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深圳市桥头学校挫折教育案例集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深圳市桥头学校挫折教育案例集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父母两人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第一阶段的教育内容重点在于认同感受,通过家校合力引导学生乐观接受环境变化,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这是最大的改变。该生内心渴望友情,但由于一次与同学的小矛盾,他在全班大发雷霆,撕了对方的书,推翻了全组的桌椅,踢碎了班级垃圾桶,全班同学全被他的行为吓住了。因此,针对以上情况,进行辅导。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深圳市桥头学校挫折教育案例集

辅导教师:毛慧玲

辅导学生:林某某

辅导时间: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

辅导背景:一年级入学的第一天,一直要妈妈在教室外等着直到放学。第一周,每天都是哭闹着要回家、要妈妈,自己会偷偷地翻围墙或是躲过门卫跑出去。不愿结交新朋友,每天除了哭闹要回家就是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发呆,一个人坐最后一排,要求老师不给他安排同桌。不善于交流,从不主动与同学说一句话,同学找他也是闭口不言,与老师的交流也是问十句回一句。非常容易暴躁,会因为同学无意间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而大发雷霆,推翻所有桌椅,丢光同学所有的书,对同学还会动手,大家都比较怕他,慢慢地就对他敬而远之了。他变得更易焦虑、更易暴躁。

学生分析:该生从小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大,直到幼儿园大班才接来深圳与父母和妹妹一起生活。父母忙于生计和家务,与其交流较少。同时父母两人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父亲是放养式管理,什么都不管,孩子自己喜欢就好。母亲则是严厉型管理,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有安排,没有按要求做好就要惩罚。父母两极化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无所适从,精神状态经常处于两种极端。孩子不敢接触新环境,不愿结交新朋友,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

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认同感受,消除畏惧心理。

该生因环境变化,与父母的感情又未建立,导致面对陌生环境有一种恐慌、无助,想逃避。第一阶段的教育内容重点在于认同感受,通过家校合力引导学生乐观接受环境变化,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以下是我对学生心理辅导过程(节选)。

我:我明白你不想待在学校,待在教室,你想妈妈每天都来陪着你是吗?

该生低头不作答。

我:我想你是害怕不熟悉的人,也是担心妈妈不会准时来接你,对吗?

生:嗯……

我:老师刚来这个学校的时候也有一点害怕,都是不认识的同事,都是不熟悉的教室,你现在的心情我以前也有过呢,我很理解你的不安。

生(抬头看我一眼,轻声嘟囔):那现在呢?

我:一个星期之后就不会了噢,你知道我为什么后面不会了吗?

该生看着我,摇摇头。

我:我当时想,我害怕这个陌生的环境一是因为我对学校不熟悉,二是我对同事不熟悉。这样才让我陌生、害怕。那我就先来熟悉学校的环境啊,放学后,我就一个一个教室逛,一个一个功能室看。我发现这个学校比我想象中还要大,还要美,你看过整个学校吗?

生:没有。

我:如果邀请你明天和我一起去参观我们美丽的校园,你会同意吗?

生(信任地看着我):老师,你陪我一起去吗?

我:对啊,我来了好几年了,可以给你做导游噢。那明天放学后我们约定好一起去。

生:好的,我们一起。

我:发现校园的美之后,我想我要多认识些新同事、新朋友。空余时间,我会去不同办公室找同事聊天,去食堂吃饭时会和大家坐到一起,聊工作中的趣事,聊家庭聊孩子,什么都聊。一个星期之后我就认识很多人了,大家都很和善、友好。

生:那我要和别人聊什么呢?

我:你以前在老家肯定有很多有趣的事吧?你家里不是还有个妹妹吗?你也爱看书、爱看动画片对不对?这些都可以聊啊!

生:那我试试吧。

后面我又与家长沟通,达成一致意见:第一学期每天一定要准时来接;多陪伴孩子,耐心与孩子沟通;周末假期多带孩子去购物、游玩;鼓励孩子多去找同学和邻居玩,也鼓励孩子带好朋友来家里玩,家长要无条件支持;等等。

第一阶段辅导效果及反思:通过与该生的谈话与家校合作,以及平时老师的特别关注,该生慢慢适应了学校生活,没有出现哭闹要回家或歇斯底里找妈妈的情况。家长反馈,孩子周末乐意与家长一起外出而不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家长想把他放在午托班,孩子也同意了,并且一个学期坚持了下来。这是最大的改变。本阶段的教育内容,当中比较值得借鉴的是:其一,对于该生感受的认同,让他知道对陌生环境的抗拒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也不是一件无法跨越的事;其二,从自身经历出发,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环境和同学,帮助学生树立与老师和同学主动交往的自信;其三,争取到家长的支持与家庭教育的配合。以上三步相辅相成,为孩子创设心理过渡期、心理安全期,以及心理适应期。

第二阶段:控制情绪,改善人际交往。

通过第一阶段的辅导,该生基本适应小学生活,也乐于尝试接触新环境。但该生脾气容易暴躁,与同学交往缺乏方法,宁愿一个人坐也不要同桌,课间也是独来独往,非常孤独。该生内心渴望友情,但由于一次与同学的小矛盾,他在全班大发雷霆,撕了对方的书,推翻了全组的桌椅,踢碎了班级垃圾桶,全班同学全被他的行为吓住了。从此没有同学敢找他玩。针对该生的基本情况,初步评估为人际交往问题,具体表现为成功交往的体验少,失败的体验多,导致该生缺乏自信,总是觉得自己不行,不敢与朋友交往,但其实该生的内心是渴望与同学相处的。因此,针对以上情况,进行辅导。(www.daowen.com)

我:与同学一年相处下来,你喜欢我们班级吗?喜欢同学们吗?

生:喜欢。有些同学我很喜欢。

我:你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吗?

生:想,但是他们不太爱理我,我也不好意思找他们玩。

我:交朋友不是丢人的事,反而会使你快乐,我这里有一些我们班同学的照片,你想看看吗?

生:想。

我给该生展示我平时拍摄的班级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愉快玩闹的瞬间。

生:这一张是老师奖励了一个指甲剪给黄同学,他非要给我剪指甲。

我:这一张是我最喜欢的。看你脸上的笑容,当时是不是很开心?

生(不好意思地笑):我觉得好好玩,除了妈妈没人给我剪过,也有点怕他剪到我的肉。

我:其实我们在与同学朋友相处时是最开心最放松的。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也容易产生矛盾,失去朋友。你觉得你和同学闹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我不喜欢别人乱动我东西,也不喜欢他们不理我。

我:其实同学之间互相借用物品也可以增加大家的感情。你可以责备,但也要听听同学的解释,要多沟通,与同学说说你内心的真实感受。但是你马上就大发雷霆,丢同学东西,打同学,这样合适吗?朋友心里会怎么想?

生:心里也会难受,可能觉得我太小气或是没把他当朋友。

我:是啊!你这一闹把朋友的心都闹凉了,以后当然对你敬而远之了。下回再遇到这事,你先冷静三秒,深吸一口气,听听同学怎么解释的。如果是故意不问自取,你再严肃地告诉他你内心的不愉快,希望对方下回一定要先询问你。把你紧握的拳头放松,平和一下心情,自己先趴着安静下来。你会发现,语言沟通比发火更让人容易接受,印象更深刻,更能取得朋友的喜爱和尊重。

生:老师,我知道我发火不对,大家更害怕我了,我以后发火之前一定试试你的办法。

我:我相信你一定可以,你心地善良,对人诚恳。改改冲动的脾气,我相信大家一定会看到你的闪光点。如果是在学校想发火了就快速地跑过来找老师,我愿意与你一起坚持。

生(开心地笑了):谢谢老师,相信我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

之后,该生学会控制情绪,与同学相处的情况有好转。我再次与其交流。

生:老师,我现在有好朋友了,也没有乱发火了。同学们是不是开始喜欢我了?

我:当然,这个学期你没有发过一次火,很多同学对你的评价都挺高的。你的转变非常大。老师都为你骄傲。

生:我非常开心。我还想交更多的朋友,我要怎么做才会有更多的朋友呢?

我:你开心,老师也开心!如果你想交更多的朋友,我觉得你要多主动。

生:我不知道该怎么主动?

我:我建议你从主动和同学打招呼开始吧。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遇到同学你都试着主动打招呼。如果有同学需要帮助,你可以多帮忙。比如帮同学值日、借同学需要的物品等。大家感受到你的热心和诚意,都会愿意和你交朋友的。

生(开心):谢谢老师。

辅导结果:通过一个学期的辅导跟踪,该生自己有强烈的交友需求,愿意转变自己的方式方法。到二年级第二学期,该生已从孤独一人,到朋友一群,这中间他的转变非常大,改变了自己的坏脾气,调整了自己封闭的心态,改善了人际关系

辅导反思:因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限制,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比较浓厚,思考问题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难做到换位思考,也导致他们不能完全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完全凭借自我判断进行反馈,与同伴交往时非常容易出现矛盾。再者,该生幼年时由爷爷奶奶抚养,缺乏与父母的互动,所以该生的人际关系的初步建立不够完善,影响到后续的人际关系。因此我做了两步处理,帮助该生认识到遇事先冷静,学会换位思考,身边才会有朋友,同时通过成功的交往体验,帮助学生树立交往的自信,强化认识,尝试新的交往。

经过阶段一和阶段二的辅导,该生适应了新环境,能够控制自己的脾气,乐于交往新朋友,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可。从一年级刚入学到二年级下学期,两年的时间,该生从胆怯、易怒、暴躁、孤独,变得活泼开朗,与同学相处十分融洽,这个转变真让人惊喜。后期,希望孩子能打开心扉,悦纳自己悦纳别人,拥有阳光、快乐、自信的心态。

● 专家点评:案例中的学生是一名特别的小一新生。毛老师在发现该生的问题时,积极了解该生的成长背景,及时与家长沟通。对于该生的人际交往困扰,毛老师向该生讲解了人际交往的细节,关注该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尊重该生的交往意愿。在家校的协同努力下,通过近两年的时间帮助了一个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