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试图区分影响盘索里发展的中国不同说唱体裁时,感觉非常困难,因为在中国有超过300种说唱种类。但在包括河北、北京和天津等在内的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大鼓书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因为如前文所述,在大鼓书盛行的北方,双方贸易往来频繁,当时盘索里也处在发展时期。此外,大鼓书和盘索里演奏风格相似,都讲述耳熟能详的故事片段,并在适当的时候穿插歌诗。
卡比(E.T.Kirby)认为大鼓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当时已有了大鼓书巡演。[24]大鼓书在不同的地域产生几种类型,其中包括京韵大鼓、山东大鼓等。笔者研究了集语言和歌唱表演于一体的京韵大鼓,并发现与盘索里类似的音乐和风格特征。首先,京韵大鼓表演者用真声唱法,丹田发声。这是京韵大鼓与盘索里完全相同的特征。此外,和盘索里一样,京韵大鼓不使用假音,不刻意折腾声带。其次,盘索里的长短拍子的变化也与京韵大鼓相似。第三,他们的表演者在舞台上皆不化浓妆。最后,两者都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风格。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在京韵大鼓中,演员自己击鼓,而盘索里有专用鼓手。另外,和盘索里一样,鼓在京韵大鼓中并不是唯一的伴奏乐器。不过这一假设站不住脚的一点是,如果大鼓自宋朝已经存在,为什么在几百年后的18世纪才传入朝鲜半岛?
另一种中国叙事体裁扬州弦词也值得考虑。作为声名远播的文化交流中心,扬州在18世纪时因盐贸易而蓬勃发展起来,它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上海和南京之间,与朝鲜之间有便捷的航路通行。此外,扬州刚好位于山东省以南的江苏省,是移民进入朝鲜半岛的三条传统路线之一。这意味着扬州居民到朝鲜十分容易,反之亦然。
朝鲜商人不仅到了扬州,也在周边地区从事贸易活动。众所周知,一位名叫崔溥(1454—1504)的朝鲜官员与42名同胞于1488年乘船抵达浙江省(扬州以南约600公里),他经水路和大运河穿越扬州北上到达北京。[25]这表明了朝鲜人在那时已可乘船抵达中国,而地处长江下游和大运河河段的扬州,可能已成了他们频繁踏足之地。
扬州和朝鲜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到了16世纪,朝鲜商人和中国商人甚至在扬州共同经商。据Antonia Finnane的研究,在16世纪,扬州人靠出售人参、兽皮和马匹给其他中国人和朝鲜人累积了大量财富[26]。(www.daowen.com)
在了解了相关地理知识以及扬州和朝鲜的位置后,可以想象,扬州说书人也可能去过朝鲜半岛。实际上,写于18世纪后期的《扬州画舫录》中提到一位扬州说书人在异国他乡四处游历。[27]如果这位扬州说书人可以远渡重洋,笔者相信他或者其他说唱艺人一定有很多机会在不远的邻国也一展才华。
扬州弦词很有可能传到了朝鲜半岛并影响了盘索里的产生。扬州弦词源于评话,并在明末发展迅速,曾经“风靡一时”[28]。正如前文所述,最早有关盘索里的记录出现于约100年后的1754年。这表明扬州弦词和盘索里的历史有可能存在某种关联。另外,扬州弦词和盘索里有着相似的音乐特征。首先,两者的表演者都使用同样的道具,即一块头巾和一把扇子。其次,表演者的主要表演手段都是叙述而非演唱。早期的盘索里把唱词看得比音乐更重要。后来经过发展,音乐在当代盘索里的演出中才日趋重要。
考虑到上文提到盘索里和扬州弦词有类似的演奏风格,扬州弦词盛行在民间文化频繁传到朝鲜半岛的明朝末期,扬州说书人可能访问过朝鲜,经过扬州的朝鲜游客和商人有机会接触扬州弦词,笔者也许有足够的依据假设盘索里是在扬州地区的说唱传统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最后,扬州弦词的发展只在出现盘索里史料记录时间前一个世纪也表明前者对后者的起源可能产生影响。考虑到扬州弦词可能需要许多年的时间才能被朝鲜民众所熟知,同时盘索里从在民间流传已久到被文人发现并首次记录于史料中也同样需要一些年的时间,这似乎可以说明扬州弦词激发了盘索里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