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田径运动教学与竞赛实践

田径运动教学与竞赛实践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判定运动员是否腾空或在前支撑阶段支撑腿膝关节是否伸直,是以竞走裁判员的眼睛观察为依据的。另外,支撑腿同侧肩稍下沉,使其低于另一侧肩的高度。这种单腿支撑与双腿支撑的重复交替是竞走成为周期性运动的特征。竞走运动员在结束后蹬时的蹬地角称为后蹬角。后蹬角度过大会增加垂直分力,造成身体重心上下起伏过大和缩短步长。

田径运动教学与竞赛实践

一、竞走项目的技术原理及分析

(一)技术特点

竞走时的步幅较大、步频也较快。竞走时步长达到100~120cm,步频达到200步/min以上。走进过程中身体重心平稳地向前移动,身体重心上下波动幅度小,一般不超过5cm。两臂和肩部活动幅度大。为了增大步幅,骨盆要绕支撑腿髋关节垂直轴转动明显。为了支撑腿膝关节在前支撑阶段伸直,骨盆要绕支撑腿髋关节矢状轴适度转动,技术动作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实效性。

竞走比赛是在若干个裁判员的监督下,按照田径竞赛规则对竞走的定义,检查运动员走进过程中是否符合规则的规定,谁违反了规定,就会受到裁判的警告,乃至被取消继续比赛的资格。判定运动员是否腾空或在前支撑阶段支撑腿膝关节是否伸直,是以竞走裁判员的眼睛观察为依据的。因此,利用人的眼睛识别率的阈值,改进运动员的竞走技术,对提高竞走成绩有积极意义。

(二)技术分析

由于田径竞赛规则规定了向前迈出的腿从触地至垂直部位应该伸直(即膝关节不得弯曲),为了做到脚着地时膝关节能伸直,用脚跟先着地,且脚尖上翘。为了减小脚着地时的阻力,防止走速下降,脚着地时应柔和、迅速地经脚掌外侧滚动到全脚掌,使身体重心快速前移。

在蹬地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踝关节的力量,蹬地后,后摆阶段脚尖朝下,离地较近。前摆阶段脚掌沿地面向前迈进,骨盆随摆动腿的前摆适度绕支撑腿髋关节垂直轴转动,以增大步幅,着地时骨盆转动达到最大程度。在摆动的整个过程中,大小腿的折叠程度不应过于充分,以成自然折叠状态为宜,以免身体重心起伏过大。同时为避免重心上下起伏过大,并保证支撑腿在垂直支撑时膝关节伸直,骨盆应绕支撑腿髋关节矢状轴适度转动,形成摆动腿一侧骨盆稍低于支撑腿一侧。另外,支撑腿同侧肩稍下沉,使其低于另一侧肩的高度。

按照规则的定义,竞走应有双支撑动作过程。通过高速摄影或借助其他仪器观察发现,走速较慢时,存在双支撑动作过程,高速竞走时,双支撑动作过程会消失,出现瞬间的腾空。

公路竞走和场地竞走的比赛距离都比较长,消耗能量多。因此,竞走技术的实效性和经济性尤为重要,为了减少能量消耗,节省体力,防止动作变形,在走进过程中应以匀速走为主,大多数优秀竞走运动员全程速度分配都比较均匀。

1.竞走的周期划分

竞走是一项周期性地推动人体位移的运动。运动员一腿蹬离地面至另一腿着地,两腿交互迈步前进,身体始终与地面保持接触。这种单腿支撑与双腿支撑的重复交替是竞走成为周期性运动的特征。复步由两个单腿支撑和两个双腿支撑所组成(图4-1)。

图4-1 复步组成图

腿的动作周期的阶段顺序包括:

支撑时期:

(1)着地阶段:自脚跟着地时起,到身体垂直支撑时止为着地阶段。目的是要减少着地时阻力,脚滚动过渡到垂直阶段。动作:脚跟先着地,随身体重心滚动到全脚掌。支撑腿同侧骨盆和异侧肩稍高,以缓冲着地阻力。

(2)后蹬阶段:自身体垂直支撑时起,到支撑腿蹬离地面时止为后蹬阶段。是为得推动身体向前的支撑反作用力。动作:蹬地腿伸展蹬地,摆动腿积极前摆,带动身体前移,骨盆沿垂直轴转动,带动髋向前送出。

摆动时期:

(1)前摆阶段:自支撑腿垂直支撑时起,到脚跟着地时止为前摆阶段。积极前摆。身体重心前移。动作:当支撑腿处于垂直支撑时,摆动腿的骨盆稍下降。以大腿带动骨盆前摆,小腿积极向前摆出,准备着地。

(2)后摆阶段:自支撑腿蹬离地面时起,到支撑腿垂直支撑时止为后摆阶段。为了配合支撑腿的蹬地动作,顺惯性向前摆动。动作:后摆时,足尖靠近地面,以髋带动大小腿向前移动。

双腿支撑时期是保证正确的竞走技术和符合竞走技术规则的重要标志。

2.支撑反作用力——后蹬效果

支撑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决定于给地面施力的大小与施力的角度。水平分力对身体向前运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竞走运动员在结束后蹬时的蹬地角称为后蹬角。后蹬角一般在63°~67°。后蹬的效果取决于下列因素。

(1)蹬地的力量

根据F=MV/T的公式,如果在单位时间内后蹬的力量F增大,则人体向前移动的速度V越大。(F——力量,M——人体质量,V——速度,T——时间)

(2)蹬地的速度

根据F=MV/T的公式,如蹬地力量相同,则速度V与蹬地时间T成反比,即蹬地时间越短,则获得的速度越快。

(3)蹬地的角度

由于人体结构的特点,后蹬角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后蹬角度过大会增加垂直分力,造成身体重心上下起伏过大和缩短步长。后蹬角度过小,同样影响身体重心上下起伏,同时由于支撑角的减小,增加了着地的阻力。

(4)蹬地的方向

后蹬用力的方向,应力求与前进方向一致。如果后蹬方向偏左或偏右,则产生向左或右的分力,影响身体重心移动的直线性,降低后蹬的效果。

另外,腿着地瞬间支撑反作用力的方向是向后向上的,这样就产生了制动,使前支撑阶段中的走速降低。通过脚的迅速滚动缓冲着地动作能减小制动力。

3.腿的动作

两腿迈步交替自如,摆腿自然放松,脚跟领先在身体总重心的投影线前着地,着地时支撑腿处于自然伸直状态,与地面形成63°~67°的夹角。随着脚掌的圆滑滚动,降低了着地时的阻力,使身体重心平稳前移。竞走时,支撑腿从着地后至垂直瞬间的膝关节角度为180°,髋关节沿矢状轴上下运动。进入后蹬阶段,通过髋关节的积极蹬伸和屈踝动作,与异侧髋关节的积极前送和摆动腿积极前摆,以保证身体的加速并促进运动员身体向前运动。

脚在蹬离地面后,保持低位置向前摆动,腿快速向前方运动。这一动作明显缩短了腿的摆动半径,减小了它的转动惯量,加大了腿的前摆速度,为提高竞走的步频创造条件。

4.骨盆、臂和躯干动作

竞走技术动作中最明显的是围绕垂直轴的转动。另外,在支撑腿垂直于地面时骨盆还有围绕矢状轴的转动。骨盆的这种复合性转动既提高了运动员身体的向前速度,又能有效地增大步长,也有利于支撑腿的后蹬和摆动腿的前摆。

高速竞走时,手臂是以肩为轴前后方向做自然而有力摆动,肩关节的动作幅度适当加大,有利于髋关节的转动。肘关节的角度也有变化:前摆时,角度较小(65°~75°),垂直位时约90°,后摆时肘关节角度变小(65°~75°)。前摆时,手臂稍向内,后向外。

竞走时躯干位置也有变化。在竞走的全过程中,躯干始终保持正直或微前倾,后时,躯干前倾较大,支撑腿垂直着地时,躯干前倾较小或正直。

(三)决定竞走成绩的主要因素

竞走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竞走时步长的大小与步频的快慢。加大步长或加快步频均可提高竞走的速度。竞走时的步长为两脚着地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它受后蹬距离、着地距离制约。后蹬距离大小受身高与腿长、后蹬腿伸展程度以及后蹬角度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合理的后蹬角度下,充分伸展髋、膝、踝各关节,加大骨盆绕支撑腿髋关节垂直轴转动程度有利于增大后蹬距离。因此,在合理的后蹬角度下,充分伸展髋、膝、踝各关节,加大骨盆绕支撑腿髋关节垂直轴转动程度有利于增大后蹬距离。着地距离受身高与腿长、着地角度以及骨盆绕支撑腿髋关节垂直轴转动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步频是单位时间内走的步数。步频的快慢取决于完成每一步所用时间的长短,缩短单位支撑时间有利于提高步频。竞走时脚跟着地后迅速滚动到全脚掌,身体重心迅速前移。当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垂直上方时,快速伸展髋关节、踝关节和脚趾关节。同时蹬离地面腿的脚尖离地较近,大小腿成自然折叠状态。以便缩短下肢摆动过程中的移动路线,节省摆动时间,两臂也协调配合快速摆动,这对缩短单位支撑时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判定竞走运动员有无腾空,是以没有(人眼)可见的腾空为依据。因此,如果后蹬腿离开地面时机合理,既可以加快步频,又能保证裁判员的眼睛观察不到腾空,是比较理想的技术。

竞走比赛的距离都比较长,其身体活动以有氧供能为主,能量消耗较多,虽然竞走时身体重心轨迹呈上下的微波浪形,但上下起伏一般不超过5cm,脚的落地点基本上是在一条直线上,身体重心平稳地向前移动,以便减少身体重心移动的路程

由于长时间连续走进,能量消耗多,比赛后程走进的速度有所下降,但在比赛开始后的大部分时间中,应以匀速走为主,这样比较节省能量,动作结构相对稳定,不容易出现技术犯规等现象。(www.daowen.com)

二、跑的技术原理及分析

(一)动作结构周期性

跑是周期性运动,跑的每一单步结构是由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组成(图4-2)

图4-2 跑的动作时期与阶段

(二)步幅、步频的合理性

决定跑速主要因素是步幅和步频。步幅是两脚连续着地点之间的距离(图4-3)。

图4-3 步幅

步频是完成每一步的时间。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小后蹬角度和摆动半径,加快摆动速度可缩短腾空时间,因为充分摆动所需时间越短,越能减小后蹬角度和垂直分力,加大后蹬的水平分力,能缩短后蹬腾空时间。另外,用前脚掌积极而柔和地着地,着地后踝、膝、髋三关节主动弯曲缓冲,另一腿积极向前摆动,都能加快身体重心的前移速度,达到缩短着地缓冲时间的效果(图4-4)

图4-4 影响跑速因素

步幅和步频还与上体姿势及两臂摆动动作有关。跑动时,两臂的摆动不仅能维持身体平衡,而且能加强下肢动作效果。因此,摆臂要加大力量和速度,掌握好方向和幅度,动作自然放松,并与下肢协调配合。

(三)阶段环节科学性

1.起跑

预备时重心投影点O应向支撑点A靠近(图4-5),有利快速打破平衡状态。根据物体平衡理论(图4-6),不稳定平衡特点是在没有外力作用下能保持平衡,但受一点外力,平衡就会迅速打破;另外,由于O点到A点距离缩短,实际缩短了比赛中重心所应移动的全程距离,能使成绩提高;再有,由于重心前移而支撑脚位置没变,缩小了后蹬角度,增加了重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F(图4-7)。因此,起跑正确姿势是当听到“预备”口令、重心平稳向上抬起的同时重心亦平稳向前送,使投影点靠近手臂支撑点,臀稍高于肩,形成“次不稳定平衡”起跑姿势(为避免抢跑犯规,因而用一“次”字)。

图4-5 起跑

图4-6 物体平衡

图4-7 起跑力学示意图

有资料显示,预备姿势时,前腿膝角为92°~105°后腿膝角为115°~138°,可达到本人最佳起跑效果。另外,运动员起跑反应时一般为0.1~0.18s,实验证明,起跑鸣枪前运动员注意力集中在第一个应答动作上,起跑反应时注意力要集中在听枪或同时集中在听枪和第一个应答动作上。

2.起跑后加速跑

人体前进动力主要是后蹬力量,其次是重力向前分力(图4-8),在加速跑过程中,特别是跑的前几步,必须使躯干有较大的前倾(国外优秀运动员起跑后的前5m中,重心是沿5°角向上),摆动腿的脚着地点应在身体重心投影点之后或接近身体重心投影点。

图4-8 加速跑

3.途中跑

途中跑是短距离跑全程距离最长、速度最快且最能体现短距离跑基本技术的时期。

着地缓冲与“扒地”阶段:传统理论认为,这一阶段应尽可能做好缓冲、减小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而现代理论认为阻力大小,取决于“扒地”速度与人体水平速度关系,在水平方向上,当“扒地”速度小于人体前进速度时,其差值就是阻力速度;当“扒地”速度大于前进速度时,其差值便是前进速度,因此技术上要求高重心,用脚前掌落地,积极快速鞭打“扒地”。

后蹬阶段:是人体前进的主要动力阶段,也是短距离跑技术的核心。它既要尽可能发挥蹬地力量,又要获得蹬地最佳效果。据分析,外国优秀运动员后蹬角为56°~60°(支点到身体重心连线与地面夹角),我国运动员一般为627.°。因此,当身体重心移过支撑垂直面时,支撑腿必须积极有力地蹬伸,其用力特点是从伸髋(送髋),伸膝,伸踝关节,直到脚掌蹬离地面,另外摆动腿的积极充分前摆,也给后蹬以积极影响。

折叠阶段:是一个绕髋为悬点的摆动运动,大小腿的折叠缩短了摆动力矩,加快了摆动速度,同时也使肌肉得到了放松,有利于能量补给,保证了后续速度的发挥。折叠技术要求在后蹬结束时,膝关节充分放松,并随大腿的快速前摆,小腿顺势后收,脚跟几乎贴近臀部(图4-9)。

图4-9 大小腿

高摆下压阶段:摆动腿膝关节的高抬,不仅增加了人体摆动幅度,也增加了前进的步幅,是现代技术快速有力的大幅摆动的具体体现,动作要求是以髋带腿,小腿自然打开,膝关节高抬,当膝关节抬到最高点后,大腿便积极下压,小腿随大腿动作积极“鞭打式”着地,脚的着地点不应距身体重心的投影点前面太远。

4.弯道跑

弯道跑是有向心力圆周运动,跑时必须适当改变跑的身体姿势和蹬摆方向。由于弯道跑时身体重心的内移,加重了支撑腿支撑地面的力量(图4-10),造成体内耗能更多(在直角△OFmg中,F>mg)。因此,在出弯道时,应顺惯性自然跑2~3步进行调节,以利后阶段速度的进一步发挥。

图4-10 弯道跑力学示意图

5.终点跑

由于后程跑中产生疲劳,动作易出现较大变形,跑速明显下降(下降4%~10%),此时,应考虑加大后蹬力量、加强摆臂。撞线时,由于电动计时使名次之间有了毫秒之争,快速用胸或肩撞线动作更显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