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熊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除上海市未见到有关熊分布记录、山东省仅见熊遗存外,其余各省级政区皆有熊科(一般不区分具体物种)分布记录。
4.1 华北
华北各省级政区皆有熊科分布记录。
4.1.1 北京
北京市较具体的熊分布记录约起自15世纪末,物种以黑熊为主,也有棕熊。
《明史·五行志》:
弘治九年八月,有黑熊自都城莲池缘城上西直门,官军逐之下,不能获。啮死一人,伤一人。
又(明)何孟春《余冬序录》记载:
弘治戊午夏,京师西直门熊入,城守卫者不知觉[49]。
按:所谓弘治九年,即1496年;“弘治戊午”,即明弘治十一年(1498);“西直门”,在今西城区。北京自朱棣取得皇位后,在15世纪初(1403年)即改为明代都城,90年后还有熊屡次进入都城,可见城外即有熊类栖息。
熊:见房山、昌平……志。按:熊饥则自舐其掌,故掌独美。其胆入药。
罴:见《房山志》。
按:据此,表明当时今房山区与昌平区有黑熊分布,房山区同时还有棕熊栖息。
4.1.2 天津
天津市主要是蓟县有熊类分布,似主要是黑熊。
4.1.3 河北
河北省有较多熊分布记录,黑熊与棕熊皆有,后者似主要栖息于冀北一带。
(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河东道“蔚州(辖今涞源县、阳原县、蔚县等地)开元贡熊皮”,说明在这一带尤以出产熊皮著称。
《新唐书·地理志》既记载:河东道(辖境包括今蔚县、阳原县、涞源县等地)“厥贡:熊”,又记载:河北道平州北平郡(今卢龙县)“土贡:熊”,反映这些地方有较多熊分布。
《本草纲目·兽部》“熊”中引“颂曰:今雍、洛、河东及怀庆卫山中皆有之”。“颂”,即(宋)苏颂(1020—1101)撰《图经本草》;“河东”,即前所称“河东道”,说明当地以产熊著称。
熊:(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曰:猪熊,其形似猪。马熊,似马。今塞山多有之。小者为狗熊,一种大者为人熊。《本草》谓:即罴,绝有力而不常见。
按:所谓“塞山”,是指燕山山脉沿长城内外分布部分;据此反映分布的是黑熊与棕熊,当时数量较多。
清光绪十年《畿辅通志》记述:
熊:平州土产熊靴《唐书·地理志》。蔚、广多出熊胆《明一统志》。猪熊其形似猪,马熊其形似马《酉阳杂俎》。今塞山多有之。小者为狗熊,大者为人熊《热河志》。熊山旧常产熊《抚宁县志》。
按:所谓“平州”,辖今抚宁县、昌黎县、卢龙县、唐山市等地;“蔚、广”,即蔚州(今蔚县)、广昌(今涞源县)。再次证实多黑熊与棕熊。
清光绪十三年《承德府志》记述:
熊:平州土贡熊鞹《唐书·地理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曰:猪熊,其形似猪。马熊,其形似马。今塞山多有之。小者为狗熊,其一种大者为人熊,《本草》谓之罴,而不常见。
《钦定热河志》,国朝查慎行《上亲射石熊恭纪诗》:千峰万壑争落木,秋声萧萧气萧萧。连朝纘武大掩群,殪尽山中雪斑鹿。西风卷地余怒号,虎豹股栗豺狼逃。老熊何物敢自匿,出林独叫来其曹。天威赫业扬云罕,捣穴直穷熊所馆。公然人立向人啼,正直琱弓彀初满。皮毛与石孰比坚,不闻射石石亦穿。须臾三发三命中,摇尾大似求哀怜。忽看矫捷如猿鸟,腾上千年松树杪。神机别以火器攻,霹雳斜飞贯胣脑。半空抅折青珊瑚,松耶熊耶坠地俱。皇心因材有生杀,倔强难得逃天诛。雉飞兔走青林莽,重马驮来遍行赏。鷔性宁非恃爪牙,焚身竟致因蹯掌。駞蹄鹿尾(腥腥)[猩猩]唇,旧传此味配八珍。大庖祗合供御馔,荣施何幸加词臣。臣闻南山之下渭水滨,从禽搏兽空铺陈。赋家漫誇三十六,终日射侯原非真。岂如吾皇勇且仁,除凶服猛胥躬亲。已靖六合无纤尘。山林兼使异兽驯。他年珥管纪上瑞,郊薮行见游麒麟。
按:进一步指出多黑熊与棕熊分布于承德府一带。
4.1.4 山西
山西省曾经熊普遍分布,各地皆有。以黑熊为主,在1 000多年前的唐代就闻名遐迩。
(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河东道“岚州(辖今静乐县、保德县、苛岚县、兴县、岚县)开元贡熊皮”,“蔚州(辖今天镇县、灵丘县、广灵县等地)开元贡熊皮”,也说明在这一带尤以出产熊皮著称。
《新唐书·地理志》既记载:河东道(除平陆县外,基本包括今山西省及河北省与河南省部分地方)“厥贡:熊”,又记载:岚州(辖今静乐县、岚县、岢岚县、兴县、保德县)楼烦郡“土贡:熊革”,
河东道蔚州兴唐郡(今灵丘县)“土贡:熊革”,反映山西省等地多熊。
《本草纲目·兽部》“熊”中引“颂曰:今雍、洛、河东及怀庆卫山中皆有之”。“颂”,即(宋)苏颂(1020—1101)撰《图经本草》;“河东”,即前所称“河东道”(基本辖今山西省与河北省、河南省部分地方),说明当地以产熊蜚声于世。
清雍正十二年《山西通志·物产·隰州》记述:
熊:穴处山谷。时为民害,入山者必合群执炬惊之。夜,甚有逾墙垣伤人者。
按:熊为野生动物,“穴处山谷”本不足为奇,但却“时为民害”,“夜,甚有逾墙垣伤人者”,则反映其时生态环境已然恶化,熊不得已攻击人类。据此行为,也说明似为棕熊。
4.1.5 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有熊分布,主要在东北部,既有黑熊,也有棕熊。
清乾隆元年《盛京通志》记述:
熊罴:小者曰熊,大者曰罴。一云:罴似熊,黄白色。今山中熊类不一,有:人熊,猪熊,猴熊,狗熊诸名。猎得者入贡。
按:据此,说明确有两种“熊”。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蒙古志》记载有熊与虎、豹、鹿、狐狸、獾、兔、羚羊、山羊、野驴、野马、獭鼠、栗鼠、鼲鼠等。反映今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地方有熊类分布。
喀喇沁旗称,历史曾有过虎、豹、熊、狼等猛兽[50]。
4.1.6 方志记载
尽管方志记载较简略,但可以反映不同时期华北的多地熊分布情况(表13.2)。
表13.2 方志记载20世纪前华北的熊分布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表示本省级政区已有类似记录。[51]其一似指大同府。②据《跋》称:“涿鹿县明末曾修过县志,但未见其稿。清康熙十年、五十年和道光年间重修,均为《保安州志》。”③似指大同府、太原府、平阳府,汾州、辽州、沁州、潞州(潞安府)、泽州;亦即略大于今山西省。
4.2 东北
东北3个省级政区皆有熊分布记录,棕熊与黑熊皆有。
4.2.1 辽宁
辽宁省的熊分布记录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
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按:所谓“北齐之国”,似指今辽东半岛一带。反映曾有“熊、罴”,亦即黑熊与棕熊等野生动物生息、繁衍。
清光绪十七年《吉林通志》集注:
熊:小者为熊,大者为熊①,紫黑色。今山中熊类不一,有猪熊、狗熊、猴熊诸名《盛京通志》。熊极猛力,能拔树掷人《宁古塔纪略》。熊矫捷而罴憨猛,皆兽之绝有力者。罴重千余斤,熊亦及半。冬令,皆入蜇,不食。熊小,或居木孔。罴大,则居穴也《高宗御制盛京土风诗注》。石熊全身乌黑,狰狞可畏,长喙锯牙,前掌如人手,后掌如人足,重七八百斤《随銮纪恩》。松花江两岸,旧为费雅塔喀部所居,喜弄熊,呼曰马发多,以重价购养,使邻里亲朋射杀为欢。有马熊、狗熊二种,射毙而后,聚食之。先食熊头于野,谓敬长老也。余则聚食于家。妇女唯食熊髀,身不净者违之《曹廷杰日记》。熊蹯,东方佳品,官厨以为贵《扈从日录》。
罴(靺鞨太山有熊罴《隋书》八十一。女直产罴皮《明一统志》八十九。熊,各处皆有。罴,唯吉林、盛京始有,他处无《御制盛京土产诗注》。
按:据此,有黑熊与棕熊生息繁衍,且分布较广,黑熊更多。
清光绪二十一年《吉林外记》:
熊胆:《本草》称为上品。本不易得。吉省深山密林中,樵采者时常遇之。猎户捕之,易得也。
熊:名黑瞎子。此村民语也。熊、虎,吉林诸山中皆有之。
按:反映在当时吉林一带,黑熊较多。
4.2.2 吉林
吉林省历史上,熊分布较多。
清光绪二十一年《吉林外记》记述:
围兽:打牲猎户,称为炮手……熊,名黑瞎子。此村民语也。熊、虎,吉林诸山中皆有之。虎啸风从,熊出争斗,山鸣谷应,凶不可当。炮手潜放冷箭攫取,先毙其虎,熊不知遁。盖虎灵而熊傻也。熊亦入蜇,或钻土穴,或藏空树,称为坐硐。气炎熏蒸霜,雪中一望而知。炮手知其在硐,掷柴块于硐口,熊掌接入填塞硐门。[炮手]旁钻小孔刺毙之,颇不费力。
按:据此较详尽描述,主要是黑熊;同时表明当时分布广、数量多。
4.2.3 黑龙江
黑龙江省也有较多熊分布。
清康熙七年《宁古塔山水记》记述:
熊:有二种。一缘木,一山栖。缘木者,冬蛰枯木中。山栖者,入石穴。其雄有力者,敢与虎斗。其威在■中,熊心下有白如镜面。捕之者枪箭必中其白乃毙其。伤人■■人为所围,则以舌舐之,骨肉俱烂。
按:此处所称“缘木者”,主要指今称黑熊;“山栖者”,主要指今称棕熊。证实有两种熊分布。
4.2.4 方志记载
尽管方志记载较简略,但可以反映不同时期东北的多地熊分布情况(表13.3)。
表13.3 方志记载20世纪前东北的熊分布情况
(续表)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表示同前文。***表示本省级政区已有类似记录。
4.3 华东
华东尚未见到上海市与山东省有熊分布的文献记录。
4.3.1 江苏
江苏省虽有熊记录,却仅《新唐书·五行志》记载:
开元三年,有熊昼入扬州城。按:所谓“开元三年”,即公元715年。扬州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春秋时称“邗”(周代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建吴都;秦、汉以后,历称“广陵”“江都”“南兖州”“吴州”等;隋开皇九年虽改吴州为扬州,但直到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才将扬州治所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应当说其时扬州城已处繁华之地,却仍有熊白昼入城,反映今扬州市一带曾有较多熊分布。
民国《阜宁县新志》追记:
苇营李某,以拳勇自负,尝乘月夜持栗杖往寻宿兽,二犬从之。至柴垛间,闻有齁声甚厉,投以土块。蓦见巨物人立,心骇甚。适其侧有溪,急超而过,足甫定物亦随至。李沿溪跳踉,作之字形。物相迫不舍。迤逦里许,李汗浹背,物步亦稍缓。李突出其后,以杖击其首者三。物若不觉,而杖有裂声。杖端嵌铁钉甚锐,李因猛捣之,创其胸。物夺杖而踣于溪。两犬突出,齿其睾丸。物掴以掌,犬立毙。李得脱归。翌晨,约众往视,死熊在焉。犬首已碎,杖亦作数折。
按:经查考,所记载的此事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之后,光绪元年(1875)之前;击毙之“熊”似为棕熊。
4.3.2 浙江
浙江省历史上有较多熊分布,自唐代以来就有记载,而且现今还有残留。
宋嘉定八年《剡录》:
熊:李白诗: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又云:熊咆龙吟,似豕冬蛰。《说文》曰:心有脂,曰熊白,味美好。举木引气。《庄子》所谓熊经鸟伸。冬蛰不食,饥则其掌,其美在掌。卢象诗:明月闻山鸟,寒崕见蛰熊。李端诗:熊寒方入树,鱼乐稍窥泉。陈陶诗:鹤鸣髙崖裂,熊斗老树倒。梅圣俞诗:霜落熊升木,林空鹿饮溪。
罴:出《山居赋》。《诗》传曰:黄罴赤罴,大如熊,脂白而麄。柳宗元《罴说》曰:罴之状被髪人立,绝有力。
按:据此,表明当时有黑熊与棕熊生息、繁衍。
《明史·五行志》转引,“明弘治十一年六月,有熊自西直门入城”后,又称:
郎中何孟春曰:“当备盗,亦宜慎火。宋绍兴间熊抵永嘉城。州守高世则以熊字能火,戒郡中慎火,果延烧庐舍,此其兆也。”
按:据此,证明在宋绍兴(1131~1162)间,有熊到今永嘉县城。
民国八年《余杭县志》追记:
国朝顺治十年四月,诸乡有虎警。邑之太璞山前后,忽见一巨兽。马形,高可八尺,长丈余,紫鬣如髪,白身,黑尾。人不敢近,仅遥瞩焉。每逐虎至水涯而食之。食间,则饮水润吻。嗣是,虎患顿息。历四月。五月,不知其所之踪迹。向所食虎处,唯见虎头三四具及残骨狼藉而已[52]。
按:此记载清顺治十年(1653)在余杭县(今属杭州市)“巨兽”食虎之事。至于“巨兽”是何物?有按《尔雅》:“駮如马,倨牙,食虎豹”解之;然“駮”究竟现实中何动物,有无合理解释。若依(唐)柳宗元《罴说》[53]道:“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将其作棕熊解,则有更多相似处(江西省等也曾有虽不称而疑似棕熊者,详下文);况有不少证据表明棕熊曾分布到江南,又是食肉猛兽。
明万历七年《黄岩县志》记述:
熊:类犬、豕而轻捷,好缘树。其背有脂,曰熊白。其掌珎美,入盐食杀人。其胆入药。
按:所称“类犬、豕而轻捷,好缘树”,反映善缘木的黑熊与马来熊皆有。
清康熙二十三年《建德县志》记述:
国朝……康熙十三年甲寅冬十一月,黑熊从府学栢木杪跃入邻家,碎一妇人首,毙之。复冲入人群,奔府治西入玄坛庙,后越城而下,不知其所踪。
按:此处虽称“黑熊”,但从行为看,却似棕熊,况且最后“不知其所踪”。
清乾隆十五年《安吉州志》记述:
熊:《伍志》:似豕,竖中。山居,冬蛰,饿则自舐其掌,故掌独美。去岁,有获之者。按:据此,此“熊”当是黑熊。
清嘉庆十六年《西安县志》记述:
熊:《说文》:熊兽似豕,山居。春出,冬蛰。郑光璐诗:齐跖未足羡,晋蹯信可啖。女子梦难得,老夫见亦罕。
按:据此,反映栖息的是黑熊。
清光绪四年《宣平县志》记述:
熊:形如大豕而竖目,人足,黑色。春夏臕肥时,皮厚,筋弩,每升木引气,或坠地自怏,俗呼跌臕。冬月蛰时,不食,饥则舐其掌。故其美在掌,谓之熊蹯。其胆,春近首,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近时,罕有能获之者。
按:此处,虽存谬说,然仍可看出是指黑熊,且其时已数量稀少。
清光绪十八年《宁海县志》记述:
熊:身大倍狗。俗以其首似狗,呼为狗头熊。尝啮猪、羊。人逐之,不甚骇走。按:反映有黑熊分布。
清光绪二十二年《遂昌县志》记述:
熊:《说文》:熊兽似豕,山居。春出冬蛰,而性轻捷。遇人则立而攫之,故俗呼人熊。按:所述,既有黑熊,又有棕熊。
民国二十年《汤溪县志》追记:
国朝……光绪……二十三年,有犼患有兽似犬,三五成群出西北乡,逢人即噬。俗呼马熊,或曰犼也。人有戒心,行必携械,结伴。越数月,其患始已。
按:据此,说明有棕熊栖息。
4.3.3 安徽
安徽省也有一些熊分布记录。
明弘治十五年《徽州府志》记述:
熊:有黄熊、黑熊。土人以熊之高大似马者为马熊,卑小似猪者为猪熊。宋元嘉中,太守到元度,得一白熊以献,事见于史。
按:此说反映当地同时有棕熊与黑熊生息、繁衍。
熊:宁国南界产黑熊,即猪熊。其掌味佳,试凡汤能顷刻清之。野人得之,必以献。然比人熊味差下。
按:据此,说明栖息的是黑熊;同时指出其“熊掌”比之棕熊略逊。
《郎溪县志》追记(郎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
据旧志记载,郎溪过去植被繁茂,林木葱茏,古木参天,各种动物栖息繁衍,甚至还生长着虎、豹、熊等猛兽。
按:反映当地历史上生态环境良好,自然就有熊等猛兽分布。
4.3.4 福建
福建省历史上不仅熊的数量多、分布广,而且3种熊皆有。
(明)谢肇淛《五杂俎》记述:
万历壬子十月,有熊见于福州之平山。樵子遇之,不识,以为是猪也。
按:“万历壬子”,即明万历四十年(1612)。将“熊”误认作“猪”,既当是黑熊,又说明比较少见,而产生误认。
清光绪十六年《闽产录异》记述:
人熊:产汀属及延属之将乐、顺昌、泰宁深山中,连江五峰山、宁德支提寺林中,亦间有之。凡樵采不到之处,行数十里,即有跧伏之所,在山岩枯木中,谓之“熊馆”。然人即以“熊馆”迹之。福州诸山,向无人熊。万历四十年,有熊见于福州北院之屏山,樵人以为猪,逐之可知屏山万历时尚可樵采,今没入人居矣,跃出城外大树上;后裨将射杀之。
又,猪母熊:即猪熊。猎者以无用,不取。
狗熊:西北为多;闽中从无见者。
按:据此,说明福建省有棕熊、黑熊与马来熊分布。
明正德十五年《顺昌邑志》记述:
熊:类犬豕而性轻捷,好攀缘而上高木。见人,则颠倒自投而下。掌心有白脂如玉,味甚美,俗呼熊白。冬蛰不食,饥则自舐其掌,故其美在掌。胆,春在首,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入药。
按:此虽存谬说,但描述的是黑熊。
明嘉靖九年《惠安县志》记述:
熊:大帽深山有之。冬蛰,饥则自舐其掌,故掌美。又当心有白指如玉,味亦甚美,俗呼熊白。好举木引气,谓之熊经,导引者法之。按:据此,证实当地确有熊生息、繁衍。
明嘉靖三十一年《安溪县志》记述:
熊:有人熊,四掌绝似人手足。有猪熊,似猪,其毛黑。《本草图经》:性轻健,好攀缘树木。见人,则自投而下。胆可入药。掌味为珎。背上有脂,曰熊白,寒月有,夏无。
按:反映当地有黑熊与棕熊重叠分布。
清乾隆二十二年《永春州志》记述:
熊:有人熊,四掌绝似人手足;有猪熊,似猪,其毛黑而画。《尔雅》:豺狗足。《说文》:狼属,狗声。
按:说明同时有棕熊与黑熊分布。
清乾隆三十年《延平府志》记述:
熊:性轻捷而力大,好攀缘上高木,见人则颠倒,自投地而下。当心有白脂如玉,味甚美,俗呼熊白。冬蛰不食,饥则自舐其掌。有人熊、马熊、狗熊、猪熊各种。
按:据此,反映当地有棕熊、马来熊与黑熊重叠分布。
清嘉庆三年《同安县志》记述:
熊:冬蛰,饥则自舐其掌,故掌美。似人者,曰人熊。又有……豕熊、马熊……豕熊力大,能拔木。深山中有之。
按:据此,说明当地有棕熊与黑熊重叠分布。
清光绪二十年《闽县乡土志》追记:
熊:福州诸山向无人熊。万历间,见于屏山,人误为猪,逐之,跃城外大树上,裨将射杀之。按:证实当地确有熊栖息。
4.3.5 江西
江西省也有熊分布,现今仍有残存。
明正德十一年《新城县志》记述:
熊:形似犬豕而性轻健,好攀缘上树,见人则自投而下,背上有脂曰熊白,寒月有,夏则无之。其掌为珎味,其胆可入药。
按:据此所说,主要反映是黑熊。
清同治十三年《九江府志》追记: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春,山南北虎多群行。又有兽似虎而大毛披拂被体如马鬣,喙尖削与虎异,盖彪也。二日而杀十七人。
按:此记载明嘉靖三十年(1551),庐山一带有猛兽在2日内伤害27人。此所谓“彪”,疑似体大凶猛的棕熊(喙尖削与虎异)。进而反映棕熊在今九江市一带有分布。
明万历十六年《南昌府志》记述:
熊:豕类。多力。有人熊、马熊二种。宁州出。山谷诗云:饭香猎户分熊白。有痢疾者不宜食。
按:此处主要说明有棕熊分布。
清同治十二年《广信府志》记述:
人熊、野猪惟封禁山有之,不逢不若久矣。
又,国朝顺治……十五年戊戌四月,弋阳有黑熊攀树。长丈余,额中白毛一线,前足类虎爪,后足如人脚(《连志》)。
按:反映曾有棕熊与黑熊。
清同治十二年《玉山县志》记述:
老农常述:乾隆初,怀玉开山,树木丛杂竹菁蒙密,……田猪、猪熊、狗熊及不认识之野物往往为害。
按:说明在清初,熊等野兽尚多。
4.3.6 台湾
台湾现仍有少量黑熊,历史上则全岛皆有,其中还有棕熊与马来熊。
清康熙五十六年《诸罗县志》记述:
熊:《埤雅》:熊,似豕,当心有白脂如玉,味甚美,俗呼熊白。好举而引气。冬蛰不食,饥则自舐其掌,故美在掌。按:说明是黑熊。
清乾隆十二年《台湾府志》记述:
熊之类不一,有猪熊、狗熊、马熊、人熊之异,各肖其形。诸熊毛劲如鬣,又厚密,矢鏃不能入。蹄有利爪,能缘木升高,蹲于树巅,或穴地而处。人以计取之,无生致者。腹中多脂可啖,掌为八珍之一,脍炙人口,然不易熟,庖人取其汁烹他物为羹,助其鲜美,一掌可供数十烹。若为屠门之嚼,贻笑知味矣。
按:据此,则黑熊、马来熊、棕熊皆有矣。
清咸丰二年《噶玛兰厅志》记述:
熊:有人、马、猪、狗诸种,各肖其形。出于深山。性好举木而引气。冬蛰不食,饥则舐其掌,故美在掌。其当心有脂玉,味尤美,曰熊白。
按:反映棕熊、黑熊、马来熊重叠分布。
清同治十年《淡水厅志》记述:
熊:有人熊,马熊,猪熊,狗熊。毛劲,鬣厚而密,矢镞不能入。蹄有利爪。缘木能升高,或穴地而处。
按:虽描述相似,但不同一地,说明也存在棕熊、黑熊、马来熊重叠分布。
清光绪二十一年《台湾通志》集注:
熊:……故美在掌《诸罗县志》。种类不一《凤山县志》。有人、马、猪、狗诸种,各肖其形,出于深山《噶玛兰厅志》。毛劲厚而密,矢镞不能入;蹄有利爪,缘木能升高,或穴地而处《淡水厅志》。按:反映棕熊、黑熊、马来熊重叠分布并非特殊。
清光绪二十一年《恒春县志》记述:
熊:《说文》:熊似豕,山居,春出,冬蛰。《抱朴子》:熊寿五百岁,能化。今番山有之。番人捕以充食。其熊皮,熊胆,熊掌,则皆特售焉。据采访:熊,鹿二兽,多出番社。今番人所沽熊胆,鹿鞭等,为者甚多。按:说明直到清末,当地尚多熊。
《高雄县志稿·沿革志·台湾开辟纪要·传疑时代》追记(谢问岑,1968):
《隋书·东夷列传》中琉球国载:[当地人]“编苎为甲,或用熊豹皮。王乘木兽,令左右舆之而行,导从不过数十人……有熊罴豺狼,尤多猪鸡,无牛羊驴马。厥田良沃。先以火烧,而引水灌……”。其中对番族人物,姓氏,政教,风俗习惯,文化礼仪,赋税刑罚,起居饮食等叙述较详,与台湾实际情况,亦颇符合,近代学者谓台湾发现始于隋代者,非无故也。
按:可见当地早有黑熊与棕熊等野生动物生息、繁衍。
4.3.7 方志记载
尽管方志记载较简略,但可以反映不同时期华东的多地熊分布情况(表13.4)。
表13.4 方志记载20世纪前华东的熊分布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表示同前文。***表示本省级政区已有类似记录。①郎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②谢问岑,1968。
4.4 中南
中南各省级政区皆有熊分布记录。
4.4.1 河南
河南省不仅在上古多处有熊分布记录,而且棕熊、黑熊、马来熊皆有。
《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述:
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久、视肉、宓交。
按:此“狄山”,在范县东南[54];有“熊、罴”,说明当时有黑熊与棕熊分布。
《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述:
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一曰爰有熊、罴、文虎、离朱、久、视肉。
又《大荒北经》记述: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久、文贝、离俞、鸾鸟、凰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璇、瑰、瑶、碧,皆出卫于山。
按:此2条颛顼葬处虽文字有异,却实为一地,皆为今濮阳县[55]。有“熊、罴”,反映在这一带曾有黑熊与棕熊等野生动物分布。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河东道(包括今灵宝市、卢氏县、栾川县等地)“厥贡:熊”,说明这一带有较多熊分布。
《本草纲目·兽部》“熊”中引“颂曰:今雍、洛、河东及怀庆卫山中皆有之”。“颂”,即(宋)苏颂(1020—1101)撰《图经本草》;“洛”,即“洛州”(辖今登封市、新密市、巩义市、渑池县、洛阳市、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嵩县、宜阳县、洛宁县、伊川县、禹州市、济源市一带);“怀庆卫”,或称“怀州”(辖今焦作市、沁阳市、修武县、博爱县、武陟县、获嘉县一带);“河东”,即前所称“河东道”,说明当地以产熊著称。
(金)《续夷坚志·群熊》记述:
南宋癸卯初,有熊数十万从内乡硖石入西南山。
按:“南宋癸卯”,即南宋淳祐三年(1243);“内乡”,乃今内乡县。该县位于南阳盆地西缘,境内山势雄伟,横亘连绵,山地占全县土地面积72.2%;南部、西部和中部为丘陵区,丘陵区内有低山分布,占21.3%。所称“有熊数十万”,虽未免夸大,却反映当时有不少野生黑熊分布。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县志》记述:
熊:《说文》:熊似豕,山居,冬蛰,春出。熊,魋也。味甘,微寒,无毒,君药也。按:据此,说明当地有熊分布。
4.4.2 湖北
湖北省历史上3种熊皆有,主要分布在鄂西一带。
(晋)郭璞(276—324)注《尔雅》“魋”道:(www.daowen.com)
今建平山中有此兽,状如熊而小。毛粗浅赤黄色,俗呼为赤熊,即魋也。
按:《中国虎与中国熊的历史变迁》是最早详尽记述我国3种熊分布变迁的专著,其中认为“建平山中”疑似“建宁山中”之误(何业恒,1996),进而指出,“在郭璞看来,在云南东北部和四川南部在当时是产马来熊的”。这固然可与一些旧方志相呼应,但窃以为颇牵强。
诚然,南北朝以前,所称“建平”者多地,有:①“建平县”就有今河南省夏邑县、永城县,福建省建阳市;②“建平郡”有在今兴山县、秭归县与毗邻的重庆市一些地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建平太守郭瑗[56]之子。建平郡恰是晋咸宁元年(275)所改,郭父“建平太守”之职表明是“郡守”,故郭璞记载“魋”,当是据实地情况。此外,尽管此“建平郡”纬度高于“建宁郡”,在1 700年前有马来熊分布,并非不可能。
清同治五年《建始县志》记述:
按《旧志》所载,林密山深,虎、熊、獐、鹿出没其中,盖指明季言之也。
按:说明在明代还有熊等野兽出没,到清末则迥异也。
清光绪十年《兴山县志》记述:
熊:俗呼熊为猪熊、狗熊,罴为人熊,马熊以形似名。邑产猪熊、狗熊也。
按:反映当地有黑熊与马来熊生息繁衍。
4.4.3 湖南
湖南省的3种熊则分布较广。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述:
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贝、离俞、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
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57]。爰有文贝,离俞、久、鹰、贾、延维、视肉、熊、罴、虎、豹。
按:此两条虽稍有差异,但主要说明在今宁远县与道县曾有黑熊(熊)与棕熊(罴)等野生动物分布。
明嘉靖十七年《常德府志》记述:
间有熊:形类犬、豕而性轻健,好攀缘上树。见人则自投而下。背上有脂,曰熊白。夏月,则无。其胆入药,明目。
按:反映当地的熊是善于缘木的黑熊与马来熊。
民国二十八年《澧县县志》追记:
清朝……康熙……十八年己未九月,大兵驻澧牧马湖滨,偶猎芦苇间,获一兽如熊,马面,人形,甚猛悍,刀箭不能入。群击以铳乃毙。
按:康熙十八年,乃1679年;尽管只称“兽如熊,马面,人形”,但其“甚猛悍”,似为棕熊。反映在澧县一带曾生息、繁衍。另,耒阳县、资兴市等地也有如马,食人之“兽”,亦似为棕熊。
清同治七年《石门县志》记述:
熊:犬身,人足,黑色,竖目,春出,冬蛰。能上高树,见人则倒投而下。穴中见秽及伤残物,则合穴自死。蛰时,饥则自舐其掌,故熊蹯为八珍之一。胆善辟塵,春在首,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有猪熊、狗熊、马熊。狒狒为人熊。
罴:大于熊,长颈,高脚。猛悍多力,能拔树。关西呼为貑罴,能缘能立。遇人,则攫而舐其面。其脂如熊白而粗,秋冬则有,春夏则无。
按:据此,反映当地3种熊皆有。
清同治八年《澧州志》
熊:犬身,人足,黑色,竖目。能上高树,见人倒投而下。冬蛰入穴,春乃出蛰。不食,饥则自舐其掌。穴中不得见秽及伤残物,见则合穴自死。当心有白脂如玉,为八珍之一。其胆,春在首,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有数种:猪熊似猪,马熊似马。
罴:形似熊,黄白色,长颈高脚,猛悍多力。能拔树,能缘能立。遇人,则玃而舐其面,其脂在心之下,盲之上,如熊白而粗。秋冬则有,春夏则亡。
按:说明当地有黑熊与棕熊分布。
清同治九年《龙山县志》记述:
熊:山粮成熟,出而窃食,践踏狼藉,可获者无几。性畏枪炮,居民巡逻,持以驱之,其害小閷,然已昼夜频劳矣。
按:此乃黑熊行为。
清光绪元年《兴宁县志》记述:
同治……(丙寅)五年五月初,虎灾形类不一。内有一种类马,俗名马熊,见人不甚畏。近城十余里,伤人甚多。乡村出入,必相与结伴,各执军器乃行。
按:所称“马熊”,乃棕熊。
清光绪十五年《湘潭县志》记述:
顺治五年,昌山猎家获熊。王岱《说五行志》云:青眚也。故占不一,妖祥各在人也。熊,野兽。古称熊馆,皆石磊枯木,非黔蜀僻陬不有。今见于湖南,是亦异也。按:证实当地有熊栖息。
4.4.4 广东
广东省历史上虽3种熊皆有,但主要还是黑熊。
明嘉靖三十六年《广东通志》记述:
熊:形似大豕而性轻捷,好扳缘上高木,见人则软倒自拔而下。其脂,胆,皆可入药。按:据此,主要是黑熊。
清光绪五年《香山县志》追记:
明……万历……四十七年春,熊罴雄一、雌一至泮桥上。学役获之,畜于黌宫。后逸去。按:此处将“罴”作为雌黑熊[58]。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兽语·熊》记述:
岭之南,熊有三种,曰人熊,曰猪熊,曰狗熊……璞又言:《律》曰:捕虎一,购钱三千,其狗半之。今岭南捕得虎与狗熊皆受上赏,以其食人之兽,而狗熊尤嗜小儿也……又云:熊名子路。僮人于熊馆呼之:“子路可出”,熊即出;“子路可斗”,熊即斗……其牝曰罴,披发人立,力能拔树,指爪利如锋攒,遇虎豹樵牧,皆抗其喉捏鲜血饮之。其脂亦曰罴白,味过于前掌后蹯也。
按:据此看,尽管其中既有匡正(如对郭璞谓熊之子名狗,详下文),又有混淆(将狒狒、腾豺等认为“人熊”,称“狗熊尤嗜小儿”等),但是指出有3种“熊”(对“猪熊”基本没有进一步描述),尤其是颇多似棕熊特征。
清雍正九年《广东通志》记述:
熊好攀缘木而引气,故谓之熊经。其胆,春在首,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当心有白脂如玉,味甚美,俗呼熊白。冬蛰不食,饥则自其掌,故其美在掌《异苑》。《广州志》[59]云:熊之所蛰,獞人谓之熊馆。《罗浮山志》:有人熊,猪熊,狗熊,马熊。其体同,首异。
按:据此看,当时有棕熊、黑熊与马来熊;明清时,“广东”辖境较今广东省大[60],只是此处较具体的省内地方约有今广州市、增城市、从化市、清城区、连州市、佛冈县、阳山县、清新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博罗县、龙门县、东莞市、深圳市、珠海市、中山市、江门市、台山市、鹤山市、佛山市等。
(清)范端昂《粤中见闻》[61]记载从化县(今从化市)一带有“熊、罴”,反映当地曾有所分布。
清康熙二十六年《阳春县志》记述:
熊:生深山,穴居大木中。憨猛多力,遇人则立而攫之。有人熊,首类人。有猪熊,首类猪,其胆最贵,不特以掌取重也。
罴:似熊而大,头形如马。尤憨猛。胆亦可取。
按:据此,说明有黑熊与棕熊重叠分布。
清康熙五十六年《罗浮山志会编》记述:
熊:猛力,巢居。有人熊、猪熊、狗熊、羊熊,其体同,首异,各以类名之。见人,索与戏謔。人拒之,则怒,以爪伤人,饮其血也。
按:表明棕熊、黑熊与马来熊重叠分布。
民国十四年《四会县志》追述:
国朝……宣宗道光二年壬午冬,邓村有人熊,声如牛鸣。樵、牧多遇之。月余,不见。按:表明栖息的是棕熊。
4.4.5 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上棕熊、黑熊与马来熊皆有,以黑熊为主。
民国二十六年《崇善县志》追记:
[明]嘉靖……四十二年,有熊入城内,居民杀之而食。其熊复夜至数次。按:据此行为,当是棕熊。
明嘉靖四十三年《南宁府志》记述:
熊:豕类。多力,性轻捷,能攀缘登高。见人则颠倒投地。有人熊、马熊二种。
按:所称“人熊、马熊”,今皆棕熊;描述的则是黑熊。
清嘉庆六年《广西通志》记述:
南宁府:熊(广西有兽名有熊,乃一长大人也。被发裸体,手爪长锐。常以爪划橄榄木,取其脂液涂身,厚数寸,用以御寒暑,敌搏噬。是兽也,力能搏虎。每踸踔而行道,道遇一木根,必拔去而后行。登木而行,橡栗必折尽而后已。在山中遇人,则执人手,以舌掩面而笑。少焉,以爪抉人目精而去《岭外代答》。熊多力,性轻健,能攀缘。状不一,有人熊,马熊,猪熊,狗熊数种《府志》)
按:据此,表明有棕熊、黑熊、马来熊分布。
清光绪四年《新宁州志》记述:
熊:多力,性轻捷,能攀缘。其状不一,有人熊,马熊,猪熊,狗熊数种。州属少人熊,所有者马熊、猪熊、狗熊三种耳。按:明确当地3种熊重叠分布。
清光绪二十五年《归顺直隶州志》
熊:其一种人熊,乃长大人也……又有马熊、猪熊、狗熊数种,不一其状。
按:此也说明有3种熊重叠分布,但比新宁州丰富。
4.4.6 海南
海南省曾有3种熊分布。
清乾隆三十九年《琼州府志》记述:
熊:好攀缘木而引气,故谓之熊经。其胆春在头,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当心有白脂如玉,味甚美,俗呼熊白。冬蛰不食,饥则自舐其牚,故其好在掌。按:琼郡猪熊,狗熊,马熊,人熊,其体同首异。马熊特大,人熊不多见。昔人云:熊多力,尤嗜小儿。黎人搏而获之,一峒毕贺。以熊多,则其地不祥也。刘跂《暇日记》云:钱乙言:熊胆奇药。佳者色通明,如米粒。用草莛点入水,转如飞,性急者佳,能消诸毒。按:据此,反映黑熊、马来熊与棕熊皆有。
清乾隆五十七年《陵水县志》记述:
熊:好攀缘木以引气,故曰之熊经。其胆春在头,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当心有白脂如玉,曰熊白。冬蛰不食,饥则自舐其掌,故其美在掌。按:陵邑有猪熊、狗熊、马熊、人熊,同首异面。马熊特大,人熊不多见。
按:此确认当地3种熊皆有,但具体情况略异。
清道光二十一年《琼州府志》记述:
熊:好攀缘木而引气,故谓之熊经。其胆,春在头,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当心有白脂如玉,味甚美,俗呼熊白。冬蛰不食,饥则自舐其掌,故其好在掌《异苑》。按:琼郡猪熊、狗熊、马熊、人熊,其体同,首异。而马熊特大,人熊不多见。昔人云:熊多力,尤嗜小儿。黎人搏而获之,一峒毕贺,以熊多则其地不祥也。
【纪异】[明]庄烈帝崇祯……(丁丑)十年,乐会山中熊出无算,奔突各乡。捕获者百余。
国朝(丁亥)顺治四年……夏五月,万州有熊入城《万州志》。
乾隆……(壬戌)七年春正月,万州熊入城《州志》。
按:据此,看来今海南省曾多熊,尤其是在明末清初,琼东的今琼海市(原“乐会”)、万宁市(原“万州”)一带曾一次捕获百余只;其中不仅有棕熊(马熊、人熊)、黑熊(猪熊),还有马来熊(狗熊),当是我国此熊种的最南分布地。
清咸丰七年《琼山县志》记述:
熊:好攀缘木而引气,故谓之熊经。其胆春在头,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当心有白脂如玉,味甚美,俗呼熊白。冬蛰不食,饥则自舐其牚,故其好在掌。按:琼郡猪熊,狗熊,马熊,人熊,其体同首异。马熊特大,人熊不多见。昔人云:熊多力,尤嗜小儿。黎人搏而获之,一峒毕贺。以熊多,则其地不祥也。刘跂《暇日记》云:钱乙言:熊胆奇药。佳者色通明,如米粒。用草莛点入水,转如飞,性急者佳,能消诸毒。
按:其中虽有谬说,但确证当地3种熊重叠分布。
4.4.7 方志记载
尽管方志记载较简略,但可以反映不同时期中南的多地熊分布情况(表13.5)。
表13.5 方志记载20世纪前中南的熊分布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表示同前文。***表示本省级政区已有类似记录。①亦即有熊。
4.5 西南
西南各省级政区皆有熊分布。
4.5.1 重庆
重庆市历史上3种熊皆有,以棕熊与黑熊为主。
《山海经·中次九经》记述:
鬲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白珉。蒲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江,其中多白玉。其兽多犀、象、熊、罴,多猨、蜼。
按:所谓“鬲山”,在今开县一带;称其兽多“熊、罴”,反映有较多黑熊与棕熊生息繁衍。
郭璞注《尔雅》“魋”的“建平郡”,包括今巫溪县、巫山县等地。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山南道夔州云安郡(今云阳县)“土贡:熊、罴”,说明当地以产熊著称。
清道光二十四年《城口厅志》记述:
熊:厅境有猪熊、狗熊,大者名马熊,掌似人足;又一种似人者,名人熊,近不常有。
罴:似熊,鸷兽也见《旧志》。
按:据此,当地虽有3种熊,但其时棕熊似极度濒危。
清同治五年《万县志》记述:
《旧志》:谷、蔬、竹、木,既不胜书,而虎、豹、熊、罴殆非常产。县境举目皆山,在昔,荒芜尚或藏纳,今则开垦几尽,土沃民稠,唯见烟蓑雨笠,牛羊寝讹而已。
按:说明随着“开垦几尽,土沃民稠”,曾有的黑熊与棕熊等处境维艰。
4.5.2 四川
四川省历史上也有黑熊、棕熊与马来熊,主要分布在川西与川北。
清咸丰八年《天全州志》记述:
熊(有大小二种。贪蜂虫、山稼。人熊,此间无有)
清咸丰九年《邛巂野录》记述:
熊:《府志》:西昌、冕俱产。《会理州志》:如大豕而竖目,人足,黑色。有猪熊、马熊。《冕县志》:狗熊、猪熊,山中时有。
按:据此,可见有黑熊与棕熊生息繁衍。
清同治十三年《会理州志》记述:
熊:有数种。能立者曰人熊,不能立者曰狗熊、马熊、猪熊,其毛黑色,目竖而小。
按:此处虽称有数种熊,但具体描述仅涉及黑熊与棕熊。
4.5.3 贵州
贵州省历史上棕熊、黑熊与马来熊皆有分布,只是方志中未见较多描述。
(宋)《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牂州》记载:“土产:熊、罴、麝香。”“牂州”的位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述(史为乐,2005):
牂州,隋开皇初置,治所在牂柯县(今贵州省黄平县西北)。辖境相当于今贵州金沙、平坝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以东,余庆、施秉、岑巩县以南,三穗、从江县以西地区及道真、正安、遵义市一带……北宋属黔州。按:据此说,我们在地图上标注地点(图13.62)统计,约略在贵阳市、清镇市、开阳县、修文县、息烽县、遵义市、遵义县、绥阳县、正安县、余庆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平坝县(图中为平坝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金沙县、凯里市、黄平县、施秉县、三穗县、岑巩县、剑河县、台江县、榕江县、从江县、雷山县、麻江县、丹寨县、都匀市、福泉市、贵定县、瓮安县、独山县、平塘县、长顺县、龙里县、惠水县、三都水族自治县等地。既产“熊、罴”,说明曾有黑熊与棕熊生息、繁衍。
图13.62 牂州范围及地形图
清道光二十一年《遵义府志》记述:
熊:《明统志》:府县俱有。《仁怀志》:熊于山中必有停留处,谓之熊馆。按:表明确有熊生息繁衍。
4.5.4 云南
云南省不仅各地皆有熊分布,而且现今仍有3种熊。
清光绪二十四年《云南通志稿》记述:
熊:《滇海虞衡志》:熊类至多,有马熊、人熊、猪熊、狗熊。滇南多有之。予尝至农部汤郎马躧厂,其地多熊。仰视大栗树,其大枝坠地盈堆。熊啮而坠之,以食其食。但人所献熊胆、熊掌,余则无所用,不闻取其皮。
按:虽指出清初还有3种熊,但此处主要记载作者亲见的黑熊。
4.5.5 西藏
西藏自治区有3种熊,但马来熊主要见于东部。
1853年,拜特(Blyth)在拉萨获得熊标本,赋予现代科学名称为棕熊(藏马熊)(刘务林,1996)。
4.5.6 方志记载
尽管方志记载较简略,但可以反映不同时期西南的多地熊分布情况(表13.6)。
表13.6 方志记载20世纪前西南的熊分布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
4.6 西北
西北各省级政区皆有熊分布。
《本草纲目·兽部》中引“《别录》曰:熊生雍州山谷”。此“《别录》”乃汉末成书的《名医别录》,故此“雍州”,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在秦岭以北,弘农以西诸郡悉属雍州”(史为乐,2005),当主要指今陕北、甘肃一带。《本草纲目·兽部》“熊”中引“颂曰:今雍、洛、河东及怀庆卫山中皆有之”。“颂”,即(宋)苏颂(1020—1101)撰《图经本草》;“雍”,即之前之“雍州”。
4.6.1 陕西
陕西省历史上熊在各地皆有分布,仅见棕熊与黑熊。
《山海经·中次九经》记述:
嶓冡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其上多桃枝钩端,兽多犀、兕、熊、罴,鸟多白翰、赤鷩。按:所谓“嶓冡之山”,在今宁强县境;称兽多“熊、罴”,反映有较多黑熊与棕熊生息繁衍。
(汉)扬雄《长杨赋·序》道:
明年,上将大夸胡人以多禽兽。秋,命右扶风发民入南山。西自褒斜,东至弘农,南敺汉中,张罗网罝罘,捕熊罴豪猪,虎豹狖玃,狐兔麋鹿,载以槛车,输长杨射熊馆。以网为周阹,纵禽兽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获,上亲临观焉。是时,农民不得收敛。雄从至射熊馆,还,上《长杨赋》。聊因笔墨之成义章,故借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
按:此乃扬雄随汉成帝到秦岭(即“南山”)狩猎后之传世纪实之作。其中提及范围大致是:西自“褒斜”,即褒斜道,南起褒谷口(汉中市大钟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东至“弘农”,即弘农县,汉武帝置弘农郡时,在秦国名关函谷关边置县为郡治(也名弘农,在今河南省灵宝市东北黄河沿岸);南达“汉中”,此当是指秦始置汉中郡,亦即今汉中市一带;北虽未提,似即今陕西省(眉县—周至—户县—西安—华阴)与河南省(灵宝市)一线以南(图13.63)。捕获的熊(即黑熊)、罴(即棕熊)等野兽送至长杨宫。据此,可反映当时这一范围的黑熊与棕熊等分布状况。
图13.63 《长杨赋》涉及大致范围与地形
清雍正十三年《陕西通志》集注:
熊:有熊有罴《诗经·大雅》。嶓冢之山多熊《西山经》。张揖曰:熊,犬身,人足,黒色《上林赋注》。生雍州山谷《名医别录》。洋州贡《寰宇记》。今雍、洛山中有之。形类大豕,而性轻捷,好攀缘髙木。见人,自投于地。冬蛰,春乃出《本草衍义》。
罴:嶓冢之山多罴《西山经》。似熊而长头,髙脚,猛憨多力,能拔树木。关西呼曰貑熊《尔雅》。罴有黄罴,有赤罴。大如熊,其脂如熊白,而麤理不如熊白美也《诗经》孔疏。洋州贡《寰宇记》。
按:据此,表明对黑熊与棕熊从上古一直有所记载。
清乾隆二十九年《韩城县志》记述:
有熊有罴今熊、罴靡睹,则耕者众而山童,熊、罴用是他徙尔。
按:说明由于开垦过度,呈现荒山秃岭,《诗经》所谓“有熊有罴”景象不再,黑熊与棕熊迁徙矣。
4.6.2 甘肃
甘肃省以棕熊与黑熊分布为主,也曾有马来熊栖息。
民国十五年《崇信县志》追记:
叶生培,马家湾人,富胆力,善施鸟铳,百发百中。嘉庆年,白莲教匪犯华亭,闻叶名,绕陇东……先是军械,县厉禁。叶常击毙人熊一事上闻,驰其禁。人民方有自卫力。按:证实确有棕熊分布。
4.6.3 新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上有熊(似含有黑熊)分布,至今还有棕熊存在。
清乾隆二十四年《回疆志》记述:
熊:回疆亦有熊。形似豕,毛灰黑色。冬蛰,春苏。(腊)[猎]者谓:好举木,翻石,伤人云。按:据此,主要是棕熊。
清乾隆四十七年《西域图志》记载:“准噶尔部”,“有熊,名哈喇古啰苏”;“回部”,“其兽,则熊(名爱伊克)”。说明在南北疆皆有熊分布。
沙俄的普尔热瓦尔斯基(1999),在19世纪70~80年代,先后5次到中亚探险。1885年2月初,普氏又一次到新疆探险。在罗布泊岸边的新阿布达尔村,他发现“罗布泊正在缓慢地、不断地缩小,换言之,罗布泊正在逐步走向干涸”。罗布泊的东北部与西部浅水处是繁茂粗壮的芦苇丛,芦苇一般高达3~4 m,在芦苇丛中有老虎、野猪、狐狸、山猫、豺狼、黑熊、野骆驼等。明确是黑熊。
4.6.4 方志记载
尽管方志记载较简略,但可以反映不同时期西北的多地熊分布情况(表13.7)。
表13.7 方志记载20世纪前西北的熊分布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表示本省级政区已有类似记录。
4.7 20世纪前的熊科分布
20世纪前,据文献记载,我国熊科分布状况(表13.8、图13.64)大致有以下特点:
●上海市既未见熊遗存(见表13.8)出土,也未见有熊分布的文献记载。
●从理论上说,全新世的熊遗存应当是能够与文献记载的熊分布相衔接。但经与熊遗存分布比较:江苏省已见9地11点有熊遗存(上新世—全新世),但文献记载仅见2地有熊分布(呈孤岛状);山东省已见5地7点有熊遗存(中上新世—全新世),但文献记载却未见有熊分布。反映熊在此二省级政区表现为濒临绝迹的前景与已然绝迹的状况。山东省、江苏省与上海市皆滨海省(市)(以黄海为主,但前者尚濒渤海,后者则濒东海),从文献记录看,皆属全新世以来熊未见分布或较早绝迹。
●熊分布地点共超过1 710地,约占我国县级及其以上政区72%。
●熊分布地点数量,按六大地区排序,依次为:西南(411地),中南(391地),西北(313地),华东(238地),华北(196地),东北(162地)。
●各地区内,省级政区有熊分布的相对数量[62]排序为:西北(3个省级政区皆有熊分布),西南(2个省级政区皆有熊分布),华北(虽1个省级政区皆有熊分布,但数量达107地),中南(虽1个省级政区皆有熊分布,但数量达88地),东北(虽1个省级政区皆有熊分布,但数量达77地),华东(虽1个省级政区皆有熊分布,但数量达68地)。
●有熊地域最多的省级政区是云南省(达到125地),最少的则是天津市(仅1地)。
●从熊分布的大势看,西部较密集,东部较稀疏。
●除山东省、江苏省与上海市外,较显著的是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基本未见有熊分布。
表13.8 20世纪前文献记载的我国熊科分布状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图13.64 20世纪前的熊分布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