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田径运动教学实践:跳高、撑竿跳高和跳远的技巧与训练法则

田径运动教学实践:跳高、撑竿跳高和跳远的技巧与训练法则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撑竿跳高运动员对这一指标要求较高。各器官机能的变化不大,次于短跑。田径的高度跳跃类运动有跳高与撑竿跳高,田径的远度跳跃类运动有跳远和三级跳远。在落地阶段通过缓冲动作达到防止机体受伤,从而完成整个跳跃运动过程并获得运动的好成绩。

田径运动教学实践:跳高、撑竿跳高和跳远的技巧与训练法则

一、跳跃类运动的项目特征

(一)跳跃项目分类

跳跃项目一般分为远度项目(如跳远、三级跳远)和高度项目(如跳高撑竿跳高),是人体运用自身能力或借助特殊的器械,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使身体腾越最大的高度或远度的运动项目。

(二)跳跃项目共性

跳跃类项目是动力性工作,混合性练习,既有周期性练习(如助跑阶段),也有非周期性练习(如踏跳、腾空、越杆、落地等一系列动作)。其共性特征是“助跑快,着地快,起跳快”。

(三)跳跃项目属性

跳跃类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目,速度素质和爆发性用力的能力是其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创造出最大的起跳爆发力,既要有很快的速度,又要有很大的力量,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运动员要具有良好的爆发力量、绝对速度、较好的弹跳性和柔韧性及跳跃技能。

(四)跳跃项目评判

运动成绩评判以运动员完成比赛的远度和高度为依据,运用计量工具予以准确测定评价,客观公正。

二、跳跃类运动员的体能特征

(一)跳跃类运动员的形态特征

跳跃类运动员一般身材修长;在人体成分中,体重较大,脂肪较少;下肢较长,大腿相对较短,小腿较长;一般踝关节围度较小,跟腱较长,跳高尤为突出,人体肌肉收缩的作用力集中,有利于踝关节的蹬伸。部分项目由于其特点(如撑竿跳高),要求运动员指距较长以提高握杆点,增加摆动半径,给杆以更大的压力,有利于越过更高的高度。上肢和躯干肌肉发达,躯干趋桶形。撑竿跳高运动员对这一指标要求较高。一般臀纹线高,臀部上翘,臀厚,骨盆的纵轴短,肌肉用力时发力集中。

(二)跳跃类运动员的机能特征

中枢神经系统机能表现为神经过程灵活性较高,运动员对感官机能要求较高。跳跃类项目非周期性部分,如踏跳、腾空、过杆、落地等动作都要求头部姿势正确,因为头部位置改变,刺激本体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身体肌紧张重新分配,产生状态反射,从而保障动作的完成。靠视觉判断步点、起跳点和踏板的距离。各器官机能的变化不大,次于短跑。跳高试跳次数越多,对心肺机能的要求越高。能量代谢特点是运动持续时间短,主要由磷酸原系统供能。虽然爆发力较大,但总的能量消耗不多。对能量储备、呼吸、循环系统影响皆不大,恢复较快。

(三)跳跃类运动员的素质特征

跳跃项目完整技术一般包括助跑、起跳、腾空(过杆)和落地。但每个项目的运动形式和要求又有所不同,因此对运动素质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但跳跃类项目专项素质主要集中在速度、力量以及灵敏柔韧等能力上。其中速度能力是短跑的速度和加速能力。短跑速度与跳跃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如跳远运动员所跳远度的2/3是由助跑速度决定的,助跑速度是决定跳跃项目成绩的直接决定因素。所跳远度的1/3是由起跳垂直速度获得的,起跳垂直速度是影响跳跃成绩的间接相关因素。力量能力是指在助跑速度基础上取得良好跳跃必要的高度,需要专项的反应跳跃力量与周期性运动助跑快速转变为非周期性运动起跳的有效的转换能力。灵敏能力则是指运动员肢体协调配合以保持空中的身体平衡的能力。

三、田径跳跃的技术原理及分析

跳跃的技术原理是对人体跳跃运动规律的总结,它基于跳跃运动实践经验与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理论的融合,是指导跳跃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实践的基本理论。

(一)跳跃运动的概念及其技术动作结构

跳跃运动是人体通过一定的动作形式,通过助跑与跳跃的基本动作组合,跳越一定的高度障碍或跳过一定水平距离的运动,分别称为跳高和跳远。田径的高度跳跃类运动有跳高与撑竿跳高,田径的远度跳跃类运动有跳远和三级跳远。跳跃运动按其动作技术的用力特点属于快速力量类的运动项目。

跳跃运动按其动作技术的结构特点属于周期性动作与非周期性动作组合而形成的混合性动作结构体系,它是由周期性的助跑动作与非周期性的起跳动作、腾空动作、落地动作组合而成的运动。

运动员在跳跃运动中经过助跑的过程,使人体在起跳前获得一定的水平速度,形成良好起跳条件,然后通过快速有力的起跳动作改变身体运动的方向获得最大的腾起初速度与适宜的腾起角。在腾空阶段通过合理的动作形式保持身体平衡,形成合理的跳高过杆动作或合理的跳远落地姿势。在落地阶段通过缓冲动作达到防止机体受伤,从而完成整个跳跃运动过程并获得运动的好成绩。

(二)跳跃运动的动作技术阶段划分与结构特点

跳跃运动技术原理的描述中,为便于分析其动作技术层次,根据其动作系结构及技术特点,一般划分为助跑、起跳、腾空与落地四个互相联系的动作技术阶段。四个基本技术阶段的划分,主要应用于对完整技术的描述与分析,实际上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完整的、有机组合的整体动作系统,各阶段动作技术对整体动作技术的效果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在跳跃运动的技术中,前一阶段的动作是后一阶段动作的基础,例如助跑是起跳动作的基础,助跑的动作效果能为起跳动作创造两个基础条件,即在起跳前获得一定的水平速度和形成良好的起跳初始动作,从而为起跳创造最佳的用力条件,前期动作的目的是为后续动作奠定最好的基础力学条件和生物学条件。

跳跃运动技术阶段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周期性动作系和非周期性动作系的结构特点,各阶段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与规律,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混合性动作系的结构特点中,有一条重要的基本规律,即周期性动作与非周期性动作的衔接技术是混合性动作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跳跃运动教学与训练中,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是动作技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环节。

(三)跳跃运动力学原理

人体的跳跃运动,实质上就是自然界物体的斜抛运动,人体在跳跃运动过程中,其整体在空间运动状态的变化,腾起初速度、腾起角度与跳跃高度和跳跃远度之间的关系,遵循物体的斜抛运动原理而进行。根据物体斜抛运动的力学原理,当物体以一定的抛射初速度和抛射角度向空中抛射时,如果抛射点与落地点处于同一水平线,那么抛射物所能达到的高度(H)和远度(S)与物体抛射初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重力加速度值成反比,与抛射角度也有重要的关系。抛射高度等于抛射初速度的平方与抛射角正弦之积与两倍重力加速度之比,抛射远度等于抛射初速度平方与两倍抛射角正弦值之积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即:

H为抛射高度;S为抛射远度;V0为抛射初速度;α为抛射角度;g为重力加速度。

人体的跳跃运动,从起跳动作至腾空动作,始终遵循物体斜抛运动规律而进行,由助跑起跳动作过程的运动效应构成人体跳跃的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根据斜抛物体运动的规律,人体重心在运动的垂直方向上做竖直上升与竖直下落的匀变速运动,在运动的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人体重心运动所能达到的高度与腾起初速度的竖直分量(V0sinα)有关,也与重力加速度有关。当人体腾空时间已确定时,其重心运动所能达到的远度也可根据S=T·V0cosα所确定,即人体跳跃的腾空时间T与腾起初速度V0的水平分量之乘积等于人体跳跃的水平距离(远度S)。

(四)决定跳跃成绩的运动学因素

在人体跳跃运动过程中,影响跳跃高度和远度的运动学因素主要有人体重心的高度、腾起初速度、腾起角度和空中动作几个方面。

1.影响跳跃高度的运动学因素

构成跳高运动成绩的因素主要有3个,即身体重心高度、腾起高度和过杆时身体重心与杆位置之间的垂距。

在跳跃的高度项目运动中,人体所能越过的高度,取决于身体重心高度H1、腾起的高度H2和合理的过杆距离H3,跳高的成绩:H总=H1+H2-H3(图5-1)。

图5-1 影响跳跃高度的运动学因素(www.daowen.com)

(1)身体重心高度H1

身体重心的高度H1是指运动员起跳离地动作瞬间人体重心距地面支撑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它取决于运动员身体的高度、腿长和蹬离地面瞬间动作的身体姿势。这一高度在不同运动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的发育程度,从运动选材角度方面考虑意义重大,而通过训练所得到的提高是有限的。

(2)腾起高度H2

腾起高度H2是指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位置至最高点重心位置的垂直距离,它取决于运动员蹬离地面瞬间的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这一高度是影响运动成绩最为活跃和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不同的人身上体现出很大的差异,起跳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是决定其腾起初速度大小的动力学因素,而腾起初速度越快,在腾起角一定的条件下,腾起的高度和远度则越大。腾起的角度取决于起跳过程中人体重心所受合力的方向,是由助跑与起跳获得的水平速度与垂直速度所形成的合速度方向决定的,跳高运动员离地瞬间,蹬地角度为75°~80°,腾起角为55°~60°。

(3)过杆时身体重心距横杆的垂直距离H3

过杆时身体重心距横杆的垂直距离H3是指人体重心处于最高点时距横杆上沿的垂直距离,在过杆技术的研究中力求通过合理的动作形式减小H3,决定H3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合理的动作形式与身体各环节依次过杆的顺序。在过杆技术的研究中,总结到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技术观念,即运动员过杆的面积越小则H3越小,背越式过杆动作中当身体重心位置处于杆上时,头部、脚部位置处于杆下,形成“桥”的反弓动作,可以使H3减至相应较小的程度。

2.影响跳跃远度的运动学因素

构成跳远成绩的运动学因素主要有3个,即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垂线距起跳板前沿的水平距离,简称为离地瞬间距离S1。腾空后至落地瞬间身体重心沿水平方向运动的水平距离,简称为腾空距离S2。落地瞬间身体重心垂线至落地点的水平距离,简称为落地距离S3。3个因素中S2是动作技术最重要的因素。

跳远的成绩:S=S1+S2+S3

(1)离地瞬间距离S1

蹬离地面瞬间,人体重心垂线至起跳板前沿的水平距离,取决于运动员踏板的准确性和运动员身体重心高度及离地瞬间的动作姿势。踏板的准确性是在充分发挥助跑速度、完成快速有力的起跳动作基础上的动作性质,通过技术训练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运动员身体重心高度主要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基因及后天的发育程度。

(2)腾空距离S2

腾空距离S2是指运动员起跳腾空后至落地瞬间身体重心在空中移动的水平距离,该距离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运动员腾起初速度的大小及腾起的角度。腾起初速度的竖直分量V0sinα和人体重心离地瞬间高度决定了人体腾空的最大高度与腾空时间,腾起初速度的水平分量V0cosα决定了人体腾空时身体重心的匀速运动速度。人体重心的腾空距离等于腾空时间与腾起初速度水平分量的乘积,即:S2=T·V0cosα。

腾空距离是决定跳远成绩最重要的运动学因素,要获得最大的腾空距离,必须采用合理的动作技术形式,通过快速的助跑和快速、准确、有力的起跳动作技术,能使人体获得最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度,在运动员起跳离地的瞬间,支撑腿的后蹬角为45°左右,摆动腿前摆使大腿纵轴与水平线齐平,身体重心的腾起角为18°~24°。

(3)落地距离S3

S3是重心回落到起跳离地重心高度水平线至双脚着地间的距离,它由身高和落地技术动作决定,尽可能收腹举腿、双臂后摆并使双腿较大幅度前伸而又不至于身体后倒的落地技术能获得较大的S3。

(五)影响跳跃动作效果的动力学因素

1.构成跳跃运动的动力性冲量和决定腾起角的因素

(1)动力性冲量

动力性冲量是指人体蹬地动作与地面相互作用时,支撑点对人体的支撑反作用力与其力作用时间的乘积。

跳跃运动技术动作的形成,动作效率的高低,根本原因在于构成动作的动力冲量大小与阻力作用效应强弱,人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是由运动中受力作用的大小、方向、力的作用部位及力作用的时间所构成的。在跳跃运动中要想提高动作的效果,必须清楚地理解动力性冲量与阻力作用效应对跳跃高度或跳跃远度的影响与作用。在起跳动作过程中,决定腾起初速度大小的因素是人体重心所受冲量的大小和人体本身的质量大小。

构成人体重心所受的冲量,主要来自在快速助跑的基础上通过人体快速有力的起跳动作对支撑点的合压力与其作用的时间的乘积(ΣF△t),在人体内力与外力的作用下,人体在起跳的蹬伸摆动动作过程中对支撑点的合压力所构成的冲量等于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所构成的反冲量,地面对人体的反冲量是改变人体运动状态的动力性因素,作用在人体重心的反冲量(F△t)大小等于该段时间内人体动量(mv)的变量。即人体运动的动量定理:F△t=mv1-mv0=m(v1-v0)。

在跳跃运动中,尤其是在起跳的蹬伸摆动过程中,应力求加大动作的力度和和大动作的幅度,在完成具体的起跳动作时,通过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加大肌肉收缩的力量获得加快动作速度的效果,通过加大动作的幅度尽可能延长支撑反作用力对人体的作用时间,使人体重心在起跳动作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动力性冲量(F△t),从而在离地瞬间获得最大的腾起初速度。

(2)决定腾起角度大小的因素

跳跃运动中人体蹬离地面瞬间,腾起角度的大小与起跳过程中所受动力性冲量的方向一致。由于动力性冲量是一定时间内多力作用于人体重心(水平冲量和垂直冲量)的综合效应,因而在跳跃运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项目技术的特点,形成作用于人体重心的水平冲量与垂直冲量的最佳组合。例如当人体重心所受的垂直冲量与水平冲量为1∶1时,人体重心瞬间腾起角必然为45°,当所受垂直冲量大于水平冲量时其腾起角度必然大于45°,反之则相反。

跳跃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运动的方向,取决于其腾空瞬间垂直速度与水平速度之比值,优秀跳高运动员离地瞬间垂直速度与水平速度之比为1.2~1.3∶1。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的垂直速度与水平速度之比为1∶3~3.6。

2.跳跃运动中摆动动作的作用

跳跃运动时,运动员在支撑阶段与腾空阶段的动作中,在尽可能根据动作技术形式获得起跳腿的蹬伸动作效果基础上,身体的躯干、异侧腿和上肢等相应环节都配合支撑腿进行一定形式的摆动动作,其摆动动作有下述几个方面的作用。

(1)良好的摆动动作技术,在助跑过程中可以使脚在着地瞬间获得较快的运动速度,减少着地的阻力。在跑和起跳的后蹬动作时可加大对地面的压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支撑反作用力,有利于加大推动人体运动的动力性冲量。

(2)起跳过程中通过摆动动作的动作形式,可以改变人体的形状而使质量分布的中心点上移,从而获得提高人体重心的动作效果。

(3)在跳跃的助跑、起跳、腾空及落地动作过程中,通过相应形式的摆动动作,可以保持运动中人体的平衡,以及通过补偿动作的机制重新建立运动的平衡状态。

在跳跃运动中,“蹬”与“摆”的动作是密切联系的有机组合,也是机体各环节协调运动的关键,动作技术中强调人体支撑腿的蹬伸动作与身体其他相应环节的摆动动作的结合,是提高动作效率并获得最好动作效果的重要技术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