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旅游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这一问题,不同的学术流派有着不同的看法。关于旅行的历史考察,分析其社会历史背景最能体现旅游演变和旅游起源的时事特征。目前,对于旅游活动的发展历程,人们通常按时间顺序将其划分为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然而15、16世纪的航海及贸易等不同阶层不同目的的外出活动,也被归为了旅游现象,但是这些活动或是以治国安邦为目的,或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又或是以开拓市场为目的,并非出于自己对目的地别样生活的向往,并没有真正触及旅游的实质。因此,将其笼统地归为旅游活动是有待商榷的。为了正确而全面地认识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我们将分别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来进行分析。
(一)旅游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旅游
在距今1万前的原始社会,人类主要是以采集和捕鱼作为自己的主要生存方式。人类,仅仅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不断地选择和寻找新的能够生存的地方。此时的迁徙活动,带有很强的被迫性和求生性。例如鱼类洄游、候鸟南迁北移、兽类因气候变异而成群迁徙,这属于动物在本能驱使下对自然环境做出的反应。原始的人类迁徙不过是这种动物性本能的延伸,与现代的旅游活动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别,这样的迁徙只能算是人类的空间位置的移动,而与旅游毫无关系。
因此,原始人类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迁徙都是因自然因素及特定人为因素而被迫进行的,是因生存的需要,原始人类迁徙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它们不同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
2.农耕社会时期的旅游
在农耕社会时期,人类社会正处于从小生产自给经济转化为大生产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类开始从被动地在大自然中摄取食物变为主动地利用自然资源去创造食物,并在这一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率,促使农业社会最终形成。农业社会中,人们将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农村人口是社会人口的主体。由于农村居民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以及较强的定居性特点,人们在主观上缺乏对旅游的需求;同时,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剩余产品的不断增多以及社会大分工使得手工业和商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为了实现产品的交换,商人需要到异地从事贸易活动,而这样的贸易活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而是商人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单纯的经济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谋生行为,并非因主观上想要得到消遣、娱乐和放松。因此,在全世界各地,商务活动作为当时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之一,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中国在这个历史阶段经历了“盛唐时期”和“资本主义萌芽”两个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两个时期间,虽然出现了如官吏宦游、士人漫游、买卖商游、节庆会游等活动,但这些活动只是少数人的享乐性旅行,并不具有社会意义。并非是因当时社会普遍富裕而出现的广泛活动,既没有普遍的社会需要,也不是一种广泛的生活形态。
综观整个农耕社会,我们不难得出,由于土地为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农村人口为社会人口的主体,当时人们惯有的生活方式使其缺乏对旅游的需求;而作为社会最为主要的外出活动——经商,只是一种追求商品交换与贸易的纯粹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谋求生存,并没有表现出商人对旅游的主观愿望。所以,此时的商业活动并不能作为旅游活动来研究;此时具有外出享乐、游览动机的旅游者只集中于皇室、贵族、官僚和僧侣等特权阶级,如国家、城邦之间的遣使互访,统治阶层有关人士的出外游玩、享乐旅行、朝圣,文人、显贵、名流的游历以及殖民、探险等活动。他们享有充裕的自由时间与不劳而获的巨额财富,但是他们仅仅只是社会当中极少数的组成部分,因此旅游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普及,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3.工业社会与现代旅游
欧洲在中世纪末发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大解放,为后来工业革命的发生做好了物质和精神准备;而18世纪7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则在社会财富和观念意识两方面为现代旅游现象的出现做好了准备。18世纪后的旅游分为旅游成长阶段和旅游发展阶段。
(1)旅游成长阶段——近代旅游。欧洲产业革命的完成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重大社会经济变革,为近代旅游的产生与成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精神基础。例如,铁路、轮船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减少了旅途时间,使出行变得快捷而舒适;工业城市聚落的出现使人们对程式化的生活感到厌倦等。到了19世纪,因旅游目的而外出的人数大量增加,超过商务出行,成为主流。旅游专业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产业雏形基本形成,旅游活动成为社会普遍的经济文化现象。
(2)旅游发展阶段——现代旅游。在20世纪中期,和平稳定的国际局势、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和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为旅游及旅游业的持续增长提供了环境前提和物质保障;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使普通劳动者的闲暇时间延长;城市化的日渐扩大促使更多人群产生了旅游的愿望;特别是各国政府认识到旅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后,出台了各种倾斜性政策和鼓励措施,促进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以上各种因素都使世界旅游的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第一,现代旅游已成为一种大众性的活动,成为各阶层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第二,旅游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显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并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第三,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日趋增大,成为各地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并呈现出影响文化发展方向的趋势。
(二)现代旅游发展动因
现代旅游的形成基础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社会成员普遍具有旅游欲望,势必促成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需求。而客观物质条件则决定了大众化旅游的当前规模和基本形式。
1.实现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因素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旅游动机是引发主体产生旅游活动的直接动因,所以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系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信息来源与导向,旅游动机直接影响旅游市场预测、旅游活动策划、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定位、旅游服务方式等旅游运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动机,简单来说就是推动人从事某件事情的念头或愿望,是行为产生的原因或动力。凡是引起个体去从事某项活动并使活动指向定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的愿望或意志,都可以叫作这一活动的动机。换句话说,动机就是激励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从心理学上来讲,动机能够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动机是个体内在的过程,个体最终所产生的行为是这个内在过程的结果。从定义中可以看到,动机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能引起个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内在需要,另一个是能激起个体为满足需要而产生行为的外在诱因。动机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由于个体的差异性以及需求和诱因的差异性,动机也是多样性的。
动机和需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总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动机是需要的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产生与之相呼应的行为动机。
基于动机和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人离开居住地行使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是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也是促使一个人有意于外出旅游以及选择到何处去、开展何种旅游活动的心理动因。
旅游动机的产生和人类的其他行为动机一样都来自人的内在需要,并且要受旅游者个体状况及社会环境等外在诱因的影响,例如旅游者的经验、经济收入、文化水平、闲暇时间,还有广告宣传、口碑等各种外在诱因。也就是说,个体只有在具有外出旅游的需要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一定的客观条件,才能产生旅游动机,从而最终推动主体进行旅游活动。
此次,我们主要选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旅游动机分析。依据个体发动和维持旅游行为的能动心理去研究人们泛化意义上的旅游愿望、旅游兴趣和旅游意图(目的)。人的基本需要呈现以下递进关系:
(1)生理需要。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对食物、氧气、水、睡眠等的需要。
(2)安全需要。包括在社会环境中的人身安全需要,秩序与稳定。
(3)社交的需要。包括社交、情感方面的需要。(www.daowen.com)
(4)受尊重的需要。包括威信、成功、受人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实现自我的潜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需要。
人的需要总是由低级到高级呈上升的趋势,高级需要的出现要以低级需要的满足为条件。当一个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才能成为推动行为的动力。低级层次的需要(生理、安全)可以通过外部条件得到满足,而高级层次的需要(社交、获得尊重、自我实现)必须从自身内部获得满足,而且需要越是得到满足,就越会对人的发展产生激励作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解人们旅游动机的产生、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仍处于解决生理、安全需求状况的人们一般不会萌发旅游的动机,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是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种意愿行为,是社交、获得尊重及自我实现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越往高层过渡,旅游需要的量值就越大、越丰富。我们可以设想,在阶梯形的需要层次结构图中,旅游需要将呈现出倒阶梯形的图形与之重叠。
旅游让人们拥有更广阔的见识并结识更多的朋友,开阔的眼界又为旅游者赢得更多的尊重。旅游者的收获是通过旅游挑战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实现自我。因此,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是能够让人们自我满足的重要途径;同时,旅游的魅力也不断地激发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旅游来完善自我。
借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研究旅游行为,我们可以把人对普遍意义上的旅游需求归结为5种需要的集中体现。例如,旅游活动中的餐饮、住宿等需要属于第一层次一生理需要。旅游地应有安定的政治局面,旅游地及旅途上要有必要的人身安全保障,这是第二层次——安全需要。旅游可以提供较平时更多的社交机会,人们可以进行与以往不同的情感交流,这适合第三层次——归属和爱的需要。如果旅游者不能确认在旅游过程中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恐怕其数量就远不如现在这样庞大。因此,期望在旅游中获得尊重相关于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旅游提供了特殊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事实上,人们寻求冒险旅游的心理基础主要为自我实现。这正符合第五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通过旅游活动与马斯洛理论的对照,我们可以发现旅游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殊功能。
随着我国逐步走向小康社会,大众旅游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旅游者的旅行需求。紧急的增长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进一步引发了旅游动机的多样化及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目前,常见到的旅游动机有:工作之余的放松、减轻压力、自我价值实现、增强家庭的亲情关系、寻找性接触机会、提升威信与威望、希望加强社会关系的了解与互动、愿望的实现、购物需求的满足、获取经历与体验、社会知识增长的需要、渴望了解异文化的生活习俗、个人化的社会炫耀、趋从时尚等。
旅游动机的丰富也激发了旅游产品的创新。近年来,乡村游、影视游、购物游、分时度假等不断丰富大众旅游市场,旅游者又会受到大众市场的激发产生新的旅游动机。因此,可以说旅游动机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性的研究,旅游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群体、不同目的地和不同情境下的旅游动机,为旅游管理、市场策划做出正确的决策方案。
2.社会环境条件因素
旅游所具有的功能使旅游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行为。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自有其存在的条件和原因,旅游当然也不例外。旅游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并非偶然的。大众化旅游现象的形成除旅游所具有的功能对人的吸引外,就其基础来说,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和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条件也是很重要的。这里所说的“条件”不是指个别行为形成的条件,而是指对普遍意义的旅游产生影响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宏观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是形成、维系、促进大众化旅游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政治条件是指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状况以及政治性限制的程度,它是影响社会化旅游活动规模的重要因素。时间条件是制度化的或通过立法所保障的人的休息权力的状况。这些条件的总和,关系到旅游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旅游活动方式以及旅游消费的总体物质水平。
3.物质文明程度因素
使旅游成为生活方式的原因除了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心理学意义上人的需要外,还有一部分缘于物质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旅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大解放,使人的劳动效率日趋提高,从而使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
20世纪中后期科学技术实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服务业愈发蓬勃兴旺起来。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和劳动分工的精细化,生产工具日新月异的改进与革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度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劳动力更多地转入了流通领域和服务领域,这种变化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构筑了两块基石:第一块是形成稳定增长的旅游客源市场,其机制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总量增加,有相对稳定收入的就业机会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潜在的、现实的旅游者数量的持续增长,形成稳定增长的旅游客源市场;第二块是旅游服务的日趋完善,其中包括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条件的改善,例如,旅游直接、间接服务体系的推行,科学管理所取得的进步以及就业者素质的普遍提高。
旅游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表面看来是由于旅游活动价值的发现和旅游客体价值的再发现,实际上是经济力量使然。而相对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所发生的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变化也是使旅游成为现代人类生活方式有利因素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旅游动因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使人处于积极状态并达到旅游目标。对个人而言,旅游动机和旅游需要都是自身的心理现象,但两者并不等同。旅游要转化为旅游动机必须以满足需要的对象——旅游刺激物为条件,才能使旅游的需要心理转化为实现旅游行为的动机心理。旅游动机形成后,会促使旅游行为的实践,并使行为具有特定的方向以完成预期的目标。因此,旅游动机是在旅游的需要的驱动下使人完成旅游活动的内在动力。
在内在心理需要的“推力”和外部环境刺激的“拉力”双重作用下,人们产生了旅游目标。旅游目标是人的旅游行为所要追求的预期结果在头脑中的超前反映,是对旅游行为后果的期望。它直接诱发了人们的旅游动机。旅游目标的价值高低、魅力大小以及目标本身的清晰度和适宜性决定了旅游动机产生的强度、自觉性和信心。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旅游现象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文化。旅游现象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势能,文化势能和旅游系统融为一体。文化内容与系统的文化背景对系统趋向所具有的影响力就是旅游系统中的文化势能。无论是内心的心理需要还是外部环境的刺激都离不开文化的动态驱动。
(三)旅游的本质
旅游活动由于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其表现既多样又复杂。由于旅游研究的多学科性和旅游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学术界对旅游的本质尚无一个统一的认识,看法多种多样。
(1)从经济学角度。经济学派认为,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活动,在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都存在着旅游经营者的供给行为和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旅游行为与经济密切相关。旅游活动与经济密切相关,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到的旅游本质,只是看到了旅游行为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并没有真正触及人们进行旅游的实质和原因,因而它并没有掲露出旅游的本质。
(2)从美学的角度。从美学的角度来阐释旅游的本质,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但是,并非能够给旅游者带来美感和愉悦的活动都是旅游活动。因此,这也并未掲露出旅游的本质
可见,根据以上对于旅游本质在不同角度的界定和分析,我们得出,在目前对旅游本质的定义和规定中,不同的学术观点,或是只抓住了旅游的某一特征或属性,或是未能从旅游现象中抓住和揭露旅游的本质,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泛化性或绝对化。
就构成现代旅游主要组成部分的消遣旅游而言,旅游从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以审美为突出特征的休闲活动,是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旅游的实质是人类为实现自我超越和愉悦身心之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是人类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文化意识反映。简明而言,旅游在本质上是以获得人身的自由感、精神上的解放感和特定的满足感等身心愉悦感受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生活经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