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古鲤鱼灯舞一直面临窘境:玩灯舞的人越来越少,真正会玩的人都已年过半百。现在掌握鲤鱼灯扎制技术以及能够演绎出鲤鱼灯舞精髓的人只有30多人,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鲤鱼灯舞的团队里年轻人很少,几个老艺人的子女也放弃了学习鲤鱼灯舞,选择外出务工。为了让万古鲤鱼灯舞后继有人,大足区第三小学(原万古镇中心小学)率先把鲤鱼灯舞引进校园。艺术团的老成员到学校授课,手把手教学生制作鲤鱼灯,同时教学鲤鱼灯舞表演,针对各年级学生特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让一至三年级学生了解鲤鱼灯,四年级学生学习鲤鱼灯的扎制,五、六年级学生排练鲤鱼灯舞节目。在大家的努力下,2012年6月,该校被授予“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古鲤鱼灯舞)传承教育基地”,“传承鲤鱼灯舞,营造鲤鱼文化,发扬鲤鱼精神”成为该校特色文化课程的核心内容。作为鲤鱼灯舞的传承基地,该校开设了“鲤鱼灯舞”“布艺裁缝鲤鱼”“泥塑鲤鱼”“豆贴鲤鱼”“沙画鲤鱼”“剪纸鲤鱼”等兴趣课,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传承了非遗文化。
同时,该校还在传承传统鲤鱼灯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在鲤鱼灯舞的音乐合成、场景创编、道具选材、表演套路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例如,用绿色绸带做成水草,舞鱼的过程中,让一部分学生舞动水草穿插其中,制造鲤鱼游弋在水草中的感觉;把微型手电筒固定在鲤鱼的肚子里,在夜晚舞灯时会有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如今,鲤鱼灯舞不仅成为该校文体活动的必备节目,在该校校园里,无论是走廊,还是教室墙壁上,鲤鱼的图案随处可见,鲤鱼及鲤鱼灯舞文化已经与这所学校融为一体。
由于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等原因,鲤鱼灯舞的前景不容乐观。老艺人相继过世,主要骨干迫于生计,务工他乡,鲤鱼灯舞艺术岌岌可危。熟悉传统鲤鱼灯舞扎制、彩绘技艺的民间老艺人仅存2人,且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全靠口传身授。彩扎工艺、彩绘方法、表演套路都具有独特性,有待挖掘整理,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因此,流传在民间的表演套路、彩扎工艺、外观设计、服装设计,需要人力、财力支持,更需要加大力度收集。(www.daowen.com)
图2-5 周克强正在教学(图片来源:周克强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