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演绎研究方法揭示斯连德若音阶的原创性发现

演绎研究方法揭示斯连德若音阶的原创性发现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演绎方法进行研究的学者们试图通过一种现存的理论模式来对斯连德若音阶的实际现象进行理论解释。我认为这是中国学者迄今为止在甘美兰音乐和中国以外东方音乐音律研究中最重要的原创性发现之一。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是需要更好地解释318音分出现的原因,同时寻找来自印尼本土音乐实际的旁证。

演绎研究方法揭示斯连德若音阶的原创性发现

通过演绎方法进行研究的学者们试图通过一种现存的理论模式来对斯连德若音阶的实际现象进行理论解释。前面提及的早期学者如亥姆霍兹和埃利斯等基本是使用了五平均律理论来解释斯连德若音阶。由埃利斯翻译成英文的亥姆霍兹《论音的感觉——作为音乐理论的基础》一书强调240音分的使用,并把它当作斯连德若音阶的主要核心音程,在该书中,亥姆霍兹记载了所观察到的斯连德若音阶的实际音程距离为“0、228、484、728、960、1200”,但亥氏依然认为其实际音阶结构应该为“0、240、480、720、960、1200”。这个记载可能是目前已知的西方关于斯连德若五平均律的最早的文字记述[6]。或许是因为五平均律理论同实际应用中的斯连德若音阶相差太大,奥地利民族音乐学家埃里克·冯·霍恩博斯特尔(Erich von Hornbostel)通过对巴西系列五度排列排箫的观察,创立了他的五度吹奏循环理论(Theory of the Cycle of Blown Fifthes)。这个理论认为利用676音分不断进行五度超吹,经过23次循环就基本可以回到出发律[7],并认为包括印尼甘美兰在内的印度、泰国、缅甸和秘鲁,乃至巴西、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以及一些非洲部落的音律都可以涵盖在这个系统中。然而这个理论显然缺少实践调查的支持,连竭力推崇这个理论并为这个理论专门写了一本名为《关于霍恩博斯特尔的五度吹奏循环理论》的小册子的孔斯特,也是用“hypothesis(猜想)”来描述这个需要进一步证实的学说的。[8]

在国内,长期研究东方音乐律制的学者应有勤教授1997年提出了用简比律来解释斯连德若音阶的理论,认为斯连德若音阶中的音程是产生于6、7、8、9之间的简单数比之间,主要由213、276和204三个主要音程构成[9]。这个见解很好地解释了甘美兰音乐中经常出现的267和231音分的现象。我认为这是中国学者迄今为止在甘美兰音乐和中国以外东方音乐音律研究中最重要的原创性发现之一。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是需要更好地解释318音分出现的原因,同时寻找来自印尼本土音乐实际的旁证。(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