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于大型食肉动物熊的认识,至少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但目前有确切证据的也到了农耕时代。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原柘坪乡赵家湾二组清江南岸河旁台地上,1991~1992年2次发掘出土工艺品5件,其中有石墨制成的狗熊1件(长7.9 cm、身宽3.5 cm)(图13.47、图13.48),通身打磨,有光亮。左侧和腹前部有刻饰条形纹,腹中部有一“心”形和“八”字形刻划纹。眼睛和耳朵均用凸起一点以表现,只是耳朵上有一小凹点以表现耳窝。整个石质狗熊,设计巧妙,制作精致,艺术表现逼真,形态栩栩如生,有较高的工艺和欣赏价值。据考证,其年代为大溪文化(公元前4400~前3300年)早期遗物。尤其是同期出土的动物遗骸中就有黑熊(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队等,2004)。由此6 000年前的遗物,反映当时先民就对周围生息繁衍的黑熊比较熟悉。
图13.47 石墨狗熊(侧视)
图13.48 石墨狗熊(俯视)
河南省安阳市境内妇好(商代第二十三代王武丁配偶之一)墓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 928件,其中各种动物形玉饰有神话传说的龙、凤,有兽头鸟身的怪鸟兽,大量的是仿生的各种动物形象,以野兽、家畜和禽鸟类为多,如虎、熊、象、猴、鹿、马、牛、羊、兔、鹅、鹦鹉等,也有鱼、蛙和昆虫类。所见其中3件玉熊(图13.49)墓葬推断为公元前13世纪末~公元前12世纪前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80)。
图13.49 玉熊(妇好墓)
公元前3世纪成书的《周礼·秋官司寇·司隶》记述:
穴氏掌攻鸷兽,各以其物火之,以时献其珍异皮革。
按:意即,穴氏负责猎捕冬季蛰伏的野兽(包括熊罴之类),在洞穴外烧烤它们各自喜欢吃的食物,用食物的香味引诱它们出来,然后捕获。适时进献可供膳用的珍馐美味或珍贵的毛皮。
《诗经》中多处提及熊,如:
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小雅·斯干》。
舟人之子,熊罴是裘《小雅·大东》。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罴有黄罴,有赤罴,大于熊。其脂如熊白而粗理,不如熊白美也《大雅·韩奕》。
按:所谓“熊”,指今黑熊;所谓“罴”,指今棕熊。
《尔雅·释兽》称:
熊,虎丑,其子狗,绝有力麙。罴,如熊,黄白文。
魋,如小熊,窃毛而黄。按:此处即区分出3种熊:
[47]“熊”,属于虎类,有力。乃指今黑熊。
②“罴”,郭璞注:“似熊而长头高脚,猛憨多力,能拔树木,关西呼曰貑罴。”据此,侧重指今棕熊。
③“魋”(tuí),郭璞注:“今建平山中有此兽,状如熊而小。毛粗浅赤黄色,俗呼为赤熊,即魋也。”《康熙字典》称:“〔古文〕《集韻》《韻會》●胡弓切,音雄。”马来熊是熊类中最小者,偶有色浅黄色者(见图13.30)。
(汉)许慎《说文解字》诠释:
熊:兽,似豕。山居,冬蛰。从能,炎省声。凡熊之属皆从熊。
罴:如熊,黄白文。从熊,罢省声。
按:此处寥寥数语,点出黑熊与棕熊的特点。
(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描述:
熊:能攀缘,上高树,见人则颠倒自投地而下。冬多入穴而蛰,始春而出。脂谓之熊白。按:此说,多为古人引述黑熊。
魏晋以前,古人席地而坐,王室贵胄之家,虽备有低矮的长条形榻或正方形枰,上面也要铺席。有的床上置帷帐,帷帐四角也常用镇来压住。故席帐镇当时已被人们广泛使用,不仅从文献记载上可获知①,就是春秋战国时实物遗存也有出现。至西汉时,镇的使用及制作都达到了鼎盛时期,河北满城汉墓曾出土铜坐人像镇和错银铜豹镇,系压帷帐或席角之用镇,除了实用功能以外还带有辟邪祛恶的作用。1952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一套鎏金熊青铜席镇(图13.50)(现藏安徽博物院)[48]。熊自古就被视为吉祥的动物,汉代工匠把这套鎏金熊形青铜镇处理得蹲屈状,使其重心向下,实用性强;憨态可掬的动态,惟妙惟肖地展现了熊的可爱,增添了活泼气氛。
图13.50 鎏金熊形青铜镇
陕西省神木县的汉代画像石墓中有一门楣画像,正中刻绘有一直立的熊(图13.51、图13.52):张口,竖耳,怒目圆睁;右前足作推掌状,左前足作曲举状;两后足呈弓步;夸张的长尾弯曲成“S”形。熊的鬓角与身上刻有阴线,并以墨线勾绘,以示被毛。熊的眼、耳及口部均涂有红彩。在熊的左右分别刻有牛首、人身怪兽和鸟首、人身怪兽(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2001)。正由于刻画工匠对熊的形态与习性熟悉,才可较准确刻画出呼之欲出的熊。
图13.51 立熊(神木汉墓门楣局部)
图13.52 神木汉墓门楣拓片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部》记述:(www.daowen.com)
熊(《本经》上品)
【释名】时珍曰:熊者,雄也。熊,字篆文,象形。俗呼,熊为猪熊,罴为人熊、马熊,各因形似以为别也。《述异记》云:在陆曰熊,在水曰能(即鲧所化者)。故熊字从能。《续搜神记》云:熊居树孔中,东土人击树,呼为“子路”则起,不呼则不动也。又狒狒亦名人熊,见本条。
【集解】《别录》曰:熊生雍州山谷。十一月取之。
弘景曰:今东西诸山县皆有之,自非易得。
颂曰:今雍、洛、河东及怀庆卫山中皆有之。形类大豕,而性轻捷,好攀缘。上高木,见人则颠倒自投于地。冬蛰入穴,春月乃出。其足名蹯,为八珍之一,古人重之,然之难熟。熊性恶盐,食之即死(出《淮南子》)。
时珍曰:熊如大豕而竖目,人足,黑色。春夏膘肥时,皮(浓)[厚]筋驽,每升木引气,或堕快,俗呼跌膘,即《庄子》所谓熊经鸟申也。冬月,蛰时不食,饥则舐其掌,故其之熊蹯。其行山中,虽数十里,必有伏之所,在石岩枯木,山中人谓之熊馆。刘敬叔《异苑》云:熊性恶秽物及伤残,捕者置此物于穴,则合穴自死。或为棘刺所伤,出穴爪之,至骨即毙也。陆佃《埤雅》云:其胆春近首,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熊、罴皆壮毅之物,属阳,故《书》以喻不二心之臣,而《诗》以为男子之祥也。
【附录】罴、魋(音颓)。时珍曰:熊、罴、魋:三而色黄白者,罴也;小而色黄赤者,魋也;头长脚高,猛憨多力,能拔树木,熊。罗愿:其白如熊白,而理粗味减,功用亦同。
按:此中虽存不实瑕疵(如《埤雅》所述)与前人矛盾处(如“附录”中的“罴”与“熊”),但内容丰富,涉及3种熊(侧重于棕熊与黑熊)的称谓、形态、生态、习性、分布、作用等。
清乾隆年间的《兽谱》由宫廷画家余省、张为邦奉旨按照《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中百兽的形象绘制,傅恒、刘统勋、兆惠、阿里衮、刘纶、舒赫德、阿桂、于敏中跋,现编成《清宫兽谱》(袁杰等,2014),其中有几幅熊图(图13.53~图13.57),虽存瑕疵(如尾长等),但基本反映了清初人们对熊的认识。
图13.53 《清宫兽谱》熊(黑熊)
图13.54 《清宫兽谱》青熊(似黑熊)
图13.55 《清宫兽谱》罴(棕熊)
图13.56 《清宫兽谱》(似马来熊)
图13.57 《清宫兽谱》彭猴(马来熊)
清末,吴友如(? —1894)绘制《吴友如画宝》的两幅熊(图13.58、图13.59),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并有题注(吴友如,1983):
红熊:红熊生于欧罗巴及亚西亚之北边。夜出寻食,昼眠于洞中。至冬令,则居于深山枯木之间,如虫之蛰,如鼠之伏。性最凶野,未易罗而致之也。
滚熊:滚熊身长二尺五寸,尾长二尺,毛厚而能卷。喜于攀缘,食小兽及菜蔬等物。生于麻拉甲。
按:据其注与绘制的形象,提到“红熊”生息繁衍于欧洲与亚洲北部,即棕熊;“滚熊”虽只指出栖息于马六甲,当是马来熊。
图13.58 红熊(棕熊)
图13.59 滚熊(似马来熊)
按:据其文字描述与绘制的形态,所谓“红熊”应是今棕熊;“滚熊”似马来熊,只是熊科皆短尾,此图的“滚熊”尾过长。
清末《百兽集说图考》记述有熊图(图13.60、图13.61)及文字(范约翰等,1899):
图13.60 熊(棕熊)
图13.61 嚤嚕熊(黑熊)
熊:熊类分数种,产于欧亚等洲深山之中,或称之红黄熊。身长五六尺,产于欧亚等洲,或称之红熊。性喜独处,出入不群,或恒居松林菁密之区,或穴石而栖,昼眠夜出,冬蛰春舒,盖其性也。《说文》云:熊:兽,似豕,山居,冬蛰。又《本草纲目》:熊、罴、魋三种,一类也。如豕色黑者,熊也。大而色黄白者,罴也。小而色黄赤者,魋也。建平人呼魋为赤熊。陆(机)[玑]谓罴为黄熊,是矣。罴,头长,脚高,猛憨多力,能拔树木,虎亦畏之。遇人则人立而攫,故呼为人熊,关西呼为猳熊。罗愿《尔雅翼》云:熊有猪熊,形如豕。有马熊,形如马,即罴也。《本草》又云:熊如大豕而竖目,人足,黑色。春夏膘肥时,皮厚筋弩,每升木引气,或堕地自快,俗呼跌膘,即《庄子》所谓熊经鸟申也。冬月,蛰时不食,饥则舐其掌,故其之熊蹯。考之熊蹯之始,见于《左传》。而《孟子》亦云:熊掌,吾所欲也。盖此品为中国八珍之一,然胹之难熟。今海味家有之,每对价约十数金。其膻特甚,须频频换水,连煮一二日,其膻始净,而肉始熟,但食之味如牛脯,亦未见佳处何在也。熊性极嗜野蜜,每攀木以觅蜂窝之所在,得之,即肆意嗜吞啖。虽群蜂力螫之,亦无畏怯,缘其皮毛厚密故也。其牙则圆阔而钝,凡果壳之类,以及草木根皮,均能咀嚼。平素只以植物为粮,饥时亦捕动物食之。其体质麤大,微有拘挛之状,行动迟缓,举步蹒跚,若不胜其重然。然其力甚大,性亦聪敏,善于猱升树木,攀行迅疾。又能人立而抱持他物,人若被其搿抱,必至死焉。足宽而长,端生五爪,差类人掌,爪形钩而有力,善于营窟。人有获其穉者,畜而驯之,可供玩艺。熊胆为中国(乐)[药]剂中贵品,一枚值数十金,谓能清心,平肝,明目,镇惊。昔欧阳文忠之母和熊为丸以教子,如此是也。或云,熊性恶盐,食之即死,未知确否。唯《述异记》云:在陆曰熊,在水曰能(为鲧所化者)。又《续搜神记》云:熊居树孔中,东土人击树,呼为“子路”则起,不呼则不动也。此二说,未免近于诞矣。
嚤嚕熊:中国呼之为狗熊,殆《本草纲目》所称三种中魋之类也。按《尔雅·释兽》云:魋,如小熊。注:今建平山中有此兽,俗呼为赤熊。或即此也。此兽性略巽顺,畜之可使驯服而作玩意。大约亚细亚洲迆南诸岛所产尤多。形体较小,不甚长大,身长四尺有奇。其掌颇巨,善于攀木。唯所食只果木之类耳。
按:该书中的记述与绘画瑕瑜互见:其中两幅熊图,“熊”当是今棕熊,“嚤嚕熊”当是黑熊。文字中则存瑕疵:“熊”中描述有多种熊;“嚤嚕熊”中文字描述(尤其是形态、分布地等)接近今马来熊,图的形象则马来熊特征不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