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猞猁概况及分布变迁-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猞猁概况及分布变迁-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猞猁的躯体粗壮,四肢较长,前肢具5趾,后肢具4趾,爪呈白色;尾短粗,尾尖呈钝圆。猞猁雄性除发情期外,多离群独居,孤身活跃在野外环境中。人们偶尔在野外所见数只猞猁在一起,或是雌猞猁携带幼仔,或是交配期间的猞猁临时家庭。猞猁幼仔约在成兽下一交配期前离开母兽。野外猞猁的寿命12~15年,但在圈养状态下,猞猁寿命可以达到24年。猞猁晨昏活动频繁,活动范围视食物丰富程度而定。

猞猁概况及分布变迁-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猞猁(图15.1~图15.20)的外形似猫,体形略小于狮、虎、豹等大型猛兽,但比一般猫类大得多,属于中型猛兽。肩高70 cm左右,体长80~130 cm,体重18~32 kg,尾长11~23 cm;雌雄外形特征区别不大,仅在体形和体重上有差异,雄性比雌性身材略大一点,体重也略重1~2 kg。

图15.1 猞猁头部正面[1]

图15.2 猞猁伉俪[2]

图15.3 秀恩爱(一)[3]

图15.4 秀恩爱(二)[4]

图15.5 捕食野兔[5]

图15.6 捕食有蹄类[6]

图15.7 树上伸懒腰[7]

图15.8 侧卧于地面[8]

图15.9 在不同生境(一)[9]

图15.10 在不同生境(二)[10]

图15.11 在不同生境(三)[11]

图15.12 在不同生境(四)[12](www.daowen.com)

图15.13 在不同生境(五)[13]

图15.14 在不同生境(六)[14]

图15.15 在不同生境(七)[15]

图15.16 在不同生境(八)[16]

图15.17 哺育独仔[17]

图15.18 母兽与树洞中的幼兽[18]

图15.19 哺育双仔[19]

图15.20 哺育三仔[20]

猞猁头部近似圆形,吻、鼻部较短,颧宽较大。最显著特征是耳基宽,略呈钝角三角形,耳直立,耳尖具深色耸立簇毛,有的其中还夹杂着几根浅色毛,长4~5 cm;耳壳和笔毛能够随时迎向声源方向转动,有收集音波的作用。猞猁的躯体粗壮,四肢较长,前肢具5趾,后肢具4趾,爪呈白色;尾短粗,尾尖呈钝圆。全身被毛,两颊部长鬓毛左右垂伸,腹毛也很长(薛德焴,1954;寿振黄,1962)。

猞猁的被毛细软丰厚,色调柔和,十分珍贵,只是被毛色彩不同于一般猫科动物,多有变化,这主要与所处地域、季节相关:分布在北方的猞猁,毛色偏灰,斑点或条纹少;分布在南方的猞猁,毛色明快,斑点或条纹多。即使是同一只猞猁,毛色也会因为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夏季时节,被毛上的斑点清晰;到了冬天,被毛上的斑点也明显地暗淡了很多,这有助于猞猁更好地适应环境,因为草木枯萎时,浅灰色能使它们更加隐蔽。猞猁有些部位的被毛色调是比较恒定的:如上唇暗褐色或黑色,下唇污白色至暗褐色,颌两侧各有一块褐黑色斑;眼周毛色发白,两颊具有2~3列明显的棕黑色纵纹;四肢前面、外侧均具斑纹;胸、腹则为一致的污白色或乳白色、黄白色;尾端约1/3一般纯黑色或褐色。背部的毛最厚,毛色变异较大,有乳灰、棕褐、土黄褐、灰草黄褐及浅灰褐等多种色型。通常脊背的颜色较深,呈红棕色,中线部分毛色深。身上或深或浅点缀着深色斑点或者小条纹。

猞猁性成熟期不同,雌性较早,一般20~24个月;雄性略迟,需30~34个月。猞猁雄性除发情期外,多离群独居,孤身活跃在野外环境中。人们偶尔在野外所见数只猞猁在一起,或是雌猞猁携带幼仔,或是交配期间的猞猁临时家庭。它们的巢穴多筑在岩缝石洞或树洞内。

猞猁发情期在每年春季2~4月,孕期57~74天;每胎产仔2~3只,偶产4~5只。初生仔猞猁双目紧闭,体重250~300 g;12~17日龄时,仔猞猁才睁开眼,并能爬到窝外活动;14~17日龄,长出乳齿。猞猁幼仔约在成兽下一交配期前离开母兽。野外猞猁的寿命12~15年,但在圈养状态下,猞猁寿命可以达到24年。

猞猁的视觉与听觉发达,身体强壮而不失敏捷,性情狡猾而又谨慎,遇到危险时能迅速逃逸,或上树隐蔽,有时还会躺倒在地,假装死去,从而躲过敌人的攻击和伤害。它的奔跑能力极强,虽速度无法与猎豹比肩,但耐力却极佳,可以连续奔跑十几千米而不停歇。猞猁也善于游泳,但不轻易下水。它还是个出色的攀缘高手,能迅速上树,甚至可以从一棵树纵跳到另一棵树上,所以能捕食树上的鸟类。它们不畏严寒,冬季,大爪子上包被着长而密的茸毛,在厚厚的积雪移动自如。猞猁晨昏活动频繁,活动范围视食物丰富程度而定。它们在捕捉猎物时,常借助于草丛、灌丛、石头、大树等做掩体,埋伏在猎物经常路过的地方等候着,两眼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它的忍耐性极好,能在一个地方静静地卧上几个昼夜,待猎物走近时,才出其不意地冲出来,捕获猎物。如果一跃捕空,突击没有成功,使猎物溜走了,如果没有把握,也不会穷追猎物。有时它也悄悄地漫游,看到猎物正在专心致志地取食,便蹑手蹑脚地潜近,再潜近,冷不防地猛扑过去,使猎物莫名其妙地束手就擒。

猞猁的食谱非常广泛,主要以野兔、鼠兔、旱獭、野鼠、松鼠等小型兽类为食,也猎捕雷鸟、鹌鹑、野鸽和雉类等各种鸟类,还捕食麝、狍子、鹿类、岩羊等中型动物,甚至捕食獾、貂、野猫、狐狸等食肉动物。它们一般不会主动伤人,只有被逼急了的时候,才会进行反扑。

猞猁虽是栖息于纬度较高地区的猫科动物之一,但它们的生存适应能力较强,栖息生境极富多样性: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常见猞猁;即使是在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原及高寒荒漠与半荒漠等各种不同环境也均有它们足迹。它们的栖居高度可由海拔100 m 的平原到5 000 m左右的高原[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