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越式跳高是运动员经过一段直线与弧线助跑后,以外侧脚起跳,以摆动臂领先,随后以头、肩、腰、髋、两大腿、小腿和脚依次仰卧旋转过杆,用肩、背着海绵垫的一种跳高技术。根据背越式跳高的不同技术阶段,我们把背越式跳高技术分为助跑、过渡(转换)阶段、起跳、过杆和落地五个相互连接的部分(图5-2)。
图5-2 背越式跳高技术
(一)助跑
助跑的任务是使运动员在起跳前获得一定的水平速度,使人体在起跳前获得较大的水平方向动量,通过最后4步弧线助跑及时调整动作结构和节奏,形成合理的准备起跳动作姿势,为有力地起跳和越过较高的横杆创造良好条件。
1.背越式跳高的弧线助跑
背越式跳高采用弧线助跑,由于沿着弧线跑进,必须使身体向内倾斜获得一定的向心力与弧线跑进时所产生的离心力相平衡,对形成良好的起跳动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背越式跳高属于典型的混合性动作系结构,在混合性动作系中两类不同动作的组合部分是动作系的关键结构,因而在背越式跳高完整动作技术中,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是其技术结构的关键环节。
弧线助跑的最后几步技术是由助跑到起跳阶段的过渡,运动员助跑时身体向内(向弧线的圆心方向)的倾斜随着跑速的增加而增大,弧线助跑的向内倾斜,可以形成一定的向心力与弧线助跑所形成的离心力相互平衡,保持身体在弧线助跑过程中的平衡稳定性。同时由于身体的倾斜,使身体重心适度下降,能形成较好的准备起跳动作,有利于在起跳动作过程中获得较大的工作距离,增大起跳动作的幅度,并为增大起跳动作速度创造良好的条件。弧线助跑时身体向弧线圆心处倾斜的大小程度,与其助跑速度成正比,助跑速度越快则向弧线圆心处倾斜的程度越大。
(2)从身体向内倾斜状态进入起跳腿着地支撑所形成的弧线运动制动,以及弧线助跑的惯性作用和起跳腿的制动作用,能使身体自然竖直,这样可以把起跳的偏心推力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有利于提高起跳时向垂直方向运动的速度和效果。
(3)弧线助跑时,运动员身体逐渐形成侧对横杆的动作状态,最后从向内倾斜姿势进入起跳,使肩轴与髋轴相互扭转,在起跳前将机体蹬伸摆动运动的主动肌群适度拉长,构成最佳的生物学用力条件,使摆动腿的摆动更加有力,有利于人体借助动量矩转移形成整体围绕纵轴的转动,使身体在腾空后自然地背对横杆。
(4)弧线助跑是使运动员形成背向越杆、产生高效率起跳的重要条件。为了更好地发挥运动员弧线助跑的作用,还要注意助跑弧线曲率的大小及其合理性。背越式跳高的助跑路线采用直线加弧线的助跑形式,全程助跑的路径,是一条直线线段和一定半径的弧线路段。
直线加弧线路径的助跑特点是:助跑前段是一条直线或曲率很小的曲线。它便于加速和发挥速度,向弧线段过渡较为平滑自然,可以避免减速。而后,随着弧线曲率由小变大,身体向内倾斜逐渐加大。助跑最后两步两脚连线的延长线与横杆投影面构成约为30°的切入角。
在具体确定某一运动员的助跑曲线时,应考虑运动员个体的身体素质与训练水平、技术特点及跑动能力等因素。跑动能力强、速度快的运动员,弧线半径相对较大。如果再加上步长和步频等因素综合考虑,不同的运动员应该有各自合适的助跑路径。
2.助跑的目的和作用
助跑的目的是为了使运动员在起跳前获得较大的水平速度和形成良好的准备起跳动作。助跑的起动方式有行进间起动与站立式起动两种。助跑的起动技术要求动作放松、动作节奏稳定,助跑的最后4步为弧线段,是跳高助跑过程中最难掌握的环节之一。
一个正确的弧线助跑可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弧线助跑能使运动员的身体获得旋转的动量,其次是弧线助跑能使运动员获得垂直起跳(直接向上)的动作效果,再就是弧线助跑有利于增加起跳时作用于地面的合力,同时通过弧线助跑有利于运动员在起跳前降低身体重心的高度从而形成良好的起跳开始动作。
3.助跑动作技术的要点
助跑应有足够的距离,以获得良好的助跑节奏和速度,形成良好的起跳动作,为起跳创造最好的生物力学条件。优秀运动员背越式跳高的助跑大多采用8~12步技术,助跑距离最长的可达30m左右。助跑的开始是3至4步的直线距离,紧接着是4步的过渡距离,最后是4步弧线助跑,起跳点靠近近端的横杆立柱,助跑的步幅、节奏、速度变化在尽可能发挥快速的基础上要求稳定。
助跑中应让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于横杆与远端横杆立柱的结合处,而不是让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横杆的中间,因为注意力集中于横杆的中间会使运动员助跑时偏离弧线。同样,运动员的眼睛也不能向下看起跳点,因为眼睛看着起跳点会导致身体向前倾斜。
助跑的动作,要求在短跑途中跑技术基础上,强调助跑过程中身体重心高而平稳,上体适当前倾,后蹬充分有力,前摆积极抬腿,脚着地时应靠近身体重心投影点,两臂配合大幅度地摆动。
在弧线助跑时,身体随跑速的增加逐渐向内倾斜,加大外侧手臂和腿的摆动幅度,头、躯干与脚的支撑点应力求在力的作用线上。助跑整个过程应具有明显的加速和稳定的节奏感。最后4步的节奏应自然加快,最后一步最快。同时,要特别注意每一步支撑阶段身体重心前移的幅度和速度,以及上体位置的相对稳定,以便能够顺利地过渡到起跳,并在起跳时使身体重心迅速地移向起跳点的上方。
(二)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
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技术是跳高技术动作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衔接技术,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对提高起跳动作效果、正确地完成起跳动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由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并通过起跳使人体水平方向的动量有效地转移为垂直方向的动量。
背越式跳高应该从助跑的最后第4步进入弧线段开始,就应具有准备起跳的意识,这体现在助跑的积极加速和向起跳点快速跑进。由快速助跑连贯地过渡到起跳,要求最后这几步助跑在保持较快速的情况下动作结构不变,上体稍前倾,摆动腿积极前摆,使着地点接近于身体重心的投影点。到最后第2步,摆动腿着地时积极下压着地,在脚内侧的牢固支撑下,迅速前移身体重心。到支撑腿处于垂直部位时,身体向内倾斜和膝关节弯曲达到最大程度。
起跳前的最后一步助跑,为了加速前移身体重心,在倒数第2步支撑腿快速蹬伸的同时,有力地摆动伸展摆动腿,并充分地伸展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推动髋部和躯干大幅度快速前移。支撑腿蹬离地面瞬间,摆动腿膝关节的角度约为160°,使其动作伸展的幅度达到50°~60°。摆动腿的这一积极主动的动作,对起跳脚迅速地踏上起跳点和起跳时身体迅速地由向内倾斜变为竖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弧线助跑的最后4步跑进过程中,为了使助跑与起跳紧密地衔接起来,应特别强调保持倒数第2步跑进的积极性和发挥摆动腿在推动身体重心快速前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它包含有两个十分关键的技术要点。
第一,最后两步助跑足迹连线的延伸线应与横杆垂面延长线构成约30°的切入角度,强调摆动腿的牢固支撑,能使身体保持向内倾斜状态下进入起跳,防止身体过早地竖直和倒向横杆。
第二,注重摆动腿的快速摆动与前伸,使身体重心快速前移,避免臀部后坐和摆动腿落地速度较慢的错误动作。
正确地完成摆动腿前伸主动着地的技术性动作,有机地将助跑与起跳动作紧密联系和衔接,是为起跳创造良好的生物学、力学条件的关键技术环节。(www.daowen.com)
(三)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动作技术
起跳是整个背越式跳高完整动作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阶段,起跳技术动作的任务是通过快速、有力的起跳动作,迅速改变人体运动的方向,使人体获得最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并获得身体在腾空后因惯性转动力矩形成的整体绕其纵轴和前后轴的转动速度。
助跑的最后一步着地过程中起跳腿积极踏向起跳点,此时要依靠支撑腿快速有力的蹬地,保持身体向内倾斜姿势及向前送髋和前移身体重心,使肩轴与横杆纵轴构成垂直,并形成肩轴与髋轴的相互扭紧状态,紧接着起跳腿以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做向下的扒地动作。着地时以起跳腿脚跟的外侧接触地面,继而通过脚跟外侧滚动至全脚掌,脚尖正对弧线的切线方向,随着身体由向内倾斜转为垂直,迅速地完成缓冲与蹬伸摆动动作。蹬伸动作按伸展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先后顺序依次用力,尽可能增大动作幅度使三关节充分伸展(图5-3)。
图5-3 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动作技术
放脚的位置正确与否对运动员起跳动作方向及动作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起跳点应靠近横杆立柱右侧(以左脚起跳为例)向中点方向1m的起跳点,切入角度与横杆垂面延长线构成约30°角。放脚的位置是助跑最后一步的延长线方向,确保运动员起跳过杆后能安全落在海绵垫上,构成运动员身体以头、颈、肩、背、髋、膝、踝的顺序,并形成身体纵轴与横杆纵轴的“十”字交叉,从横杆的中间最低点过杆。
运动员为了能在起跳时获得最大的腾起初速度,应尽可能增大人体对地面的冲量作用,起跳动作时施加的力越大,动作过程中力的作用时间越长,其冲量作用越大,则腾起的初速度越快,在合理的腾起方向上跳过的高度就越高。背越式跳高的起跳阶段,通过合理的起跳动作能有效地将助跑中所获得的速度(水平速度)转换成向上的垂直速度。如果运动员在起跳时能保持正确的身体向内倾斜姿势,在起跳过程中充分利用离心力作用,就能有效地将水平速度转换成垂直速度,这种速度的转换是背越式跳高优于其他跳高姿势的地方。从技术原理上分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速度越快以及这种速度的转换率越高,跳越横杆高度就越高。
跳高运动员以快速的助跑速度到达起跳点起跳,在助跑中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助跑速度),通过起跳时身体对地面施加力的作用而转化成垂直速度(上升)。垂直速度越大,重心的上升越高,跳得就越高。在此过程中保持起跳开始瞬间身体向助跑弧线圆心处的倾斜度是技术的重点。
合理的倾斜度包含两个因素,即该瞬间动作时身体的后仰和身体的向内倾斜。身体的倾斜在起跳时会产生三种旋转,第一种旋转是身体的后仰所形成的,以支撑点(起跳点)为轴的向前转动(如同跳远一样)。第二种旋转是身体的向内倾斜所形成的,以支撑点向横杆垂直方向(从助跑弧线的圆心向横杆的平面)转动。跳高运动员对身体的后仰这个动作都能自然地做到,这样会产生一种向前空翻的旋转。这种走步式是跳远运动员用来防止面部着地的旋转动作,在背越式跳高中同样有用和可取。第二种的倾斜是身体的向内倾斜,它是正确的弧线助跑的结果,这种身体的向内倾斜动作较难掌握,而且也是背越式跳高所特有的技术性动作。第三种旋转是在起跳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身体纵轴形成的惯性力矩,使人体腾空后产生沿纵轴、前后轴的转动,产生背对横杆和身体纵轴与横杆纵轴成“十”字交叉的转动动作效应。这三种分向转动的综合运动,即向前、向横杆方向和沿身体纵轴旋转合成在一起的综合运动,就是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动作技术的重要结构和特点。
俯卧式运动员的起跳动作技术与背越式起跳动作技术有很大的差别,俯卧式运动员几乎是保持了与支撑垂直阶段相同的屈膝角度前移身体重心,上体明显后仰,而背越式运动员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摆动腿蹬伸的积极作用,蹬离地面时,膝关节蹬伸的幅度达到50°~60°。动作技术结构上的这一差异,充分体现出背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更注重强调身体重心前移的速度和幅度。
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动作应积极、协调地配合起跳腿的蹬伸动作,腿臂摆动相对于支撑点的位置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加速靠近支撑点、加速离开支撑点和减速离开支撑点,它们分别产生减压、加压和减压的动作效应,这一效应可使身体重心获得更大的垂直速度。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运动员采用屈膝摆动方法。在支撑腿蹬离地面以后,借助已充分伸展的屈髋肌群有力收缩,以大腿带髋加速前上摆,同时小腿随着惯性自然地折叠,同时使膝关节内扣,形成局部环节的动量矩并使其向整体转移,构成躯干围绕纵轴和前后轴旋转,形成良好的腾空动作。蹬离地面的瞬间,强调“突停”(即使身体作瞬间的固定,形同刚体)动作技术,提高力的作用效率,从而提高蹬地摆动动作的效果。
摆臂的方法有交叉双臂摆动和交叉单臂摆动两种。前者有助于加大摆动力量;后者着眼于积极快速,有利于迅速完成起跳动作。
在双臂的摆动中,在助跑的倒数第二步时,将双臂置于体前,接着在起跳腿前伸的同时向后拉,这个动作看起来像游泳中的蛙泳的手臂动作。关于手臂摆动最后要讨论的是在起跳时肩轴(指通过运动员双肩的一条连线)与横杆的角度问题。肩轴应该与横杆垂直,对着横杆稍微露出后背,这将有利于运动员在起跳时获得垂直起跳的姿势,也有助于起跳腾空后身体旋转背对横杆。
弧线助跑的技术要考虑身体重心运动的方向应是弧线助跑的路线与横杆之间的切线,即脚走弧线身体重心的移动轨迹为切线。运动员通过弧线助跑、起跳时所产生的垂直分力能使身体重心的高度达到最大值,而且还能确保安全落地。如果运动员不能正确地完成这个过程,将会导致身体过早地倒向横杆,形成过早倒体的错误动作。
(四)背越式跳高的过杆与落地动作技术
过杆是最终决定跳跃是否越过横杆的重要技术环节。为了提高过杆的效果,必须形成合理的过杆技术,尽可能缩小过杆时身体重心与横杆之间的距离,利用补偿动作,使身体各部分依次顺利地越过横杆(图5-4)。
图5-4 背越式跳高的过杆动作技术
腾空后的过杆动作,应按头、颈、肩、背、髋、膝、踝的先后顺序,构成身体纵轴与横杆纵轴“十”字交叉背越横杆的合理过杆动作,尽量减小身体过杆时在杆上的横向截面面积,保持动作的连贯性,掌握好各环节过杆的时机。起跳离地之后,尽量保持整体伸展的姿势向上腾起,并在摆动腿和同侧臂的带动下,加速围绕身体纵轴的向内旋转。起跳离地时伸展的身体姿势,有助于加大身体的转动惯量,减慢围绕身体横轴转动的速度,防止上体过早地倒向横杆,随后以摆动腿的同侧臂和肩背为前导,顺着身体重心的运动方向依次越过横杆。
当身体(重心)上升,起跳时所形成的旋转将使身体沿横杆旋转。当运动员起跳离地后,其起跳腿的运动方向应保持向下,摆动腿的膝关节应保持向上运动。头在肩上保持平衡,而不是将头倾斜倒向横杆方向。头和肩部应首先过杆,接着背部过杆,肩平行于横杆向前,同样头应该在肩上保持平衡并朝上。肩部在横杆上时,即应迅速后仰倒肩放腿,形成未过杆部位保持接近横杆时上升,已过杆部位则形成下降,使过杆部位处于身体最高点。身体重心位于最高点时,双脚应自然下放,双臂自然置于体侧,形成良好的过杆动作理想姿势,使运动员的身体重心保持在最大高度位置。
当头和肩越过横杆后,及时地仰头、倒体、放腿,并利用身体重心向上的速度,积极顶髋,两小腿稍后收,形成“桥形”动作的身体背弓姿势。这时两臂置于体侧,有助于缩短围绕身体横轴的旋转半径,减小其转动惯量,加快身体在杆上的旋转。当身体重心越过横杆时,及时地收腹、举腿,控制上体继续下旋,运用相向运动原理,以髋部发力,带动大腿和小腿加速向上方举腿,使整个身体最后部位(指大腿、小腿及脚踝)越过横杆。
当髋部过杆后,运动员应及时地低头、含胸、屈髋,同时提升膝关节,以保持正确姿势使腿部过杆,随着双膝向上伸直双腿使脚顺利地越过横杆。随着运动员向海绵垫下落,运动员应在保持双腿伸直的同时,将双臂展开并离开身体,将背部的上半部分落在垫子上,以确保落地安全。
过杆的全过程,应使躯干和肢体尽可能靠近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根据身体各环节与横杆相对位置的变化,依次顺势和快速地越过横杆,以获得更好的过杆动作效果。
落地技术比较简单,在身体重心越过横杆后,以肩背部位为前导,保持着屈髋伸膝的姿势下落,最后以肩背部先落在跳高垫上。为了防止损伤,不能做过大的屈膝屈髋动作,两腿适当分开,保持膝关节伸展并避免两腿撞击脸部(图5-5)。
图5-5 背越式跳高的落地动作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