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寻古镇神秘之旅,感受回归故地的美好

探寻古镇神秘之旅,感受回归故地的美好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镇,现代时尚而又古老神秘,有许多我们怀念的老地方。曹步观音庙占地一千四百多平方米,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历史,是村民的心灵殿堂,经过多次修建,如今已经焕然一新。观音庙前是一条小河,就是当年木雕神像出现的地方。洪圣殿也称“大王庙”,是人们上香祈福的地方。苏氏祖祠庄严、大气,占地六百多平方米,建于明朝,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古镇镇内升起第一面红旗的地方。

探寻古镇神秘之旅,感受回归故地的美好

改革开放以来,古镇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边远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灯饰之都。幸运的是,我抓住了80后的尾巴,见证了这一改变。

古镇,现代时尚而又古老神秘,有许多我们怀念的老地方。说起曹步,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观音庙。

如今时尚的灯都

相传曾经有一个木雕神像被洪水冲到曹三村河边,在水面漂浮了好几天仍未被冲走。一村民把它打捞上岸,并安放好。当晚他便梦见神像说:“我是观音的化身,请将我安放于此灵地吧。”次日,他把这事告诉其他村民,大家纷纷对神像顶礼膜拜,并沿坝祝香。那一年,风调雨顺,大家都认为是因为神灵庇佑,便兴建观音庙,供奉观音神像。

曹步观音庙占地一千四百多平方米,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历史,是村民的心灵殿堂,经过多次修建,如今已经焕然一新。青绿的琉璃瓦,灰白的墙壁,门口几个红灯笼,在阳光的照耀下鲜艳夺目。

跨过门槛,迎来的是一尊笑口弥勒佛。人们在诚心叩拜,祈求保佑。后面是一个小庭院。庭院的对面就是主殿,殿内供奉着观音神像。观音像右边是天后娘娘像,左边是金花宫。中央有一个万年宝鼎,供香客们上香。大殿左右立着四大金刚护法,共同守护着这个庙宇。

主殿庄严、大气。大门旁的两根柱子上贴一副对联:法雨泽侨胞兴家乡工学重建紫殿光国土,慈恩滋桑梓振故里农商修就连台耀曹溪。主殿背后也有一个小庭院,右面是地藏王殿,左面是大雄宝殿。每逢初一、十五,不仅镇上的居民,连周边乡镇的民众也纷纷前来参拜,祈求幸福安康,并在小庭院里食用斋宴。

拜过主殿,往里走就是文帝庙和武帝庙。庙内烟雾缭绕,虔诚的善信双手合十,诚心叩拜,祈求生意兴隆,或是希望孩子学业进步。善信添加的香油钱,除了用于庙内的日常开支,其他都用作修桥补路、助残助学。

观音庙前是一条小河,就是当年木雕神像出现的地方。河边有几个大小不一的香炉,供人们烧香参拜。不远处,有一座桥,名为观音乐园桥。小桥、流水、庙宇,充满禅意

一座气势磅礴的牌坊立在路边,上面刻着“曹步公园”。精致的石雕爬满了牌坊,地面用花岗岩铺建而成,宏伟大气。

一道走廊,两个亭子,公园里清风绿影,石凳错落有致,漫步其中,何其惬意。公园的牌坊后是一个休闲小广场,不远处是一个公墓,是为纪念1942年日本侵华时牺牲的先烈而建。1942年,曹步先后经历了日军入侵、洪水、饥荒等天灾人祸,数千百姓失去生命。旁边的石碑上刻着一封《告曹步人民书》,记录了当年的情况。不远处是一个亭子,结构简单。亭子里的石凳上坐着两位老人,手里拿着报纸,时而专心阅读,时而互相谈论,看他们的样子,应该是这里的常客吧。

洪圣殿

在另外一侧还有一个亭子。经过长长的走廊,就能看到走廊旁的思源亭。这座亭子同为纪念在1942年的战乱中去世的先人所建,并于2012年重建。

曹步片区、古镇片区和镇南片区共享同一座山——大冈山。大冈山位于冈南,大冈山脚下坐落着文阁、景行书院和洪圣殿。

洪圣殿也称“大王庙”,是人们上香祈福的地方。相传洪圣通读天文地理,死后英灵不灭,多次拯救百姓于危难之中,于是,各地纷纷建庙以表彰其功德。村中寺庙多为绿色琉璃瓦,洪圣殿也如此。正面是金光闪闪的墙壁,最上方有一幅“双龙戏珠”图。洪圣殿结构简单,进门就是主殿,一目了然。洪圣殿后是文阁和景行书院。沿着粉色的外墙往前走,抬头就能看到“景行书院”四个醒目的大字。景行书院历史悠久,是1744年由蔡朝选等村民倡建。重建后的景行书院焕发出新的活力,但依旧无法掩饰岁月刻下的一道道沧桑痕迹。一幢三层小楼房里,穿过铁门,直上三楼就是文阁。文阁其实是个小亭子,琉璃瓦金碧辉煌。在夜雾的笼罩下,文阁变成了飘在浮云上的剪影,神秘而迷人。文阁里还供奉着文昌神像。相传文昌是主持文运功名的帝君,所以民间也流传着一种说法:要想学业有成、功成名就,就要到文阁拜一拜。

一进门便是洪圣殿的主殿

冈南牌坊

冈南还有一个历史地标:冈南牌坊。牌坊位于村里一个三岔路口,兴建于1986年。这是一个三跨式牌坊,钢筋混凝土框架,上书“冈南”二字。金黄的琉璃瓦下每天都很热闹,嬉戏打闹的孩童,匆匆奔向校园的学生,买菜回家的老奶奶,这里上演着不同的故事。

文溪里也是一个古老牌坊,底座爬满了苔藓,夹在两栋新式居民楼房之间,十分显眼。牌坊两旁刻有一副对联:文曲有灵诗书传世道,溪里无恙福禄乐人生。这大概是“文溪里”名字的由来。如今这样的小牌坊在镇内已经不多见了,每每穿过文溪里,都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古往今来,牌坊愈发古旧,周边却愈发繁华。

独自在文溪里穿行,感受历史的深邃与厚重。

古镇可谓一村一祠庙,其中古一的苏氏祖祠最广为人知。

步入古一中心大街,穿过历史悠久的三驳桥,沿着河边往前走,不远就是苏氏祖祠。苏氏祖祠庄严、大气,占地六百多平方米,建于明朝,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古镇镇内升起第一面红旗的地方。

庄严、气派的苏氏祖祠

2016年恰逢南宋大将军苏刘义诞辰784周年,许多港澳同胞回乡探访祖祠,缅怀先人。祠堂为青砖外墙,上方是绿色琉璃瓦,门廊有四根石柱,梁上雕刻着精致的人物花鸟雕刻,惟妙惟肖,让人惊叹。

跨过门槛,就是苏氏祖祠前院,院里种着许多优雅别致的大小盆栽。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棵数米高的鸡蛋花树,据说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却依然不乏灵气,生机勃勃。正值诞辰周年纪念,庭院里挂满了彩旗,让祖祠更加灵动,充满生机。

穿过前院,就是笃堂。笃堂里的实木桌椅整齐有序,右侧是苏氏历代名人简介,其中就有南宋大将军苏刘义,还有我们熟悉的“三苏”——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笃堂正中配有一块木刻屏风,刻着苏武牧羊、苏秦议政的故事,栩栩如生。

笃堂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拱形小门,通往后堂。后堂供奉着苏氏历代祖先神龛。每逢有大喜事,苏氏后人都会前来上香,向祖先报喜并祈求家人安康。

屏风上刻的历史故事

穿过后堂左侧的小门,有一个后花园,是后来建的,名为乐菴小园。园子里有一道长长的走廊,走廊的墙上挂着两幅巨大的立体壁画。一幅是八仙贺寿,一幅是百鸟图,寓意百鸟归巢、认祖归宗。修缮后的祖祠更加温暖。祠堂看护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修缮也颇有讲究。大堂的梁柱因年岁太久,受虫蚁蛀心,为了寻找最适合的木梁,特意从日本运来。更换的新梁不管风雨寒暑都不会有裂缝。”

祖祠门前,有一个苏家塘,有名的苏家塘通菜就产自这里。塘中满是绿色通心菜,池水清澈可见底,泉水源源不断地从泉眼涌出,灌溉着这一大片通心菜。在泉水滋润下的通心菜,其甘甜、清脆,可想而知。

在这一片相对密集的老建筑中,古镇镇敬老院最能勾起我童年的回忆。敬老院很大,据说原是港澳同胞的祖屋,捐赠出来作为敬老院。正前方是一栋白色建筑,后面是一个院子。在院子里葱郁的草木中,缀着一张张别致的小石凳,年过花甲的老人坐在上面,唠着家常。我上小学时,学校总会举行“学雷锋”活动,带我们前往敬老院为老人献爱心。扫地、拖地、擦桌子,最简单的劳动,承载着最纯真的回忆。但愿时光能走得慢一点,好让我们都能放慢脚步,享受眼下的大好时光。

“走吧,钓鱼去。”

儿时的街道,没有如今的车水马龙。我们可以在门前街道上随意玩耍打闹,邻家年纪相仿的孩子是最佳玩伴。那时房前屋后都是小鱼塘,兴致来了,还可以约上三五个小伙伴,一起钓鱼虾。偶尔钓上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都会视为珍宝。

在自家门前与邻家年纪相仿的小伙伴一同玩耍打闹,是儿时再常见不过的景象。

小时候,我家附近有一条小河流,立新小学(现改为“立新幼儿园”)就在小河边。那时学校分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而我在那完成了自己的学前阶段。记忆中的立新小学,一进校门正对面就是小舞台,每逢佳节学生都会排练节目上台表演。台下的操场虽小,却可以容纳全校师生。下课铃一响,大家便一窝蜂冲向小操场,抢占“地盘”,玩得不亦乐乎,欢呼声、呐喊声响成一片。午睡后,小伙伴们便拿着小毛巾奔向水龙头。那时候,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希望能得第一,也许这就是童年。(www.daowen.com)

学校的小操场是学生们的乐园

水泥滑梯的别样玩法

后来,学前阶段分离出来,立新小学变成了立新幼儿园。小学阶段我是在海洲小学(现更名为“海洲第一小学”)度过的,原来的小学部则与朝阳小学合并,搬到一个新校区,就是现在的海洲第二小学。大家都亲切地称它们为“一小”、“二小”。

过去“一小”在黄泥塘,依山而建,一栋栋两层教学楼井然有序。教学楼之间零星种着一两棵玉兰树,还有几张乒乓球台。当时最爱的是水泥滑梯,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里,滑滑梯,捉迷藏。那时的“一小”还有一所分校,在白鹤山朝阳小学的旧址。相传,以前这里鸦鹊群集栖息,早出觅食,如风起云涌;晚归树巢,就百乐齐奏,所以被称为“白鹤山”。

凤凰树下扫不尽的落叶,年复一年。

我也在分校学习过。初到分校时,有些不安,但满脑子都是压抑不住的好奇。校园里都是两层小建筑,与“一小”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当时极常见的木门和平开窗。每间课室都有一扇铁门,布满锈迹,不时要为它翻新。靠近活动小操场的是集复古与潮流于一身的玻璃百叶窗,枝叶间漏下的阳光碎片被玻璃反射在室内,为严肃的课堂缀上点点繁星。小操场四周种满了凤凰树,每到秋冬时节,满地都是金黄色的落叶,怎么也扫不尽。校园里还种着一棵大榕树,记得小时候的作文是这样写的:这位榕树爷爷,每天都迎接我们上学,真好!

魏氏宗祠

小河边除了立新幼儿园,还有人们熟知的魏氏宗祠。

魏氏宗祠位于海洲麒麟,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占地六百多平方米。小时候我总以为魏氏宗祠就是菜馆,与它有关的回忆都离不开一个字:吃。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村民便在魏氏宗祠摆设宴席。

小时候最喜欢魏氏宗祠的宴席,总觉得特别好吃。每逢传统节日,村民都会自发组织摆设斋宴,在厨房外用砖头围成一个个小灶,架上大锅,大厨们分工合作,做出一道道热气腾腾的美食。满桌子的“肉”都是用素食材料做成的,形似、神似。孩子们最喜欢在祠堂里面捉迷藏,这得益于祠堂“巨蟹状”的独特结构,屋舍回廊错落有致,最适合小伙伴们玩游戏了。

祠堂里摆设的宴席

经过修葺,现在的魏氏宗祠更美了。青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灰塑博古脊,绿色琉璃瓦。门前梁宇两边各有一个麒麟石雕,神态活现,不但可以用来避邪,还是海洲麒麟代表。正门两侧有两个别致的圆石鼓,相对而立,代表着公平公正。据说过去村里出了大小事情,族长都会召集族人来宗祠进行公开评判。石鼓两旁各有一个小舞台,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也是长辈们休憩的好地方。

魏氏宗祠是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一进门就能看到中间的小庭院,庭院两侧各有走廊通往光裕堂。光裕堂是摆放祖先牌位的地方,让后人供奉。魏氏宗祠先后被用作粮仓、私塾、学堂,至今保存完好,还被列入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每年不少海内外亲人回乡探亲,都会到宗祠逛一逛,看一看。

魏氏宗祠门前代表公平公正的石鼓

魏邦平故居一角

不远处,就是魏邦平故居。魏邦平故居建于1933年,总面积三百四十多平方米。这座两层日式小别墅,由魏邦平亲自设计,是他留学日本的重要印记,也是镇内第一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推开不起眼的房门,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石拱门,上方刻有“涉趣”两字。前方是一条小道,连接故居主楼,直通花院。故居为水泥、砖木筑构,歇山式屋顶,楼顶有9平方米的两层阁楼。屋内仿西方设置,建有壁炉,即便是现在,这种建筑设计也是非常时尚的。历史的洗礼让这座建筑变得斑驳,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至今仍为人称道。

沿海一带的人们多信奉妈祖,海洲的民众也不例外,自古以来将天后娘娘奉为灵验的天神。当地渔民为祈求妈祖庇佑而兴建天后宫,相传天后宫的前身就是妈祖庙。

天后宫位于海洲元君公园内。进门往右走,不远就是天后宫主殿。进入主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后娘娘像,旁边还有文帝、武帝和十二奶娘。一个小朋友在妈妈的指引下,拿着零钱,投入香油箱,然后敲敲小门旁的大鼓,求个签,再让庙祝公解签。天后宫主殿两旁分别是观音庙和龙母庙,门前是供人们上香的大小香炉。这里曾有个许愿池,中央趴着一只大石龟,旁边养着许多活龟,据说如果能用硬币投中它们就能有好运。于是,前来祈福的人们纷纷投币许愿,池里堆满了硬币,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可如今许愿池已被改建成为大雄宝殿,旧时的情景已见不到了。

每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村民会前来连续祭拜三天。过去天后诞庆典十分隆重,除了丰盛的宴席外,还有粤曲表演,港澳华侨、远方亲朋都纷纷赶来参加。直到现在,每逢初一、十五或是传统节令,前来上香的人依旧络绎不绝。

天后宫门外是通往古镇的公路。过去,这是去往古镇的唯一通道。几公里长的公路两旁种满常青绿葵树,几十年不变。隔岸就是新会荷塘(现为“江门荷塘”)。过去海洲与荷塘之间没有桥梁,需要渡船才能往返。渡头就在元君公园附近,只有一艘船,每次可搭乘二十多人。这样的场景也见不到了,唯有在回忆中寻觅。

出了天后宫往前走,不远处就是古镇高级中学。

几十年前,小学毕业后要想继续升学,只能到小榄、石岐、江门等地的中学念书。后来有了海洲民办初级中学,在“家门口”接受中学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这个海洲民办初级中学,就是现在的古镇高级中学。

我没有在古镇高级中学就读过,但教室里的读书声、球场上的欢呼声,还有校道上三五知己的窃窃小语,总会把我带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

古镇高级中学是在海洲红星糖厂旧址上将所有房屋、场地拆卸后改建而成的,所以“红星”这一学校代称至今还在流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校已经焕然一新。

古镇高级中学大门

篮球场上挥洒汗水。

校门右侧是教学楼,教学楼后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穿过绿荫小道,就是海洲红星糖厂旧址,曾先后被用作教学楼和宿舍楼。这些老建筑已经不复昔日繁华,但如今成为学生的心灵驿站。早晨,在树下晨读。课间,在绿荫中嬉戏,感受树丛间漏下的点点阳光。读书学习,也变得很快乐。

上课了,学生踏着铃声,走上一段长长的楼梯,回到教学楼。教学楼看起来不大,大约有三四十个教室。与小学不同,这里更多的是讲台上激情四射的老师和讲台下认真专注的学生。

关于校园的青春故事,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奔跑”。

一放学,大家便兵分两路,一路是回家、回宿舍,另一路则是奔向运动场。在校寄宿的学生,以往需要通过川流不息的马路,才能到达对面的宿舍楼。自从有了专属天桥,上学、放学都变得更加安全、便捷。运动场就在教学楼前,有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我喜欢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们奔跑,也是一种快乐。

运动场外,还有一种疯狂的奔跑,大多发生在教室与学校小卖部之间。小卖部离教学楼较远,要在课间短短的几分钟里,跑到小卖部买瓶饮料,真不容易。若慢一步,上课铃响了,就只好“打道回府”。

每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浪漫,古镇高级中学最浪漫的地方便是靠近河岸边的草坪。草坪在运动场的西边,与河岸只一墙之隔。放学后,在草坪上看书、玩耍、静坐,看夕阳一点点西沉,橘红的阳光洒满整片草地,为校园披上层层浪漫柔光。

古镇高级中学60周年校庆快到了,何不放下生活的忙碌,回来重拾当初的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