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世流动性:当今艺术品的创新方式

现世流动性:当今艺术品的创新方式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很值得一提的是“编创”这种技巧所包含的现世流动性。在我所熟悉的中国绘画史领域,人们根据不同的绘画技巧,使用了许多不同的术语来命名这种吸取过去的艺术元素进行创新的艺术创作手法,比如临、仿古、摹古。就艺术风格和艺术理念而言,“个性化风景画”是在一种艺术变革中产生的,尤其是在风景画中。

现世流动性:当今艺术品的创新方式

这种当今艺术品吸取过去的艺术元素进行创新的流行艺术手法的运用非常广泛而普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范畴中的不同领域,人们都采用这种艺术手法进行创新。比如:音乐“编创”[3],这个词开始出现在15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是指借鉴早期音乐作品中的乐句、主题或旋律进行音乐创作的方式。在这里,很值得一提的是“编创”这种技巧所包含的现世流动性。人们通常认为旋律和乐旨只是与其被创作的这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相关,而“编创”完全颠覆了这个想法。实际上,使用“编创”技巧,一方面,乐句和乐旨能够体现其所在历史时期的特点,也能在早期的一些作品中找到共性;另一方面,乐句和乐旨与现当代时期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重新编创的乐句和旋律包含了多种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点,以及不同观念的产物,这与不断生成的“意义”是有关联的。

在我所熟悉的中国绘画史领域,人们根据不同的绘画技巧,使用了许多不同的术语来命名这种吸取过去的艺术元素进行创新的艺术创作手法,比如临、仿古、摹古。(在此,我多说几句,许多初学书法和绘画的学生仍然喜欢通过模仿杰出书法家和画家的风格来学习书法和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模仿过去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模仿当代杰出艺术家的早期作品的创作手法是非常普遍的,很可能早在14世纪就有了。在绘画作品的标题或题跋中通常会提及这种创作手法。

在元代,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开始画一些呈现某个特定的地点、山峰、私人画室的“风景”画。风景画都偏向于表现两个主题:隐居和地貌。文以诚用“个性化风景画”(landscape of property)[4]来描写元代流行的这种混合主题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一些风格上的共性,如“画中留白不连续,画中物体之间的空间凌乱”。不过,总的来说,元代艺术家们更加具有个人意识,而这些绘画作品也展示了他们“将公共视觉语言变成个人语言的个性化过程”[5]。(www.daowen.com)

就艺术风格和艺术理念而言,“个性化风景画”是在一种艺术变革中产生的,尤其是在风景画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宋代尤其是从北宋到元代的艺术变化一直就是学者们争论的热点。用“个性化风景画”这个概念来诠释1366年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为学者们探索宋、元、明[6]三个朝代风景画的艺术变化提供了一条思路。同样,该图也可以解释在14世纪晚期,风景画的“意义”是如何在历史事件的影响下发生变化,扩展为“个性化风景画”的。同样,1617年的《湖山隐居图》和1597年董其昌所作的《婉娈草堂图》也可以解释在元朝早期艺术实践中出现的风景画概念的变化在明朝开始出现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