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教育部总督学柳斌同志曾经说过:“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校长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的确,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校长既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实施者,又是学校办学方向、办学目标的确立者和引导者,还是办学工作的践行者和管理者。在一所学校里,校长的教育思想、决策能力、管理水平、个性魅力、工作方式、言行举止等,直接关系到这所学校的发展前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办好一所学校,校长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卓越的管理能力,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娴熟的工作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站在学校发展的前沿,始终以事业为重,时刻把学校的前途、师生的发展放在心上,方能尽忠职守,不辱使命!
作为一名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全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作为一名有着四十多年教育教学与管理经验的全国优秀校长,周恩芝校长以自己的人生履历与实际行动,为“一位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做了最准确、最精彩的注解。探寻她的人生,梳理她的思想,领略她的风采,有助于深度揭示与理解武汉为明学校“明雁文化”的成因与内涵。
一、周恩芝校长有着崇高的职业信仰和博大的教育情怀
“春风化雨育桃李,红烛生辉映千秋”,这句话是对周恩芝校长人生最生动的诠释。她的整个人生,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人类最伟大、最光辉、最具意义的事业——教育。自1977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凭借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执着追求,甘于奉献,领雁飞翔,以高远的目光、杰出的智慧、务实的作风、不懈的求索,用爱与责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之歌。
“铁肩担教育,热血灌芳林”是周恩芝校长人生的座右铭。2009年,她满怀壮志豪情,毅然从北国长春南下千里,来到江城武汉,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带领一支团结、进取、精干、高效的教育团队,创建武汉为明学校并引领学校发展至今。她的人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在人生的道路上志存高远、卓有建树的精彩故事;是一位巾帼女杰立足教育阵地,引领团队团结进取、努力拼搏所留下的坚实足迹;是一位英才俊彦履行光荣职责与神圣使命,为发展与繁荣国家基础教育事业所奏响的时代强音。
二、周恩芝校长有着深邃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决策水平
长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生涯中,周恩芝校长紧随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立足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前沿阵地,虚心学习,深入研究,在广泛汲取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厚积薄发,融会贯通,积淀形成了深邃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决策水平。不论是在公办学校任职,还是在民办教育领域耕耘,她的教育思想和决策水平都得到了尽情发挥。特别是创办武汉为明学校后,无论是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办学愿景、校风学风的确立,还是“用心做教育,携手共成长”“问津求真,敢为人先”“打造一支高飞的雁阵,让师生享受快乐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立德树人,做最好的自己”“创设一种场效应,让每一个进来的学生都被磁化,为每个学生创设最优的发展路径”“打造书香校园,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等教育教学理念、治学方略的提出,都体现了她的睿智、聪慧,以及对教育事业深入思考后的真知灼见。
三、周恩芝校长有着“鹰一样的个人素质”与“雁一样的团队精神”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数十年的人生道路上,周恩芝校长栉风沐雨,怀梦而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四十余年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中,她击水三千,砥砺前行,拥有了深厚的治学经验与精湛的管理水平,成为一位当之无愧的专家型的名校长,可以说具备了鹰一样的个人素质。
自然界中,群雁能够高飞,依靠的是“头雁”的正确领航。作为领导和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的“头雁”,周恩芝校长深知,学校的荣辱系于自己一身,自己肩上的责任重于泰山,必须要有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明确目标的能力,更要有对理想、目标坚定而执着的追求力;必须要有较强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协调力,更要有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工作中,她充分发挥“头雁”的引领作用,以“铁肩担教育,热血灌芳林”“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职业精神,全力以赴,用心做教育,带领为明“雁阵”在丽日蓝天中振翅高翔;充分发挥“问津求真,高飞雁阵”的团队精神,带领全体教师勇于开拓,不断前行。
四、周恩芝校长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www.daowen.com)
办学过程中,周恩芝校长在引领学校狠抓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品牌的同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分政府之难,担社会之责,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趋势,抓住机遇,迎难而上。
2011年6月28日,原武汉市江岸区七一寄宿学校因为市政府规划的“城中村改造”工程施工而被迫拆迁,1200多名学生和100多名教师面临着无学可上、无书可教的困境。当周恩芝校长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发展、壮大学校的好机会!于是,她多次往返于两校之间,与教育局领导、学校投资者、学校领导班子等各方协商有关教师与学生的接收问题。周恩芝校长陈述自身优势,表明接收意愿,消除双方分歧,为达成合作共识做了大量深入、细致、具体的工作。最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学校成功地接收了原七一寄宿学校学生895人、教职工96人,从而在2011年9月开学时学生总人数达到2830人!这一壮举,不仅实现了学校办学规模的跨越式发展,使学校的办学影响不断扩大,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也为武汉市的社会经济稳定和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学校诞生之日起,形成小学、初中、高中12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让莘莘学子接受“一站式”教育,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润泽,是周恩芝校长的梦想和不懈追求。经过3年多的申报、调研、评估与整改,在当时武汉市缩紧高中办学数量的不利局面下,2012年4月,经武汉市教育局批准,武汉为明高级中学成立了!它标志着武汉为明教育12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形成!
2013年1月,当周恩芝校长得知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支持优质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武汉中芯学校转型的情况后,她历时4个月,在东西湖、光谷两地来回上百趟,前往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和教育局申请办学,耐心细致地做家长的工作,谈学校发展愿景、办学思想、学生培养等,最终以先进的办学思想、博大的教育情怀和执着的办学精神,得到了管委会领导的认同,使原武汉中芯学校花落为明。2013年5月16日,武汉光谷为明实验学校成功签约。9月1日,学校顺利开学。它的诞生,让武汉为明从“一枝独秀”到“花开并蒂”,江城南北双星闪耀,标志着为明教育在武汉形成了两区三校的大学区格局。
为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世界,促进学校的国际化、内涵化、品质化发展,2014年3月,武汉为明学校国际高中成立,开设“中美国际课程实验班”,并在为明集团的指导下,与美国密歇根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等优质大学达成“升学直通车”协议,与美国密歇根州10余所优质高中合作办学。2018年,学校又与澳大利亚南澳州高考局合作,开设中澳班。
从接收七一寄宿学校,到申办为明高中,再到创办光谷为明,成立国际高中,周恩芝校长引领学校完成了发展的“四级跳”,也印证了这样一句话:好校长,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一定要有教育智慧,善于变劣势为优势;一定要胸怀宽广,海纳百川,志存高远。
五、周恩芝校长有着身先士卒的榜样精神与崇高的人格魅力
作为领导,周恩芝校长深谙“做事先做人,树人先树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因此,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总是充满激情和正能量,以积极的心态、快乐的心情、敬业的精神去工作,以清爽干练的形象树立自身的威望,以自身的高尚品德赢得教职工的尊重。
每天清晨,当老师和同学们还在上班、上学的路上时,周恩芝校长已经早早地来到学校,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或许是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使然,学校就像一块具有强大磁场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她,让她甘之如饴地坚持耕耘,无怨无悔地为之奉献。对她而言,每天来到学校,就像是见到自己的孩子一般,心里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愉悦,无比的踏实和满足。这里,花团锦簇,丹桂飘香,生机勃勃,环境优美而雅致;这里,窗明几净,设施现代,书声琅琅,学风浓郁而醇厚;这里,领导同心同德,老师勤奋上进,学生活泼可爱,氛围如家庭般温暖和谐。一切的一切,是多么的美好啊!
无数个夜晚,喧闹的教学楼、宿舍楼随着夜色愈深而渐渐地归于沉静,周恩芝校长办公室的灯却还亮着。她置身于办公室,或梳理、总结当天的工作,或批阅相关材料,准备会议发言,或谋划、决策学校近期的重要事务……十年间,为了学校的发展,她铁肩担当,负重前行;为了学校的建设,她辛勤探索,不遗余力;为了学校的腾飞,她孜孜不倦,夜以继日;为了学校的未来,她一往无前,锲而不舍。这所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学校,犹如一个朝气蓬勃、正当青春的俊美少年,寄托了她全部的智慧、精力、心血、责任、爱与希望。她用自己的睿智、远见、担当、责任和勇气,身为示范,坚持坚守,诠释了一位好校长对教育发自内心的执着、热爱、拼搏与追求!
更让人心悦诚服的是,作为“武汉为明”这艘教育航母的掌舵人,周恩芝校长不端高高在上的领导架子,没有盛气凌人的气势派头。在管理上,她注重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一是巧用亲和力,增强凝聚力;二是慎用决断力,调动积极性;三是加强协调力,增强感染力;四是加大创新力,发挥创造力。做到耐心细致,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她公平公正,选贤任能,关心干部梯队的培养;她尊师重教,嘘寒问暖,关心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家庭生活;她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和身心健康。在中层干部的眼里,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自己人生的导师;在青年教师的眼中,她刚柔并济,宽严有度,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她笑意盈盈,和蔼可亲,像自己的奶奶一样……她以自己的嘉言懿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树立了一位校长的光辉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