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龙舞,从广义上讲包括节日舞龙、民间祭祀等相关的一切艺术活动,是以龙灯为道具,集合舞蹈、音乐、美术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样式。其发展历程既离不开中国龙文化的演变发展,又离不开各纵向艺术门类的进步。史料记载,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龙舞的活动,至汉代而广为流传,宋元以后大兴,到清朝时期达到全盛。历史的姿态清晰地讲述着它的发展历程与荣耀,直至近代的几十年,铜梁龙舞才被人所熟知,走上高台,走出国门。那些掩埋于历史的资讯未能及时跃然纸上,所以要想给铜梁龙的现代激活必须从系统的艺术考古开始,以展开那一段鲜活的历史画面。
铜梁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地灵人杰、物产富庶,唐代长安四年(704年)建县至今,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波翻浪涌、大浪淘沙。南接永川,西南靠大足,西北毗邻潼南,东北连合川,东南与璧山为邻。1976年铜梁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2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铜梁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战国时,先为巴国的垫江(今合川)属地,后属秦,历汉代至唐为合川的石镜县辖地。因境内有小铜梁山,名铜梁县。至明清,先后与巴川、大足、遂宁、安居分分合合,直至近代才得以“独立”。1983年铜梁划拨为重庆市辖县,其文化属性中既有中华民族的集体审美,又有独具巴渝特色的山地文明,其间龙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着。(www.daowen.com)
数百年来,随着龙文化在中华大地的广泛传播,铜梁人与龙灯、龙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年新春时节都要耍龙灯,端午节赛龙舟祭江,遇天旱玩黄荆龙求雨,年终舞大龙、火龙、稻草龙庆丰收。古往今来,由笃信演化为娱乐,相沿成习,形成了铜梁民间传统的龙灯盛会。铜梁的人杰地灵孕育和滋生了铜梁龙舞这一巴渝民间艺术之花。特别是清代,铜梁龙灯进入了鼎盛时期,清道光本《铜梁县志·风俗篇》记载:“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闹街市,有月逐入,尘随马之观。”且民间有“大足朝佛、铜梁观灯、合川看春”的民间俚语。“文化大革命”时期,铜梁龙舞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厄运,它被视为彰显帝威的代表而扫地出门,被视为封建糟粕而销声匿迹。直到1980年,全国进行文化普及,才从北京吹来了抢救民间文化的暖风。铜梁龙舞从蛰伏中惊醒过来,重新显示了它的威风。自1983年铜梁龙舞在解放碑震动山城,1984年铜梁扎制的35节大龙首次在国庆35周年盛典上亮相,1988年9月铜梁舞龙队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龙舞大赛一举夺得桂冠后,铜梁龙便开始腾飞五洲,享誉海内外。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宣布铜梁龙为国家舞龙队;2004年4月8日文化部公布铜梁龙为中华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2006年1月,国务院公布铜梁龙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殊荣种种,都是铜梁龙舞取得的成绩,从古代的风行到近代的艺术高度,都凝结在它那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