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圳桥头学校挫折教育案例集,以爱为桥

深圳桥头学校挫折教育案例集,以爱为桥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面对中国快速城市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城市化与学生压力源和挫折感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也不够深入。这场深刻的革命和广泛的变迁对教育生态,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且影响效应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为凸显。以桥头学校为例,2019年以来,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待个案117人次,其类型分类见图1。曾有研究对1739名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心理问题检出人数共230名,超过13%。

深圳桥头学校挫折教育案例集,以爱为桥

杨 晖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是普遍现象,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也不断发生。2020年5月,《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儿童心理障碍将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求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质是中小学生心理韧性不佳,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学生心理承受力弱、抵御挫折的意识及能力不强。挫折教育是我国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良好心理的养成、耐受挫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中小学开展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面对逆境能主动调节与适应的意识,培养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提升心理韧性和抗逆力十分重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中小学已开始挫折教育研究。进入21世纪后,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挫折教育研究进一步深入。但这些研究或探索还存在局限和不足,如继续简单沿袭“挫折教育就是抗压教育” 的视角,将挫折教育片面化视为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心理问题,忽略压力源、挫折感和挫折反应互动关系中变迁的过程性和复杂度,影响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特别是面对中国快速城市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城市化与学生压力源和挫折感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也不够深入。深圳市宝安区桥头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中轴地带,作为中国快速现代化、城市化的参与者、见证者,经历了从村小到现代化学校的变迁。学校顺应快速城市化的背景,因时而为,因势而变,在中小学生挫折教育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中小学生挫折特征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一场规模宏大、史无前例的城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至2019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0.60%。“十四五”时期,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市场转型、人口迁移及城市增长正在塑造一个转型中的城市中国。这场深刻的革命和广泛的变迁对教育生态,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且影响效应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为凸显。

(一)挫折成因更多样化、社会

压力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一般认为,中小学生挫折成因分客观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又包括社会(如政治、经济等)和自然因素(地震自然灾害等),主观因素指个体的生理因素(如残疾等)。还有的将其概括为自然、社会、家庭和学校、个人因素四方面。无论怎么划分,社会因素都是中小学生压力源和挫折感的重要来源。当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来源不仅是传统的学业压力、人际交往、青春发育期带来的身心发展不和谐、对现实和自我期望的认知分离等,更源于全方位、多维度的竞争压力,随着竞争加大加剧,受挫概率也会递增。这种竞争压力也不再是个体的单纯的学业压力,更延伸为个体及其家庭背后综合性社会要素的差异而带来的焦虑和挫败感。城市具有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异质性高、流动性大、社会关系复杂等特征,社会要素差异性更大。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深入,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分化及重构加剧,这个分化及整合往往决定于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收入水平和职业差异等是社会经济地位的核心变量。所有这些社会现实与自身期望的矛盾、冲突和分离, 都会使青少年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并产生巨大的挫折感,且随着这些矛盾、冲突、对立和分离的加剧而愈加强烈。这个趋势在北上深广这样的特大城市更为鲜明。以深圳市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城市规模及人口数量快速扩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应较快速增长的需求相对滞后,公办学位尤为紧张。目前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招生采取积分制,即将家长和学生的户籍、住房、社保等要素,赋予不同的积分,根据积分高低逐次录取。原本简单的义务教育新生入学,异化成家庭经济社会要素的“大比拼”。中小学生的压力也不再仅局限于学业压力,而来自更多方面。这种经济社会要素的差异而产生的压力和挫败感,与学生成长如影相随。以桥头学校为例,2019年以来,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待个案117人次,其类型分类见图1。

图1 2019年至今学生个案所遇问题类型(人数)

从统计可以看出,家庭问题居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首位,而学业挫败为第三,家庭问题又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二)挫折对象更低龄化、群体化

压力与挫折因人而异。《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指出,我国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依群体而异。对于青少年而言(12—18岁),心理健康指数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报告针对青少年和儿童的调查还显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焦虑、抑郁和孤独感得分均高于普通儿童。深圳是中国城市化过程的领航者、实践者和见证者,市场经济发达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人口众多且结构复杂,社会阶层差异化、多样化特征显著,学校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且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数量大,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曾有研究对1739名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心理问题检出人数共230名,超过13%。心理问题不仅随年龄增加有加重的趋势,且普通学校学生比省市级学校学生心理问题更严重,较低学习能力和较高学习期望间的矛盾在普通学校学生中更突出。桥头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每年都对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统计及分析。统计情况见表1。

表1 2019—2020年桥头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

根据以上数据对比可知,初中部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数的占比,从2019年的84.24%下降了约两个百分点,心理状况欠佳或有心理问题倾向人数占比从15.76%上升到17.44%,这也说明,随着年段的增加,心理问题也有加重的趋势。

(三)挫折反应更负向化、激烈化

挫折反应指个体面对挫折环境和压力而做出的反应,挫折反应有正向反应,也有负向反应。正向反应就是不畏挫折,及时调整情绪,将阻碍转化为动力,积极奋斗,进而消除阻碍;反之,如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挫折感而引发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干预、正确的调节和疏导,表现为焦虑、失落、抑郁、意志消沉等,进一步发展,根据米勒等提出的挫折—侵犯理论,更会导致情绪型越轨行为,如报复社会、暴力犯罪、自残等。当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暴力化、低龄化,高发的校园欺凌,频繁发生的学生跳楼、自杀等就是典型反映。城市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便捷的同时,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竞争激烈等“城市病”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压力。青少年个体在遭遇挫折以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主要取决于个体对导致自己挫折乃至失败的原因归结。如果一个社会对个人的自主性努力附加的限制越多, 或对个体的努力给予不公平的报偿,那么,那些即使尽了最大努力仍未成功的个体便会将怨气发到社会上,并会产生情绪型越轨行为。日益加重的城市“问题”也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发,其挫折反应负向化、激烈化趋势加重。

二、开展挫折教育的意义

桥头学校重视中小学生挫折教育,开展挫折教育策略研究既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也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桥头学校是中国原乡村学校向城市化学校转变的样板。桥头学校前身桥头小学建立于1951年,地处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原是一所规模小,生源少的村小。2004年,伴随深圳市全面城市化进程,学校迁至现址重建,学校面积宽阔,校园现代新颖,成为全市村小改造的样板;2018年,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改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开设初中部。学校现有中小学63个教学班,学生3200余人。改制以来,学校以建设“湾区核心优质示范校” 为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逐步成长为一所区域性优质品牌学校。可以说,桥头学校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背景下,农村学校向城市学校转型的代表。以桥头学校实践案例为依托,既能推动中小学挫折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又可以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挫折教育策略、路径及方法,进而在更大范围上为中小学挫折教育提供普遍性的方法参考和路径借鉴。

同时,学校特殊的生源结构对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挫折教育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市民来自五湖四海,深圳市中小学学生来源也复杂多样,既有原本地居民子女,还有第二代、第三代深圳移民的随迁子女,更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的社会背景,包括社会阶层、从事职业、经济收入、教育背景、住房情况等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既是学生各类压力和挫折感的社会来源,更是开展挫折教育的丰富资源。深圳市提出培养中小学生八大核心素养,就包括加强意志训练,提高学生承受力、耐挫力和适应环境能力。桥头学校学生既具有深圳市学生结构异质性强的共性,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学校现有学生3200余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八成以上。这些学生家长普遍从事中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据调查,其中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指父母单方或双方因工作长期不居家,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照看)又占三成左右。留守儿童更容易焦虑和抑郁,流动儿童更容易产生孤独感,这种特殊的生源结构背后就是家庭要素的缺失,从而导致学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易发多发。从图1中可看到,家庭问题是我校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影响因素。这个统计结果,也佐证了生源结构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力。因此,学校基于特殊的生源结构,开展挫折教育策略研究,既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对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矛盾和挑战的积极回应,意义重大。(www.daowen.com)

三、开展挫折教育的策略

桥头学校一直以来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后,学校针对校情、生情、师情的变迁,将挫折教育列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重视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策略研究,并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开展“奋斗—幸福”挫折教育研究

学校注重以科研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推进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紧密耦合,相互激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等重要思想,进而形成新时代的“奋斗幸福观”。挫折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幸福的品质,会应对挫折的学生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学校以此为指导,开展“基于‘奋斗幸福观’的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该课题被立项为宝安区“十三五”教育规划2019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学校开展该课题研究,不仅在于推动了中小学“挫折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创新,更以桥头学校实践案例为依托,尝试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途径出发,探索构建一套系统的、较全面的中小学挫折教育干预策略体系,进而在更大范围上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挫折教育提供普遍性的方法参考和路径借鉴。目前课题研究正有序进行。

除此之外,学校还参与全国生涯规划教育课题研究。通过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引导学生特别是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中生正确认知自我,理性认识社会,正确对待差异,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生发展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且根据变化进行修订,进而减少因认知偏差导致的挫败感。

(二)构建“1+N+3”的挫折教育模式

“奋斗—幸福”的挫折教育研究,建立在科学认知基础上。我们认为,挫折教育既是多要素、多体系构成的复杂系统,还是由压力源—挫折感—挫折反应等阶段构成的动态过程。因此,需要将多样的挫折源、多元的主体、多个发展阶段和多样的挫折反应统筹观察,整体研究,进而增强挫折教育理论研究的解释力和适应性。基于此,学校通过探索,构建了具有桥头学校特色的“1+N+3” 的挫折教育模式。该模式构成见下图2。

图2 “1+N+3”挫折教育模式

模式中“1”指一个原则,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N”指变量,这里主要指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影响因素指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问题,我们将其归纳为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家庭矛盾、身体因素、重大事故、突发事件等,实现路径指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而采取的各种心理介入方法及路径,我们将其归纳为心理谈话法、跟踪访谈法、注意迁移法、目标转移法、角色体验法、情景设置法、社会调研法等。实现路径是个变量,实现路径的运用也是个变量。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针对不同的时间段,路径的选择、组合和运用顺序是有差异性,也是一个变量。“3”指一个学生完整的心理变化及发展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依次为外在呈现—介入改变—阶段结果。当然,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非此即彼的关系,每个阶段间相互交叉、相互重叠。发展状况影响着任务或目标,为实现任务或目标,又要选择相应路径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看,发展阶段与影响因素、实现路径一样,都是影响学生挫折教育的变量要素。影响因素、实现路径和发展阶段这三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共同构建起“1+N+3”的挫折教育模式。这个模式或策略体系体现三个遵循,即准确定时,明确学生发展阶段;准确定标,确定目标和重点任务;准确定法,确定路径选择和路径组合。“1+N+3”的挫折教育模式的构建,有效解答了挫折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如不同学段、年龄段、群体的中小学生挫折分类,中小学挫折教育实施困境及原因,有哪些有效路径和方法,如何对路径方法进行监测,如何对实施效果进行诊断评估等。模式的构建,既是对学校学生挫折教育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又推动了挫折教育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使理论接了地气,实现了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三)全方位实施挫折教育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学校配置了专业心理学科教师,开齐开足心理健康课,学校还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活动周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传授对挫折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提升学生心理韧性。学校还因生制宜,正在开发和实施挫折教育(抗逆力)课程,即《桥头学校“奋斗—幸福”校本课程》,该校本课程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数据为支撑,以实施策略为目标,为日后在中小学进行挫折教育提供“接地气”的实践模式参考。

学校注重学科交融,鼓励不同学科教育中挖掘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意志方面的教育;特别重视体育艺术教育,让学生在运动中,在艺术熏陶中,学会调控情绪,磨砺意志,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学校还通过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开展挫折教育。学校将心理健康和挫折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来落实,构建了形式多样,主体鲜明的德育活动体系,比如以每周升旗仪式、团队会、班队会等为阵地的德育常规活动体系,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德育主题活动体系,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依托的德育特色活动体系等,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意志品质教育。其他课程如综合实践课、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寒暑假期间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义工活动等,也突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学校还开展生命教育、学科教育、榜样教育、亲子教育等,将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有机整合,实现挫折教育效果的“倍增”。

(四)强化个性化、成长性指导

针对当前挫折教育缺乏个性和针对性,缺少“耐心”及“后续指导”的实际,学校重视个性化指导和成长性观察。一方面,高标准建设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室,购置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V1.0和心理健康书籍,为重点学生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以学生成长导师制度为抓手,推进挫折教育个性化实施。学校践行“发现、欣赏、创造”的办学理念,尝试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度,一位教师负责指导一至两名学生,对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等各方面进行了解,并根据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下,制定成长计划,给予学生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将指导过程,包括成效、反思等记录在每一个学生的《基于“奋斗幸福观”的中小学挫折教育策略研究学生成长记录本》上,记录本就代表了一个有持续,有反馈,有后续的较全面、较系统的成长过程。

(五)对接“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旨在让城市更加适合儿童成长,更好地保护儿童权利。中小学生挫折教育在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优质发展。这与“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目标是高度契合的。2016年,深圳市响应联合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在全国首次率先提出建设中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目标。桥头学校是深圳市“儿童友好型学校”试点单位,学校践行“以儿童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儿童友好型学校建设与挫折教育有机结合,推出了诸多创新型措施。

学校针对来深务工人员子女多,家长接送困难的实际,2018年5月,在全国首次推出了“儿童步行巴士”。步行巴士指家长或老师充当司机和乘务员,步行护送学生上下学。步行巴士作为一种安全、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有效缓解了学生上、下学的时间和交通压力,又增强了他们生活体验。学校还成立了儿童议事会、小小人大代表工作站等组织机构,为学生广泛参与学校及城市治理,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平台和渠道。这些举措,加强学生特别是外来务工子女心灵关爱,提升他们心理健康调适能力,帮助他们树立且强化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也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融入社会。

针对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指数偏低的实际,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将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相结合,促进教育公平,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比如福海商会成立了商会会员儿童友好联盟,推出“彩虹课堂”公益项目,多维度引入社会资源,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基金会向优质培训机构购买培训服务,免费提供给有需要学生。公益项目首期落地桥头学校,受益学生200人。这些举措尽量减少社会因素差异带来的心理焦虑和学习障碍,减轻学生的挫折感。

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传授学生有效的抗挫折的方法和技巧,用爱心和责任心,为学生搭建“心海之桥”,帮助学生走出一个个的心理挫折,头向阳光,积极向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