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乡舞传承人经历:重庆非遗舞蹈口述史研究成果

乡舞传承人经历:重庆非遗舞蹈口述史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人表演回来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但是时间一久,大家对鲤鱼灯舞的热情渐渐褪去,就没有人再舞鲤鱼灯了。鲤鱼灯艺术团成立十几年了,获得的奖牌有二三十个,全在办公室陈列着。

乡舞传承人经历:重庆非遗舞蹈口述史研究成果

问:周老师能讲述一下您的学艺经历吗?

周:我是1953年12月15日出生的,汉族,老家是永溪的,离这边也不远,从万古镇上下去只有9公里路,五几年的时候我们搬到万古镇,之后就一直住在这里。我是7岁开始上学的,11岁上初中,初中刚读一学期,就开始“文化大革命”了,所以初中都没有真正的读过,“文化大革命”那段时间,基本上就没有正规上过课了。初中毕业是1970年,我下乡当了7年知青。1977年,因为我们家的老人是在交通系统方面的搬运领域工作,恰好他们系统在招知青,我就被直接招进来,进了搬运,在搬运参加中协工作。从1977年进搬运,在那里待了将近20年,1997年,企业基本上就垮了。2009年,我55岁时退休,到现在已退休10年。

问:您当初是跟谁学习的鲤鱼灯舞呢?

周:跟我父亲学的,鲤鱼灯是我父亲他们创作的,他是创始人之一,传到我是第二代。原来的鲤鱼灯只有一个杆子支撑,还没有现在扎的这么好看,这么精致。当时的鲤鱼灯就装了一个把手,扎了个架子,用纸糊上,大概画一下形状,感觉有点像鱼了,就开始拿到街上玩舞。那时候有很多动物,包括鱼、羊,像我们这种鱼扎好挂上,或者里面加个灯就是挂的鲤鱼灯了。但是那些做好的模型不能活动,是“死”的。1956年,我父亲他们通过观察研究水中鱼的习性,把观察到的鱼的动态特点融入扎鱼技艺里面去,就有了现在可以活动的鱼。鱼头和鱼尾是硬的,中间的鱼肚子可以活动,用绳子把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就可以拉伸,外面蒙上绸子,再把鱼鳞画上。当时他们把这条鱼做出来之后,县文化馆就带着他们编排了节目,把鲤鱼灯舞带上了舞台。在县里表演后被选送到省里去表演,那时候还不叫重庆市,是送到省(四川省)里去表演的。选到省里表演之后,又被作为优秀节目选送到北京。1957年,我父亲一行人就上北京去表演了,当时这个节目叫作“鲤鱼跃龙门”,和另一个省里选送的节目一起上了北京。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我爸爸从北京回来,带了两张照片,现在找不到了,有一张是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后和周恩来朱德等七位中央领导的合影,背景就在中南海那里的一个大坝。当然不光是他们这一个节目,全国各地去参加表演的,中央领导接见了他们后大家一起照的相。我亲眼见过那张照片。还有一张是在舞台上表演“鲤鱼跃龙门”时的照片,当时做的两个圆桶,一个圆桶上藏了一条龙,两个圆桶放着就表示龙门的形状,旁边做了一个乌龟和一个螃蟹,都是人装扮的,这两条鱼玩到最后,鱼一跃上龙门之后就把乌龟和螃蟹弄到地上四脚朝天了,就是这个场景的一张照片。这两张照片我收藏了一段时间,非常珍贵,最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它弄丢了,现在找不到了。1957年他们表演完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并合影后,回来在我们镇上做了一个汇报演出,演出之后鲤鱼灯舞就没有人再过问了。直到1984年国庆35周年的时候,县文化馆想起了这个事情,才又找到我父亲,让他做两条鱼,把鲤鱼灯这个节目编排出来。也就是当时做这两条鱼的时候,我开始跟我父亲学做鱼了。

1984年的时候我已经31岁了,那时我开始和他学框鞭条、起圈圈、扎鱼等技艺。那时候不仅学习做鱼,还学了玩鱼。那时把架子做好之后,用的白大绸,是丝绸,这个绸子很薄,做的时候粘在鞭条上很好黏,只要把白胶弄上就可以了。现在做鱼不是用的真的白大绸了,是用的棉绸。1984年时画鱼鳞是用的金粉,到了1987年我就改用金纸来粘,把一大张金纸剪成鱼鳞的形状,然后用胶水把它粘到做好的鱼身上去。我家挂的小型鲤鱼灯就是金纸粘的鱼鳞,它反光出来更亮,更加美观。

问:您学鲤鱼灯的初衷是什么?觉得哪些地方比较有难度?

周:学鲤鱼灯舞是一种兴趣,是自己喜欢。正式开始学做鱼就是跟我父亲学的,做了鱼之后就逐步开始学玩鱼,学表演,说到底也是我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吧。那个时候我们来学鲤鱼灯还是牺牲了很多,因为在我们搬运企业,就是多劳多得,我是把自己的工作抛下来做的鲤鱼灯。当时学习它的一个原因是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是我父亲的智慧和创造,我肯定要把这个鲤鱼灯学好。(www.daowen.com)

年轻的时候跟我父亲学也不觉得有多难。因为父亲年事已高,政府需要扎鱼,自从他教会了我们之后,基本都是我在扎。只有一次我没扎,那是1995年第一届石刻艺术节,需要扎40条鱼,一次性要扎那么多,我怎么扎得下来。那时候有个工厂就把我们做的鱼拿去照着做,在乡下找了一个扎龙的人,让他代替我扎了40条鱼出来,然后有需要做鱼的都找他们要。因为做鱼也可以挣钱,他们想做就做,我自己后来也就没怎么做鱼了。只有前年还是大前年,大足特教校,是一个聋哑学校,他们需要10多条鱼,来找到我们,我们就做了10多条鱼。但是现在有需要鱼的都是其他传承人在做,我基本没有做了。这种鱼前年我做的时候一条要600块钱,现在他们是收1000或者1200块,反正他们做出来的鱼挣到的钱是他们自己的,我做不做都无所谓。我平时就爱好吹唢呐,吹管乐,我吹的长号,比如哪里有人祝寿或者结婚庆典需要的话,请我去,我就去吹下乐器,我爱好这一类。

问:您当时学了多久开始出去表演的?您还记得第一次表演的经历吗?

周:我1984年就开始表演了,其实没学多久就出去演出了。我跟父亲把县里要的那两条鱼扎出来之后,县里就有老师下来排节目,排完节目就上舞台了。后来我也在教其他人基本动作,这些都是我从父亲那儿学的。比如像去年到“魅力中国城”去,去之前有一天就专门叫我下去教重庆歌舞团的那些年轻人玩鲤鱼灯。那些孩子学得很快,一个是因为他们是专业学舞蹈的,第二个是他们确实要聪明一些,肯定不像现在我们艺术团里面的人。有些人加入艺术团已经有二三十年了,你叫他玩鲤鱼灯,他都玩不好,这是没有办法的。重庆歌舞团的孩子,我只去教了半天的时间,首先就给他们讲了要做到“四到”,就是“眼到、心到、脚到、手到”。讲清楚之后就教了基本动作,他们玩起来效果很好。“魅力中国城”的节目就是他们表演的,那一次玩鱼的时候效果很好,很漂亮。

我第一次表演时是2条鱼,在重庆剧场,那也是我第一次上舞台表演。那一次是当时文化馆的易老师下来排练的,他是专门搞舞蹈的,1984年我们第一次表演就是他排出来的节目,他亲自下来教我们编排套路,应该怎么走,怎么配合。

问:鲤鱼灯还参加过什么大型的比赛或演出吗?

周:1984年,国庆35周年的时候,我们做了2条鱼和1条龙,排成了鲤鱼跃龙门的节目。那时候重庆还属于四川,正准备要设重庆为直辖市。我们在大足排练了两天,又去江津排练了几天,前前后后差不多排了一个星期,最后把我们带到重庆剧场表演。那次是我们第一次上重庆来表演,以往都在大足区域或者万古镇附近。在重庆表演的时候带了2条鱼和1条龙,那时用的是现场伴奏,就是川剧的一整套打击乐,所以演出的时候,首先是川剧打击乐打得非常热闹,有两只唢呐还有锣鼓那些,那个一套打下来气氛非常好,在重庆剧场里打的时候,也是全场惊艳。当时重庆剧场有个外挡幕,就是设置了一个白纱幕,打完一套川剧乐后外挡幕就徐徐地拉开,然后我们鲤鱼灯节目就开始了。玩宝的先出场,玩宝的那位演员是在剧团内部找的,他是专业的,所以会空翻。他一出场先是带着宝玩舞了一阵,然后再把鱼引出来。剧场当时还打了烟雾,这些烟雾一出来,在舞台上翻滚,看起来真的像海水在滚动一样,配合着鲤鱼灯,感觉非常漂亮,很真实。在重庆剧场演完效果挺好的,演出之后,全场都在鼓掌,很多人都说从来没有看过鱼玩得这么活跃。在重庆剧场这一次就是我们第一次参加大型表演了。这次演出之后就是国庆40周年的时候,我们去重庆,在较场口表演。那时候是4条鱼,依然是一套川剧打击乐跟随着,一路打伴奏一路表演,表演的这条龙是我们大足派去的,当时铜梁龙舞也去了,那时候很多领导在观看,检阅这个游行队伍。那一次演出我父亲已经72岁了,他是1917年生的,他年龄虽然大了,但是也参加了表演。当时我是考虑他年岁大了,还专门安排了一个医生一起,害怕出现什么意外。医生身上带着红参,我自己口袋里也揣着红参,都切成片装在盒子里,就怕万一出现什么意外情况,紧急使用。我们在街上游行了好长的距离,游行一会儿我就拿片红参给他吃,害怕他体力不支。那一次确实给我很大的震撼,游行队伍两边的观众非常多,即使公路两边有栏杆,观众们全部被隔在外面,看的人也很多。可能是其他的表演他们都看过,就是没有看过有人把鲤鱼玩得那么活跃。走到较场口,很多人都在吼:“再玩一会儿吧!我们还没有看够!”但是那时候我们已经一身汗了,玩鲤鱼灯是一个体力活,像我们现在只表演了几分钟,实际上很累,因为不使劲就玩不“活”。这一次游行表演过后,再大型的演出就是香港回归,1997年重庆正式成为直辖市,同时香港回归。重庆2005年的民间展演周我们也去参加了,旅游日在重庆我们也去了,总之我们参加的活动很多,但是哪些表演是哪年我已记不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