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现状与问题由来-数字时代的东方音乐

研究现状与问题由来-数字时代的东方音乐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亥姆霍兹和埃利斯开始,在西方音乐学家们对甘美兰音乐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争锋从来没有停止过,以至于甘美兰音乐音阶问题的研究成了当代参与学者人数最多、讨论最为激烈的世界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世界上对甘美兰音阶结构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演绎和归纳两种思路。

研究现状与问题由来-数字时代的东方音乐

1580年,爱好音乐英国环球航行探险家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Sir Francis Drake)来到了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南岸,并用文字记录下了他听到的“非常奇怪、舒适、愉悦”[1]的甘美兰音乐,成为西方有史以来关于东方甘美兰音乐最早的文字记录。英国政治家托马斯·莱佛士在他于1817年出版的《爪哇历史》中详细描写了甘美兰斯连德若音阶的应用情况[2],这可能是西方关于斯连德若音阶最早的文字记载。在他管理爪哇和苏门答腊(1811—1816)期间,甘美兰和皮影戏的表演艺术被带到了欧洲。德国物理学家、音乐学家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于1863年以德文出版的《论音的感觉》一书是对甘美兰音阶最早的理论阐述,他是用五平均律理论来解释斯连德若音阶的[3]。英国数学家、音乐学家亚历山大·埃利斯(Alexander Ellis)于1885年发表的《论各民族音阶》一书中对包括甘美兰音阶在内的各民族音乐的研究被认为是创立了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前身。随着甘美兰乐队在当代被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高等学校引进到世界音乐教育体系中,有学者甚至认为拥有一套甘美兰乐器是当今任何自称拥有民族音乐学学科的机构的标志。[4]在甘美兰音乐走向世界的历史中,全球文化的交流、碰撞和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它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不断扩大,以及在世界民族音乐研究中重要性的不断增加。从亥姆霍兹和埃利斯开始,在西方音乐学家们对甘美兰音乐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争锋从来没有停止过,以至于甘美兰音乐音阶问题的研究成了当代参与学者人数最多、讨论最为激烈的世界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甘美兰乐队中应用着两种不同的音阶结构:一种是被称为“斯连德若”(slendro)的五声音阶[5],这种音阶被广泛应用于庄严肃穆的表演场景;另一种是被称为“佩洛格”(pelog)的七声音阶,常被用于华丽的表演场景。斯连德若音阶因为相对简单,被认为是出现较早的一种音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也相对较多。斯连德若这个名字据说是来自建造婆罗浮屠的8—9世纪中爪哇麦当王国的统治家族“Sailendra”。有人认为这种音阶来自印度,被大乘佛教教徒从印度犍陀罗通过那烂陀和三佛齐传到爪哇和巴厘。目前对斯连德若音阶的测音数据表明,它的音阶在印度尼西亚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异,甚至不同村庄的甘美兰都会稍有不同,而且在中爪哇和巴厘地区,不同村庄的甘美兰斯连德若音阶之间的差异程度也不一样。这种近乎无规律的差异给民族音乐学家们研究其音阶结构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地的学者们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对甘美兰音阶,特别是对其中的斯连德若音阶进行解释和分析,力求建立甘美兰音阶的音乐学理论基础。(www.daowen.com)

目前世界上对甘美兰音阶结构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演绎和归纳两种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