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203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确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为此,提出了主干课程领域化的思路,将田径课程重新构建与整合为田径类课程(包括田径、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活生存等课程)。
在205年教育部颁发的《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田径类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田径类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的运动技能水平;具备田径类课程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指导课外田径健身锻炼的组织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田径类课程的具体目标分为5个方面:
(1)全面发展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和生活生存能力,提高体能,为田径类课程和其他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掌握田径类课程主要项目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达到一定的运动技能。
(3)具备田径类课程的基本教学能力、主要项目的竞赛组织与裁判的工作能力和田径健身的指导与管理能力。
(4)充分认识田径类课程的竞技性、健身性和实用性等属性,了解田径运动文化特点,理解田径类课程对人的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价值,培养终身体育观念。(www.daowen.com)
(5)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就其实质而言,田径类课程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适应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需要,其次是教材中运动项目淡化竞技,第三是增加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活生存等内容。然而,从《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的整体效果来看,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田径运动》教材中减少了各运动项目的专项技术概述和专项运动训练等内容,高度概括化了各运动项目运动技术,以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田径运动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比较浅;二是减少了田径运动课程实践课教学时数和运动项目,使得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只是粗略地掌握一些田径项目的运动技术,其运动技能水平难以达到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田径运动技术示范和教学的要求,田径课程教学的运动项目也减为7个(短跑、中长跑、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铅球);三是,普通体育院校增设了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活生存等课程。
《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确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比较全面和系统,基本体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精神。但是,所表述的目标比较多,往往使人难以把握要点。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能力是专业核心能力,这也是体育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区别的基准点,体育教学能力又是这几种能力中的核心要素,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教学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
简而言之,田径运动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田径运动发展学生体能,掌握田径运动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这是从事田径运动教学训练、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重要基础。
在田径课程教学与设计中,要以田径教学目标为导向,要把全面发展学生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提高学生体能以及掌握田径运动基本理论和运动技能作为重点,通过科学设计和选择合理的练习手段与方法,有效地达成田径课程教学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