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计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计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是选择哪些田径课程内容来实现预期的各类田径课程目标,其二是这些内容如何组织效果更好。下面从体育教育专业自身特点出发,在确定田径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方法。这些内容,应逐渐纳入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范畴中去。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计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是选择哪些田径课程内容来实现预期的各类田径课程目标,其二是这些内容如何组织效果更好。对这两个问题的有效回答是田径课程内容设计中的难点。

在对田径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前,有必要了解课程内容及田径课程内容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课程内容的定义基本达成一致。一般认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地组织起来的学科知识,尤其是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它们是获得其他知识的必要条件;另一类是实际知识,与学科知识的区别在于它们没有经过学者系统的组织和处理。由此可见,课程内容主要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等信息实体。

对于田径课程而言,它既有田径学科多年来形成的诸如田径名称、田径事实、田径概念、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练习步骤、动作规格以及有关田径教学与训练的观点等间接知识,也有田径运动中所包含的练习手段、技术动作等需要练习与操作才能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因此,田径课程内容的涵盖面非常广泛。

(一)田径课程内容选择

随着田径运动的发展,田径课程内容日趋丰富,而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普修课学时又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最有价值的田径课程内容是摆在田径课程研究者面前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个棘手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其实质是解决田径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田径课程内容选择就是确定将哪些田径内容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确定哪些内容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最有价值。以往的研究认为,只要目标 得以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目标一致,就可以得心应手了,其实不然,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除了要考虑课程内容与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到其他诸多问题。下面从体育教育专业自身特点出发,在确定田径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方法。

1.田径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田径课程内容选择原则是选择田径课程内容时必须遵循的准则,遵循课程内容选择原则有助于提高课程内容的有效性。田径领域有研究者对田径课程内容选择原则进行了探讨,提出健身性,发展运动技能,传承体育文化,结合地区与学校实际的四原则。但这四个原则只考虑了田径学科的特点与社会的需要,忽略了专业需要及学生需要,因此,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下面从课程论角度进行分析。潘惫元和王伟廉认为,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适时原则、完整原则、经济原则、实践原则、量力原则和满足原则,分析发现,这六个原则中,第一个原则是从社会需求方面考虑课程内容选择的;第二个原则是从学科需要方面来考虑的;第三、第四和第五个原则是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的。施良方认为,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基本准则: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这三个准则其实质也是从学科角度、社会角度和学生角度对课程内容选择标准的要求。

从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受课程目标来源的影响,多是从一般意义上对课程内容选择的规范,它只能为田径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宏观指导,因此,有必要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本身的特点,研究田径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田径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保持一致,这是从专业方面对田径课程内容的规范。课程方案是体育教育专业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包含着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重要课程问题,田径课程作为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的选择必须要满足课程方案相关规定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因此,田径课程内容选择时就应该首先选择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田径方面教育教学能力的内容。从这个角度看,田径各项目的健身手段是形成田径教学能力的基础,是学生首先应该习得的内容;其次,对田径运动的认知能力是保证田径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和态度类学习结果的需要;再次,项目技术是田径课程的核心,对项目技术及相应教学方法的习得是田径课程内容的主体。在其他学科领域,有研究者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最终要服从和服务于教育目标,课程内容若不能适应教育特点,不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实践教学,永远都是一种外在物,这就暗含了课程内容与培养方案一致的重要性。

(2)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

现实性和前瞻性原则指选择田径课程内容时除了要考虑现实社会的需求外还要考虑未来社会的需求,这是从社会需求方面对田径课程内容的规范。纵观我国中小学及普通高校体育课中田径内容的演变,可以看出田径课程内容的现时需求和未来走向。小学阶段,从1956年、1961年、1978年、1987年、1992年、2000年以及2001年体育教学计划(或课程标准)的变化看出,在课程类型方面,田径课程内容经历了由统一规定的必修形式向必修与选修结合形式的转变;内容组成方面,田径内容在保持其称谓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了1~2年级学习“基本动作”,3~6年级学习“提高身体素质的练习”等内容;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变化与小学阶段基本一致。由此看出,一些跑、跳、投掷的基本动作,提高身体素质的练习手段成为当前社会急需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的教学中有所忽视。从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看,跑、跳、投掷的基本动作以及提高身体素质的练习手段对普通人群的科学健身和运动康复等有重要意义。这些内容,应逐渐纳入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范畴中去。因此,坚持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对田径课程内容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3)职业需要与兴趣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从学生方面对田径课程内容的规范。因为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是确定任何教育体系的性质、价值与最终目的的重要标准。对课程来说,不管什么计划、行为都得首先从学生出发。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不能脱离了学生需要而独立存在。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需要一方面来自社会对他们的期望,通过其职业需要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这种需要来自学生自身,通过自己的兴趣表现出来。具体到田径课程,学生的职业需要主要通过其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有关田径内容的教学与训练能力、利用田径运动对社会成员进行健身指导等能力体现出来。因此,中小学体育课中的田径内容、社会成员常用的田径健身手段成为学生职业需求的核心。学生的兴趣主要反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与消极情绪方面。哪些田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的兴趣是单一兴趣的表现还是一个复合体?为此,很多研究者进行了研究,认为降低运动项目的难度,开展一些游戏性的内容(拓展、野外生存等)学生的兴趣就会增加,但,学生的兴趣是一个复合体,受到社会需要、职业需要以及自身学习风格的影响。即有广泛社会需求的、学生就业时需要的内容他们就感兴趣,另外真正热爱田径运动的学生对田径课程感兴趣。因此,在选择田径课程内容时首先要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然后从庞大的田径内容体系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尤其要考虑那些与未来职业生活有关联的内容)构成田径课程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所选择内容与学生兴趣相结合。

(4)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是从田径课程本身的发展方面对课程内容的规范。基础性主要指选择最基本、最必需的内容作为田径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掌握田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承田径文化。那么,对于田径课程来说,什么是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内容呢?根据文献发现,Ball将数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分为两类:关于数学的知识和数学知识,并认为两者应该很好结合。这两类知识即关于学科的知识和学科知识。其中学科知识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学科中的概念、事实、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关于学科的知识一般包括如何理解作为一门学科的知识的本质。查尔斯·H·大卫认为,对于以体育教师为职业的学生而言,学科知识是很重要的,学科教学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类知识为学科知识的有效习得提供了方法,对学生学习的效率会产生积极影响,运动项目教学中不但要将这些知识作为课程内容进行学习,还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其进行实践。因此,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学中都包括学科知识和关于学科的知识两类,只是面对学习者的需求的不同,两类知识在课程内容中的比重有所差异而已。由于田径课程是一门以动作技能为主的课程,所以田径课程的基础性内容首先包括田径名称、事实、概念、技术原理、田径规则、多种健身手段、重点项目技术等学科内容。另外,由于其对象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因此,关于田径的知识也成为田径课程中的基础内容,这主要包括各运动项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组织、示范方法、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项目相关的健身手段及项目相关专门性练习手段等内容。唯有实现两者的融合,田径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原则才能得以真正体现。

2.田径课程内容选择方法

为了使人们有效地选择田径课程内容,本研究结合田径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和田径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提出了田径课程内容选择的三种方法,即分类选择法、流程图选择法和目标导向选择法。

(1)分类选择法

分类选择法主要指在进行田径课程内容选择时,先将所有内容按照一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然后按类别选择课程内容的方法。具体选择时一般先要根据较为宏观的分类依据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形成初步框架,然后选择相对具体的分类依据再次分类,如此多次分类,就形成了田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分类获得的田径课程内容可以用图示或提纲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田径课程的整体内容,抓住内容的主体,对单元教学内容和课时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指导。其缺点是不能深入分析内容的细微结构,容易使有机联系的内容产生割裂现象。在进行分类选择时,需要注意尽可能选择相对科学的分类依据,若分类依据不正确,就可能遗漏部分内容或使部分内容形成重复。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田径教科书多以分类选择法选择内容,先将田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与技术两大类,然后各自逐渐落实,最终形成田径课程内容。

(2)流程图选择法

流程图选择法是从田径课程的终极目标出发对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过程分析,逐级确定田径课程内容的方法。该方法源于“流程图分析法”,它是企业用以识别风险的常用方法之一,企业的组织规模越大,生产工艺越复杂,流程图分析法就越能体现其优越性。由于田径课程内容是由若干运动项目及与其相关知识组成的复众体,课程内容多由程序性知识或技能组成,因此,在进行田径课程内容选择时,可以参考使用流程图选择法。如图2-8所示。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用直观的形式揭示田径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对田径课程的庞大内容体系而言,这种方法比单纯文本(或教材)更便于教师及学生了解课程内容;用该方法获得的田径课程内容充实、主次分明、逻辑性强;其缺点是流程图的编制过程太复杂、费时较多。

图2-8 田径课程内容选择方法:流程图选择法

(3)目标导向选择法

目标导向选择法主要指以田径课程的总目标及各级目标系统为导向选择实现各级各类目标所需要的田径内容的方法。这是一种逆向分析课程内容的方法。在使用目标导向选择内容时,首先要注意目标维度的全面性。以往我们的目标设计较为单一,重视了运动技能类目标,而对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等目标有所忽视,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会产生消极影响。其次,要注意目标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各类目标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具体实施环节往往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选择内容时要考虑内容之间的互补性,避免同类内容重复出现。从田径课程目标体系可知:田径课程目标分为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及态度五类一级目标,各类一级目标又分为若干二级目标,各级目标最终要靠课程内容来实现,课程内容有效完成后就形成相应的能力。因此,目标导向选择法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的优点,但应注意预防教条化、割裂化选择。下面对该方法进行举例说明,如表2-14所示。

表2-14 田径课程内容选择方法(目标导向选择法)

以上提供了三种田径课程内容选择的方法,并进行了举例说明。从方法及实例分析中可以看出,各类方法均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应该综合使用,应发挥各种方法的优点,使最终的田径课程内容趋于完善。

通过对以上各实例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方法所选择的田径课程内容还只是比较杂活乱的、缺乏逻辑性的田径课程内容的简单堆砌,这些内容基本确定了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范围,但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组织,这就涉及田径课程内容组织的问题了。

(二)田径课程内容组织

为了使所选择的田径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田径教学的需要,还需要对各种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以确定田径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因此,有必要对田径课程内容组织问题进行深入认识。

1.田径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通过研究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大纲发现,目前的田径课程内容一般按照基础理论和技术教学两大部分组织课程内容,其中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田径运动概述、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田径运动健身理论与方法、田径运动竞赛组织、田径运动场地、田径运动科学研究等内容;技术教学部分主要包括短跑、跨栏跑、跳远、跳高、铅球、标枪等其他项目内容。这种组织形式便于教师的教授,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实际教学中造成了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割裂,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自身的组织原则和方法。

(1)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原则

知识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词语,但要理解其具体内涵仍然有一定的难度。人们通常所讲的“知识”概念实际上就是认知心理学中所讲的陈述性知识。《辞海》中对知识的定义是: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这一定义说明了知识是“人类的认识”这一属性,但较为宏观,较难理解。《教育大词典》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这一定义增加了知识的对象性规定,即对事物属性与联系。这一定义较之前一定义更为具体,但有研究者认为该定义仍未准确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建议在对象前再加上限制条件:系统性、一致性、有价值和可传播,认为这些条件就是知识对象的本质特征。由此看出,关于知识定义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但是对知识属性的理解较为一致(即都是人的认识),其争议主要体现在条件的界定上。要进一步认识知识,就要对知识的分类进行研究,陈洪澜系统研究了目前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十大知识分类方式,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提供了有益指导。由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主要存在于教育领域,因此,下面以教育领域比较公认的知识分类方式分析田径课程内容的组织问题。教育领域,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更有效地组织教学,一般按照知识的属性对其进行分类,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的、概念性的、程序性的和元认知性的知识四类。当代认知心理学通常将知识划分为两大类,即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加涅则从信息加工心理学角度出发,将程序性知识进行了进一步分类,提出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并认为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由此看出,教育学中关于知识的分类是以心理学中知识的习得与传授为出发点,依据知识的属性来对知识进行分类的。下面以加涅的三分法为依据,对田径课程中的知识类型进行分析。

由知识类型的分类可知:田径课程中,有关田径名称、专有名词、概念、项目演进过程与趋势、项目特点及价值等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有关项目的技术原理、动作规格或技术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常见错误产生原因及纠正方法、训练方法、竞赛的组织与编排方法、场地的设计与布局方法等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有关教学方法的选择策略、教学组织的策略、示范的策略、讲解的策略、分析教材的策略等知识属于策略性知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将各项目的动作技能相关知识分属于程序性知识中,主要是基于“动作技能是在一套规则支配下的人体有意识的肌肉活动”的双重认识基础上将其归类的,而这一点正是田径运动区别于其他普通学科的显著特征。

由田径课程知识的分类可知,田径的各类知识中,陈述性知识相对简单,程序性知识居中,策略性知识最难,在组织田径课程内容时应该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课程内容。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田径动作技能的学习与田径其他知识的学习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密切联系、互不分割。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必须遵循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

(2)知识序与认知序相结合原则

前面分析了田径课程内容组织中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原则,但在实际的田径教学中,不可能先学完所有的陈述性知识,然后再学习所有程序性知识和策略定知识。这就需要从不同角度探讨田径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知识序是指田径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连贯性和关联性顺序。在田径课程内容的组织中,知识序主要表现为田径各类知识内部的逻辑性、系统性、连贯性和关联性顺序,以及三类知识之间的逻辑性、系统性、连贯性和关联性顺序。认知序是指学生自身认知发展所具有的程序性和连贯性。在田径课程内容的组织中,认知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各类田径内容认知的规律,如从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等。由此可见,知识序与认知序是从不同视角对田径课程内容组织的审视。这就要求田径课程设计者在组织课程内容时,除了要考虑田径课程内容本身的“序”外,还得同时考虑学生认知的“序”,只有实现了知识序与认知序的有效结合,才能使田径课程内容组织取得较好效果。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www.daowen.com)

《辞海》中对理论的概念有四种解释,其中之一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实践则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征。因此,田径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而形成的全面的、系统的、有逻辑的内容体系可以统称为田径理论,而学生对获取的理论进行实际应用则属于实践。目前田径课程教学中对理论的学习较为重视,而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这或许是因为田径课程内容在现阶段缺乏实践实体,但是,从培养学生田径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及未来体育教师职业需求的角度来看,实践环节非常重要。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者在进行田径课程内容组织时,除了考虑田径理论的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外,还需要设计一定的实践环节,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若要有效实现田径课程的预期目标,在课程内容组织中就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基础先行原则

依据知识分类可知,田径课程知识有三类;而依据学习结果理论可知,学习田径课程后的学习结果有五个方面,因此,田径课程内容中的知识与学习结果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如表2-15所示。

表2-15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与信息加工心理学知识分类比较

(注:此表引自加涅《教学设计原理》,中译本第11页)

由表2-15可知,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的各类知识与加涅的学习结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各类知识是实现学习结果的手段,而学习结果既是手段的目标,也是手段的结果。这实质就是目标和内容,结果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加涅将言语信息与陈述性知识相对应,将技能分为三类,与程序性知识相对应,认为技能的本质是概念和规则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因此,只要学生习得了各类知识并能有效应用它们就等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据此,我们得知,田径课程中的各个项目都既有基础知识也有基础技能,同时也有基础学习结果。这些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有效应用最终转变为相应的预期学习结果。由于在田径课程的目标设计中我们对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三类学习结果进行了分层,因此,在进行田径课程内容组织时首先要安排基础知识和技能,然后安排次一级的知识和技能,最后逐渐过渡到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在田径课程内容组织时要优先安排。

以上探讨了田径课程内容组织中所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当然,在具体进行内容组织时还必须遵循一般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原则,并处理好多种关系。在进行单元内容组织时,可以单个原则为依据组织内容,也可以组合使用多个原则组织内容。但是不管使用什么原则,都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可教性、合理性并要与课程的目标相一致。

2.课程与单元内容的组织方法:范围、序列及学习结果的三维组织法

这里的范围主要指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就是指所有已选择的田径课程内容。美国课程论研究者认为,在确定课程内容的范围时,有以下四个通则需要考虑:第一,课程的范围会随着教学层次的增加而增加;第二,当课程的范围因教学层次的改变而改变时,有些课程内容可能会增加,有些可能会被删除;第三,对任何课程范围的决定,要视课程范围的广度和深度而定;第四,课程的范围要考虑到科目所涉及的技能。这里的序列主要指这些内容的呈现次序,一般特指从时间方面对课程内容所做的顺序安排。由于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类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或称为五类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而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凡符合学生职业需要的、学生感兴趣的、能代表田径课程特征的这些知识就构成了田径课程内容的范围,据此,我们确定了田径课程内容的宏观范围。田径课程内容的序列可以分为纵向序列和横向序列两类,其小纵向序列主要指课程某单元内内容的先后次序,横向序列主要指单元间内容呈现的先后次序,据此,就确定了田径课程内容的序列。学习结果则主要从各种内容倾向于培养学生何种能力考虑。这样,由田径课程内容的范围、内容的双向序列和学习结果就构成了三维矩阵。如图2-9所示。

图2-9 范围、序列及内容的三维组织法

(注:图2-9的纵坐标显示知识的层次性,由下到上分为两个层次,难度逐渐增大;横坐标表示单元的先后顺序,由易到难分为若干单元;纵横坐标线形成若干“大格子”,每个“大格子”代表了相应的课程内容:“大格子”又可以分为若干“小格子”,每个“小格子”代表一个模块,不同层次、同模块的组合形成小单元或课)

由图2-9可知,从横向来看,单元1的内容应先于单元2的内容进行安排,直至单元n;从纵向来看,陈述性知识的内容应先安排,策略性知识的内容应最后安排;综合来看,单元1的陈述性知识是最先安排的内容,单元n的策略性知识是最后安排的内容。由于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内容体现出其独特特点——由项目构成。这可以从田径运动的定义看出,国际田联给出的定义是:田径运动是由田赛和径赛、公路跑、竞走和越野跑组成的运动项目。田径运动是由走、跑、跳、投所组成的运动项目。这两个定义较具代表性,都认为田径运动是项目集合。因此,为了保持项目自身的完整性、同时也便于教学操作,在划分单元时,可以按照项目自成单元,即有几个项目就主要设立几个对应的单元。当然,对于诸如田径运动概述之类的综合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某一单元或分散在某几个单元中,而对于技术原理、训练理论与方法、教学理论与方法、健身理论与方法、场地情况、竞赛规则与组织等理论内容可以归入项目对应的各单元不同模块中。同时由于田径运动是项目的集合,且各个项目自成体系,因此,从横向来看,很难说出哪个项目最简单或哪个项目较难,但是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或对项目的熟悉程度来看,跑类项目在生活中较为常见,且人们都会基本的跑,因此,相对而言,学生对跑类项目较为熟悉;跳类项目也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它是建立在跑的基础上的跑跳结合类项目,因此,跳类项目应该后于跑类项目安排;对于投掷类项目而言,学生接触较少,可安排在最后。因此,在单元的顺序方面可依据人们对项目的熟悉程度将所选的田径项目按单元进行排序。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的排序,而不是绝对的排序,具体排序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具体项目的特点及相对难易程度、教学条件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下面以跨栏单元为例,说明范围、序列及学习结果的三维组织法在田径课程单元内容组织中的应用。如表2-16所示。

表2-16 三维组织法在田径课程单元内容组织中的应用(跨栏单元)

续表

从表2-16可以看出,使用范围、序列及学习结果三维组织法来组织跨栏单元的内容有以下特点:

(1)以从下到上的次序看,知识的复杂性程度逐渐提升。其中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都属于程序性知识,它们之间原本不分层次,但由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已是成人或接近成人,他们的认知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其动作技能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将智慧技能置于动作技能之先。

(2)以从左至右的次序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体现出由易到难的特点。言语信息分为名称和术语、事实和有组织的田径信息三层;智慧技能分为辨别异同、概念、规则和问题解决四个层次;动作技能体现为简单、组、复杂动作技能三个层次。认知策略类内容主要体现为从自我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总结,但由于该类结果只是策略的组合,因此,很难对其进行层次划分。

(3)从模块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看,该组织方法贯彻了田径课程内容选择的四项原则,同时也贯彻了一般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原则。

(4)从整体来看,用三维组织法组织的田径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不同学校结合本校特点灵活使用田径。普修课学时较少时可选择最基础的内容先进行教授,学时较多时可选择系统内容。

(5)各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目标明确,便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6)态度的学习贯穿于各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因此,可以认为该方法是田径课程内容组织的有效方法。

(三)田径课程内容体系

田径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原则和方法为田径课程内容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但究竟需要选择哪些内容作为田径课程内容,还需对学生、社会和学科专家进行实际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社会和学科专家对田径运动类项目的期望如图2-10所示,图中横轴的数字分别代表竞走、短跑、跨栏跑、接力跑、中长跑、障碍跑、公路跑、越野跑、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撑竿跳高、推铅球掷标枪、掷铁饼和掷链球项目,纵坐标表示选择人数的百分比。

图2-10 学生、社会和专家对体育教育专业所应学习田径项目的期望

从图2-10中可以看出,学生、社会和学科专家对短跑、跳高、跳远、铅球4个项目选择的一致性较高,一致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系统学习上述四个项目。学生、社会和专家对跨栏跑、接力跑、中长跑和标枪四个项目选择的一致性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对这四个项目选择结果分别是69.1%,35.3%,37.7%和72.7%,社会群体分别为51.6%,73.1%,89.2%和48.4%,专家中有90.6%的人选择的跨栏跑、46.9%的人选择了接力跑、71.9%的人选择了中长跑、87.5%的人选择了标枪。分析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学生从自身的兴趣角度考虑,认为接力跑和中长跑项目较为枯燥或单调;社会人员则从国家政策及学校教育对田径项目的需求角度考虑,中长跑项目能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且便于实施,接力跑项目在中小学生运动会中经常出现,而跨栏和标枪项目则较少出现;学科专家可能更多考虑到学科的完整性,如跑、跳、投各两个项目,以体现田径运动的特征,但同时专家也考虑到了中长跑项目的特点和功能,因此,选择该项目的人员也较多。对竞走、障碍跑、公路跑、越野跑、三级跳远、撑竿跳高、掷铁饼和掷链球8个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社会和学科专家对上述8个项目选择的一致性也很高,均认为上述8个项目不适宜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的教学内容。8个项目中最高的是学生对三级跳远项目的选择,其结果是45.1%,其余项目的最高比例均不超过20%。因此,这就涉及究竟如何确定不一致的项目中哪些应该作为课程内容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可以从田径课程的三个制约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着手,一般认为,三个制约因素中社会因素处于第一层次,它决定了课程设计的方向和课程运行的归宿;学生因素处于第二层次,它决定了课程设计的具体着眼点和具体落脚点;而学科因素,则处于两者之间,为选择和更新课程内容提供源泉和依据。因此,在项目的确定中应将三个因素综合考虑,尽量发挥三个因素的一致性作用。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为了既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同时又能保证田径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可以在保持现有6个项目单元的前提下,在短跑单元中加入中长跑项目和接力跑项目的内容,统称为短跑单元,其他项目单元保持不变。具体单元名称如下:短跑单元、推铅球单元、跳远单元、跨栏跑单元、跳高单元和标枪单元,该单元顺序是按照学生对项目的熟悉程度进行排序的,另外还可以按照项目的相对难易程度进行排序,或者按照项目之间的迁移规律进行排序。但不管单元之间如何排序,各单元内的内容都是相对固定的,具体采用哪种顺序,一般而言不是绝对的,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实施条件适时调整。以面为田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如图2-1所示。

图2-11 基于学习结果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体系

由图2-11可知:从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来看,该内容体系的结构较为合理。从纵向来看,该内容体系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便于提高学生的田径教育教学能力。内容不但涉及动作技能(健身手段、专门练习、简单动作、组合动作和复杂动作),还涉及体现职业特点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各个项目的言语信息层,便于学生积累常用田径术语知识、常用田径事实性知识和有组织的陈述性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对于提高学生田径方面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有积极影响,进而提高学生的讲解能力;各个项目的动作技能层,便于学生积累常用健身手段、项目专门练习手段、项目简单动作技能、组合动作技能和复杂动作技能,这些不同类型动作技能的积累,便于学生储备丰富的动作演示技能,提高学生的示范能力和示范效果;其他类型学习结果对应的内容具有各自相应的功能。从横向来看,该内容体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实现不同项目对同种学习结果的刺激与强化。所选内容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也有策略性知识;将态度类学习结果贯穿于其他学习结果的内容中进行学习,保证了学习结果的完整性。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面来看,该内容体系从下到上基本体现出由易到难的特点;从左到右基本体现出由已知到未知的特点。首先,从横向来看,在进行单元组织时,将学生最熟悉的短跑单元作为先学习的内容,逐渐过渡到学生比较熟悉的跳远单元,最后到学生比较陌生的标枪单元,这一安排贯彻了知识序与认知序相结合原则。其次,从纵向来看,在对单元内的课程内容进行组织时,言语信息类内容(常用术语、项目概述、项目特征、项目场地、比赛规则)作为最基础内容,认知策略类内容(分析与评价,示范技巧、讲解技巧、组织技巧和教学实践)作为最高级内容,这主要贯彻了基础优先原则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另外,从纵向的学习结果类型看,学习过程中,既涉及了知识,又涉及了技能,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原则。

由此看出,该内容体系在内容选择方面较为合理,在内容组织方面有自身的独特之处,这将有助于田径教学工作者选择使用。具体而言,它便于人们选择内容的范围、排列内容的序列、整合内容的结构,并有利于人们做到目标与内容的有效结合。

小结:本部分主要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田径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提出了田径课程内容选择的四个原则和课程内容选择的方法。在田径课程内容组织方面,提出了课程内容组织的四个原则;提出了范围、序列与学习结果相结合的三维组织法。然后基于上述原则和方法,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设计,形成了完整的内容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