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艾伯斯坦(J.L.Epstein)等人在生态学的解释框架和科尔曼“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家庭与学校伙伴关系的重叠式影响理论(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以此作为学校与家庭伙伴关系的理论基础。
重叠式影响理论认为:家庭、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独特的部分,它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与发展的影响力是彼此重叠的。至于彼此重叠的范围大小与深浅程度,则取决于时间发展与个体行为特质两个因素,即随着孩子的年龄及年级的改变以及孩子的成长背景和学习环境的差异,家庭和学校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合力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家校合作需要不同的方式和力度。
生态学的理论注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之间对人的教育的交互作用,但是没有考虑到各机构影响力的积累与协作,忽略了三者整体力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重叠式影响理论将学生置于家庭、学校和社区关系模式的中心,认为孩子成长所依托的家庭、学校与社区都有相同的目标,承担着共同的任务,它们之间经常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和互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各种机构中感受到关怀,从各种人那里接受到相同的有关“学校重要”、“要努力学习”等信息概念。学校、家庭和社区为学生成长承担共同的责任时对孩子发生了重叠的影响。(www.daowen.com)
重叠式影响理论是对生态学理论的补充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力会不断地积累,将儿童置于一个关怀型社区之中,将增强家庭、社区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促进家庭、社区、学校三者之间的联系[1]。
[1] 杨启光:《重叠影响阈:美国学校与家庭伙伴关系的一种理论解释框架》,《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76—8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