子女教育融入结果影响的研究仍较为少见。本研究以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大陆为对象,分析家庭迁移对子女教育融入的影响,有利于拓宽上述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范围。

(2)在分析学生的教育产出时,已有研究主要基于教育生产函数的分析框架,强调学生的教育产出是个体、家庭、同伴和学校等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作为教育生产函数同伴效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中并未就流动人口子女的同伴影响得出一致的结论,而分析流动人口子女同伴影响作用机制的研究则更为少见。结合教育生产函数理论的综合分析框架,本研究着重分析班级流动人口子女同伴对学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并对同伴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这不仅有助于完善教育生产函数理论的分析框架,还有助于加深学界对教育生产函数中教育生产过程作用机制的理解。

(3)以经典融入理论为基础,本研究使用分割融入理论解释不同学校特征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融入结果的影响。Portes和Zhou(1993)最早提出了分割融入理论,认为移民的融入是在分割和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文化经济等方面差异性的融入过程。在此基础上,Waldinger和Perlmann(1998)、Portes和Rumbaut(2001)及Waldinger,Lim和Cort(2007)对分割融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完善。Lu和Zhou(2012)则最早将分割融入理论应用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领域

本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校隔离的视角看待分割融入的结果差异,即学校隔离如何导致不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融入结果差异的产生。这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分割融入理论内涵与作用机制的理解。

【注释】
(www.daowen.com)

[1]留守儿童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留守儿童,前者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迁移,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相符且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儿童;后者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迁移,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相符且居住在城市地区的儿童。本研究样本中的留守儿童同时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及城市留守儿童。

[2]在一些中文文献中,流动儿童也被形象地称为随迁子女或打工子弟。

[3]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为6 103万人。其中,四川、河南、安徽、广东和湖南的留守儿童数量分别为692万、655万、443万、438万和435万。上述五省留守儿童总量为2 663万,占全国留守儿童总量的43.63%(2663/6103×100%=43.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