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庆非遗舞蹈口述史研究(上+下卷)中的艺术特色

重庆非遗舞蹈口述史研究(上+下卷)中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舒:中敖火龙分为龙头、龙身、龙尾和耍宝4个角色,不带龙宝,一条龙是9个人来舞,加上龙宝就是10个人。一般来说,一个节目时长10分钟、30分钟、1小时都有可能,舞龙的人数也挺多的,动作也很大。表演的服装现在都是在网上买的,有红色、黄色、绿色等。

重庆非遗舞蹈口述史研究(上+下卷)中的艺术特色

问:梆鼓舞主要都有哪些内容?

王:以前最原始的梆鼓舞是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的音乐伴奏,只靠镲和鼓来指挥动作的变化和节奏的快慢。后来唢呐、钹、镲子、鼓的运用就使得梆鼓舞的伴奏和接龙吹打产生了联系。还有了专门的乐队在旁边伴奏,乐队组成有一个笛子和胡琴,以及锣、钹、大鼓和小鼓这些,但是那阵比较穷,经济条件受到限制,买不起架子鼓,所以就没有架子鼓。

梆鼓舞的演出一般有三套固定的套路。虽然套路固定,但凡涉及人员的变化,基本上每次都要重新编排队形。目前的作品有《太阳出来红满天》《红高粱》……还有一个名字想不起来了,这些作品都独具巴南的民间特色。非遗挖掘之后,区里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组织起来,专门为梆鼓舞编配了三个音乐、三种方式的打法,目前这些已经在我们巴南区普及了,各个场镇都能打。

梆鼓舞的节奏种类不是很多,基本以“咚哒哒咚哒,咚哒哒咚哒,咚咚咚哒哒,哒哒哒”这一套节奏翻来覆去演奏,快慢结合。现在,扬琴、电子琴、架子鼓这些乐器的加入使得梆鼓舞跟上了时代潮流,看起来也比较西洋化了。

梆鼓舞没有具体的动作名称,以前没有人专门从事这个表演活动。舞蹈动作中脚下动作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舞步。脚下动作就是一个飞步、一个跪步和原地踏步,稍微难一点的就是旋转的动作,有些人就觉得很难,转不起来,所以其他的跪、跨等动作现在一般都没有教,因为有些人平衡力不太好会摔倒;其次手上的动作也比较单一。原来梆鼓舞是在坝子里跳,像广场舞一样,自从非遗开始被重视了之后,文化馆和艺术馆的老师就编排了一个符合舞台表演的梆鼓舞节目进行演出,这套节目是第一次登上舞台亮相。(www.daowen.com)

问:相比以前梆鼓舞和现在的变化大吗?

王:变化很大。就变化而言,谈优缺点就要分情况。去年我在小观跳的是最原始的、最纯粹的,没有加工改编的那一套梆鼓舞动作,来看的采访人员和村民观众们都觉得以前的舞蹈跳起来更有“味道”。以前的梆鼓舞韵味主要是突出喜庆、狂野的感觉,所以我们原来从老人那里学来的动作都是比较硬气、健朗、狂野的,上舞台后我们稍做加工进行美化,但是大体的动作仍然是一脉相承的。可是现在的动作和之前的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的少了狂野多了秀美,女生和男生的动作基本上是一样的,现在的动作里面有了一点暧昧的味道,你敲我的,我敲你的,增加了交流互动的元素。现在把梆拿在手上,并且只有一根梆,而以前是两根。

现在在小观、接龙这些地方,有些人把梆鼓舞当作坝坝舞来跳。别的地方可能拿的是扇子那些跳广场舞,我们小观、接龙这边都是拿的梆鼓,把梆鼓舞当作广场舞来跳。现在广场舞跳的是改编后的风格,基本上看不到以前原始梆鼓舞的韵味,大多数都是改编之后的动作。原先我们这一辈的宣传队成员都会,但是过去了那么多年,全部都忘记动作了,基本步伐还知道,其他的差不多都忘完了。好在去年巴南区建立了一个非遗博物馆,我把整套原始动作都录下来做成了影像资料。不过回想80年代,没有相机录像,当年演出都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太遗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