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原始的民俗文化十分丰富,将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集于一体,把众多民族的风格汇于一处,可算是文化业与旅游业的一大创造。它集各民族的建筑、不同时代的名胜古迹、建筑精粹及民俗风情于一身,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如长沙的世界之窗、昆明的云南民族村、无锡的吴文化公园等。为民俗文化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建设的民俗博物馆,如深圳的民俗博物馆、云南的民族博物馆、山西的乔家堡博物馆、丁村民俗博物馆和河边民俗博物馆等。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资源面向市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民俗文化资源,实现从资源到产品的转变,采取一系列措施与活动,发现和利用各种民俗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更高价值的文化产品。民俗文化产品简单地说就是从各类民俗文化资源中开发出来的产品,不仅仅是某些具体化的实物体,还是汇聚相关服务、情感和体验的综合体。民俗文化产品是在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单项或是多项的综合开发后形成的,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体现的民俗特色和风味的产品、服务以及相关体验的组合。
不同的少数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对于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来说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够抓住这些构成地区民俗文化的要素,精心打造民族民俗文化精品,以展示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为特色进行有效营销,将会促进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民间小吃里,一听到臭豆腐、糖油粑粑就联想到长沙,一提到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就会让人想起成都;而在其他区域品尝到的这些民间小吃却远没有在当地体验的有韵味。这既给民俗文化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要求民俗产品开发时要突出当地特色。因此,民俗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在民俗文化自身的开发和发展上带有不可复制的独创色彩。
(一)民俗文化产品的开发原则
(1)特色原则。特色是民俗文化产品的根本,特色原则要求在对现有民俗文化进行选择性开发,产品与消费者原有的文化差异越大,当地民俗产品越有特色,吸引力就越大。民俗文化是反映本土的民风民情、民族文化、民俗生活、民族历史传统等,它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和古朴性。在开发民俗文化产品应该以保护民俗文化为前提,应当展现当地的民俗特色,不仅内容,而且格调、色彩都要有浓郁的古朴性,给人以亲切、真实、淳朴、乡土、怀古幽思的心理感受,把传统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寓个性、特色于共性和发展进化之中。
(2)保护性原则。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把民俗文化作为文化经济发达兴旺的生命线,在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时一定要以保护性为前提。保护性原则有两层意义:其一是指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其二是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保护。在文化产业看来,古城风貌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本身就具有价值。因此,保护和抢救民俗文化资源,是开发利用的前提。
(3)参与性原则。民俗文化产品最大的优势是消费者能亲身体验民俗风情,参与民间活动,感受浓郁的人情味。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是达不到那种可以让人亲身体验当时当地的文化韵味的。在民俗文化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要尽量开发那些能让大家试一试、尝一尝、置身于异地风情,体验那种原生态的自然文化的项目当中。
(4)组合性原则。民俗文化产品是产品、服务和体验的结合。开发应针对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走多样化开发的道路,不仅注重具体产品的创新,更要提供完善贴心的服务,特别是开发参与型、娱乐型、体验型的组合产品。组合性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不同类型民俗文化产品的组合;二为民俗文化资源与其他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的组合。
(5)文化性原则。文化是发展的软实力,是进步的硬道理。文化意识是民俗文化产品开发的动力,一个项目或产品如果体现不出文化的底蕴就不能产生吸引力。民俗文化产品作为文化性很强的产品,无论就其“形”还是就其“神”而言,只有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才能带动民俗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6)品牌化原则。各地区的民俗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打造民俗品牌的文化产品是民俗文化产品定位的核心,应努力实现民俗文化产品的差异化和形象的差异化。民俗文化产品差异化的定位应立足于本民俗文化,挖掘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民俗文化产品,可以开发相应的吃、穿、住、行、游、购、娱等产品。形象差异化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在体验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服务属性,它是民俗文化性格的体现,如藏族的豪放、苗族的热情等。根据服务营销理论,在基本产品中添加新的服务要素以扩大供给,同时把附加服务当作产品的一部分,特别是加入具有民俗特色的服务方式,便能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www.daowen.com)
(二)民俗文化产品的开发内容
(1)民俗工艺产业。民俗工艺文化是少数民族乡村社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民族文化产业。全省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自己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工艺品制作,这些工艺品都有久远、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们以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根基,以特殊的消费人群为市场,经千百年历史变迁迄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2)民俗歌舞产业。少数民族的男女老少几乎人人能歌、个个善舞,不少人还会演奏多种民间乡土乐器,具有丰富民间歌舞乐文化资源。民间歌舞是民俗艺术中的精华和民俗文化中的亮点,具有突出的旅游应用价值。以民俗风情为特色的、以歌舞演艺为载体的民俗文化产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歌舞演艺产业逐渐走向繁荣。如湖南省西部的苗族地区,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
(3)民俗饮食产业。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他们的菜肴、就餐方式、服饰、餐具以及餐饮典故、餐饮节庆和歌舞都具有民族特色。近年来,在旅游业的推动下,一些具有地方餐饮文化特色的县市,通过兴建餐饮小吃一条街,举办餐饮美食节等活动,促进了休闲餐饮、旅游餐饮、喜庆餐饮、节假日餐饮等的发展,挖掘了当地的民族特色餐饮,同时也提高了地方民族餐饮业的知名度。比如蒙古族的马奶、回族的徹子和全羊宴、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藏族的青稞酒等。在餐饮业中,少数民族的饮食制作及盛菜的器具是我们餐饮业中所要吸取的精华,比如成都大蓉和的名菜“石锅三角峰”中的石锅便是借鉴少数民族的器具,少数民族中的器具对器皿有着较完整的保存,有的造型特别,有的色彩鲜艳,有的烹饪加工方法独特,应用到现代餐饮业中,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民俗节日产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早已被各地当做经济发展的平台而进行开发,诸如苗族的“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阔时节”、纳西族的“三朵节”等,都在进行节日活动的同时给少数民族群众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
(5)民俗服饰产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以丰富的文化意蕴与工艺美术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有形的物质文化载体,是流动的民族文化经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6)民俗医药产业。传统医药是我国各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医学体系,多姿多彩,各具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厚重的历史积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7)民俗建筑产业。各式建筑和各类民居无论从建造工艺、房屋式样方面,还是从其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独树一帜。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丰富多彩的各种民俗的一个标志,如、湘西的木楼、北京的四合院、闽南漳州的土楼陕西的窑洞、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等。近年来随着文化热的兴起,尤其是学术界的宣传,我国文化部门也开始注意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发展,使许多地方的民俗文化产品具有了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杭州的西湖、泰山等五岳名山、湖北的赤壁、历史名城绍兴等。
(8)民俗影视产业。发展民俗影视产业,当地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更是最好的素材提供者。如以湘西苗绣为依托展开故事情节的影片《嫁衣》,自2017年公映以来,已捧回电影界国际、国内多个大奖。《嫁衣》由凤凰山江苗族博物馆、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影视创作策划中心共同出品,是一部以展示湘西苗族发展史、探索苗族文化内涵为主题的民族题材电影;又如歌舞剧《苗寨故事》,该剧全场先后有118位本地艺人倾情演绎7个区域的8种苗歌唱腔,展示17款1576套苗族服饰,反映27种苗乡习俗,向世界全面展示了苗族的独特生活、工艺精品和灿烂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