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以周恩芝校长为代表的学校领导班子始终认为: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真心关爱学生,以爱育爱,对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给学生以自尊;多一点表扬和鼓励,给学生以自信;多一点耐心细致的教育,教学生以真理;多一点体贴和温暖,给学生以真情,才是最好的管理方式。
由此,学校大力实施“四德教育”,“四德”即对父母的孝敬之心、对教师的尊敬之心、对同学的关爱之心、对公益事业的热爱之心。
早在办学初期,学校便开展了“我和学生一起回家”家访活动,领导班子带头,全体教师参与,放学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回家,做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以及父母的工作情况,从而在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爱与被爱之间搭建起一座心灵之桥,心手相牵,和合共生,为孩子的愉快学习与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而温馨的环境。家访中,参访教师比例达到100%,家访学生比例超过75%,学校的诚意和家访的新颖形式,深受家长的好评。
家访期间,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事例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其中一个家庭,家里的三个孩子分别就读于学校的小学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他们的父母从事机械生意,工作繁忙,平时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学习,导致三个孩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差,喜欢调皮捣蛋,学习不用功,成绩极差。家访中,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带着他们到其父母的单位去待了一天……目睹父母一天之中辛勤劳动、忙进忙出、连饭也顾不上吃的情景,三个孩子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继而在老师的教导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前,每当这个家庭与亲戚朋友一起团聚吃饭时,三个孩子在席间嬉戏打闹,在桌子底下钻来钻去,甚至直接用手拿桌上的菜吃,而一个月后的“十一”国庆节,当这个家庭再次参加聚餐时,三个孩子再也不打闹了,十分懂事,十分有礼貌。这样180度的巨大转变,就连孩子的父母都感到惊奇和诧异,学校的老师们究竟施了什么样的“魔法”,让孩子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竟有了如此巨大的转变?后来,当家长来到学校了解了其办学思路和育人特色后,不禁深受感动,专门购置了一个花瓶赠送给学校,以表谢忱。(www.daowen.com)
不仅如此,学校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离异家庭,他们从小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缺少父母的爱和陪伴,还有一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从小在父母的宠溺和娇纵中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少对父母的感恩之情。针对这种现象,学校除了继续家访外,还通过多种措施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孝敬之心。如,邀请原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毛兰成部长为校外辅导员,为学生做革命传统、爱国爱家、孝敬父母的报告;深入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每学期写一封“家书”,评选校园“十大孝顺之星”,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常怀感恩之心,创建文明、和谐、美好的校园,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人。
此外,针对年轻教师居多的情况,学校倡导“80后”教师做“90后”学生的知心姐姐(哥哥),培养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之心;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引导和传递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的关爱之心;带领学生赴恩施沙地中学、汉川垌冢五一小学等地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到福利院看望和帮助孤寡老人,培养学生对公益事业的热爱之心。
爱,是春天里的一粒种子,被播撒于希望的田野上,带给人们希望;爱,是夏日里的一缕凉风,轻柔地吹拂着,让人们感到舒适;爱,是秋天里的一颗果实,让人们体味到收获的美好;爱,是寒冬里的一束火把,燃烧并散发着热量,带给人们温暖。正是这种“以爱育爱”的关爱德育,正是这种真挚无私的大爱,使武汉为明学校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这种大爱,不仅滋润着学生,培育着祖国的花朵,更激励着教师,感动着辛勤的园丁。曾有一位老师在自己的教学日记中如此写道——这里的同窗之谊,花底笙歌,绿芜墙绕;这里的师生情怀,梅花啧香,桃李春风;这里的校园生活,绿波旖旎,山茶流红。这里的一切一切,自由肆意地涂染着,都幻化成美丽的画卷。这里不仅有着中国传统教育特色的灵魂,更有着博大的国际视野!这里,是爱的家园,这里,是梦想的摇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