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熊科的概况及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熊科的概况及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棕熊的毛被每年脱换一次,换毛期早晚有差异,依当地自然条件和该兽的年龄、健康状况而异。白斑自幼就有,也是熊科区分的显著标志之一:胸部有一宽大的白斑,两端向上达到肩前,在肩部分出一支浅黄色毛,稍延长达到颈后侧。个别棕熊个体并不冬眠。黑熊的体形比棕熊稍小,通常体长1.4~1.7 m,体重120~160 kg,个别体重可达200 kg,雌性较小。黑熊毛被每年更换一次,过程持续较长而缓慢。它们没有棕熊那样能够较长距离直立行走的能力。

熊科的概况及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全球现生熊科有6种(棕熊、美洲黑熊、北极熊、亚洲黑熊、懒熊、马来熊),我国占1/2。它们的体躯粗壮、肥硕,吻部较长,尾极短小;四肢粗强有力,前、后肢均具五趾,蹠行性,以整个足掌着地而行;毛被厚密,多数全身毛色一致,是食肉兽中属杂食性的大、中型食肉动物(最偏向草食性)。

1.1 棕熊

棕熊有罴、熊、人熊、马熊、狗熊、灰熊、红熊、雪熊、马驼、哈熊、藏熊、貑熊、藏马熊、豺狗儿、昂宜(满语)、昂宜肤戈(满语)、昂那宜戈(满语)、呼仁—巴勃盖(蒙语)、折蒙(藏语)、哈喇古啰苏(北疆)、爱伊克(南疆)、折冬(门巴语)等别称。

棕熊(图13.1~图13.12)的体形较大,体长1.7~2.8 m,体重150~230 kg(有的达400 kg以上),雌性较小。头阔而圆;吻部较长,向前突出,牙齿大但不尖锐;鼻阔,末端裸出,鼻孔大而略侧扁;眼较小;耳小而上部稍圆,长8~12 cm,内外被有长而蓬松柔软的毛,耳毛下坠成穗状,使小耳若隐若现,可活动。肩部显著隆起,腰部粗壮。四肢粗键,前后足均具五趾;爪大而弯曲,不能伸缩。尾短,有8~14 cm隐于毛下。

棕熊的毛被每年脱换一次,换毛期早晚有差异,依当地自然条件和该兽的年龄、健康状况而异。体毛毛色多变,呈棕黑色或浅黄色与棕黑色相混杂。头部毛色略浅,稍带褐色,毛基部暗棕色至毛端近黑色。体背部的部分毛尖为棕黄、棕色,绒毛为暗棕色。白斑自幼就有,也是熊科区分的显著标志之一:胸部有一宽大的白斑,两端向上达到肩前,在肩部分出一支浅黄色毛,稍延长达到颈后侧。

棕熊多晨昏外出活动。它们的听觉较迟钝,但嗅觉十分灵敏,尤其对人类的气味更为敏感,顺风时可在1 000 m外发现人;视力也很好,捕鱼时能够看清水中的鱼类。动作看似笨拙,平时行走缓慢,呈摇摆前进;但在紧急时,则变换步法,跑起来可达40~50 km/h;带仔的母兽被追赶时,跑一段便会直立行走一段回望幼仔。棕熊既能上树,也会游泳,善在湍急的河水中捕鱼。它们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性情孤独,除了繁殖期和抚幼期外,多单独活动,母兽则带幼仔一起活动。棕熊有冬眠习性,但时间因地域或具体情况(体质、性别、年龄、严寒持续时间等)而异,多在向阳险峻的山崖、僻静的山坡、大树根际筑洞,或选择枯树洞;洞穴内通常仅1只棕熊独居,但尚未独立生活的幼仔则与母兽同居一洞内。个别棕熊个体并不冬眠。

棕熊是广布型物种,可以栖息在暗针叶林草原、草甸、灌丛、裸岩或荒漠等多种生态环境中,常在向阳的沟谷、山坡活动。它们的食物组成多样:植物中的青草(主要是双子叶植物)、嫩芽、根、茎、果实,动物中的鱼、蛙、鸟卵、小型哺乳动物(鼠兔、旱獭、有蹄类幼仔等)以至有蹄类的活物或尸体等皆可。

图13.1 棕熊头部[2]

图13.2 前俯视[3]

图13.3 漫步在裸岩上[4]

图13.4 行进在荒野中[5]

图13.5 母与仔[6]

图13.6 趴伏[7]

图13.7 幼仔[8]

图13.8 怀抱中[9]

图13.9 伉俪并行[10]

图13.10 捕鱼[11]

图13.11 显露白斑[12]

图13.12 出没针叶林[13]

随着气温转暖,棕熊开始发情,雄兽发出断断续续的叫声,追随雌兽;有时数只雄兽追随1只雌兽。交配后,雌雄兽便各自分离。雌兽孕期7~8个月,在冬眠洞内产仔,一窝可产1~3仔,由雌兽精心照料。

初生棕熊幼仔重约500 g,耳目全闭,约1月龄时才睁眼,体被灰色稀疏短毛,多数在颈部有白色领斑。幼仔到秋季食物丰富时开始断奶,随母兽采食动植物。待雌兽再发情时,就将幼兽赶走。幼仔特别喜欢直立行走,活泼可爱,互相之间常常游戏、打闹。4~6岁年龄棕熊开始发情,但雄性的性成熟较晚[14]

棕熊的寿命较长,通常达到30~40年。

我国现生棕熊有3 个亚种:①天山亚种(Ursus arctos issabellinus),个体比青藏亚种略小,毛色淡;模式产地:帕米尔山区(1924),标本得自新疆。②青藏亚种(Ursus arctos pruinosus),个体略大于天山亚种,但明显小于东北亚种,毛色以棕褐、黑褐为主,颈部白色领斑明显;模式产地:西藏拉萨(1853)。③东北亚种(Ursus arctos lasiotus),个体很大,毛被颜色有变异,多为棕黑色,偶有棕黑色个体,颈部白斑见于幼兽;模式产地:中国北部(1867),分布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寿振黄,1962;高耀亭等,1987;刘务林,1996)。

1.2 黑熊

黑熊(图13.13~图13.24)有狗熊、狗驼、扒岩、黑子、老熊、中熊、狮熊、猪熊、豕熊、黑瞎子、熊瞎子、乌黑子、月牙熊、狗驼子、黑娃子、喜马拉雅熊、敖宜(满语)、敖宜木戈(满语)、敖木宜戈(满语)、哈日—巴勃盖(蒙语)、董(藏语)、欧木虾(门巴语)等别称。

黑熊的体形比棕熊稍小,通常体长1.4~1.7 m,体重120~160 kg,个别体重可达200 kg,雌性较小。头部宽圆;吻部较短;鼻端裸露;眼较小;耳较大,长10~12 cm,被有长毛,伸出头顶较显著。颈部短粗,肩不隆起。身体与四肢皆粗壮,前后足均肥厚,前足的腕垫宽大,与掌垫相连,掌垫与趾垫间有棕黑色、灰黑色短毛;后足蹠垫宽大肥厚,蹠垫与趾垫间也有棕黑色、灰黑色短毛;前后肢均具五趾,爪弯曲呈角黑色,前足爪长于后足爪。臀圆而大;尾很短,一般7~8 cm。颊后及颈部两侧毛甚长,形成两个半圆形毛丛。

黑熊毛被每年更换一次,过程持续较长而缓慢。体毛黑色而富有光泽,因地域差异,毛长度有所区别。颈部两侧的毛特别长,形成簇状毛丛;胸部有一明显的“V”形白色或淡黄色斑。幼体毛色黑褐,头部颜色稍淡,四肢毛色较深,胸部的白斑也很明显。幼兽毛色较淡,体背部毛蓬松,棕黑色;胸部的白斑也很明显。

黑熊平时在白天活动,气温较高时改为晨昏活动,在秋季食物丰富时则昼夜采食。它们没有棕熊那样能够较长距离直立行走的能力。黑熊由于眼小,视觉较差,故称为黑瞎子;但嗅觉和听觉较灵敏,既能够游泳,也善于爬树,但幼体爬树较灵活,成体下树动作笨拙。黑熊行动较机警,一旦发现危险,则迅速逃离现场;如发现可疑动静,能站立环顾四周,然后迅速躲入较隐蔽地方。黑熊虽很少主动攻击人,但被伤害后也会疯狂反扑,甚至不惜与虎搏斗。除了冬眠和繁殖期外,它们没有固定巢穴。平时,黑熊雌雄各自单独活动,幼仔则由母兽照料,四处游荡觅食。除分布在温暖地区外,黑熊一般也有冬眠习性。不同于棕熊,黑熊冬眠多选择树洞,也有以干燥岩洞为冬眠场所的。通常,带仔的母兽入洞要早于成年雄兽。

黑熊是典型林栖动物,随季节变化,有垂直迁移习惯。它们也是杂食性动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既采食植物的芽、叶、茎、根、果实及菌类,也捕食甲壳、昆虫、鱼、鸟、啮齿、有蹄类等中小型动物或腐肉,尤喜摘食蜂蜜

黑熊一般4~5岁性成熟,交配多在夏季。发情期,雄兽追随雌兽,寻找隐蔽平坦的山坡或溪流边的草坪上进行交配。雌兽孕期6~7个月,在冬眠洞穴内产仔,每胎1~3仔。

新生熊仔个体很小,双目紧闭,重约250 g,由母兽独自哺育。幼仔断奶后,仍要跟着母兽一起生活到第二年夏季[15]

图13.13 黑熊头部[16]

图13.14 捕鱼[17]

图13.15 伉俪[18]

图13.16 侧仰卧[19]

图13.17 蹲立[20]

图13.18 携仔漫步[21](www.daowen.com)

图13.19 爬上树梢[22]

图13.20 采食浆果[23]

图13.21 攀上高枝[24]

图13.22 争斗[25]

图13.23 攀爬[26]

图13.24 仰面朝天[27]

黑熊的自然寿命可达30~50岁。

我国现生黑熊有5个亚种:①指名亚种(Ursus thibetanus thibetanus),个体中等大,毛被短而稀,几无夏毛或甚稀少,胸斑大小有变异,呈“V”字形或“Y”字形,营夜出性生活,无冬眠习性;分布于云南与西藏。②喜马拉雅亚种(Ursus thibetanus laniger),被毛长而密;分布于西藏。③四川亚种(Ursus thibetanus mupinesis),个体略大于指名亚种,但小于东北亚种,毛被季节变化明显,亦有地区差异,胸斑较大,通常呈“V”字形,亦有“U”字形者;模式产地:四川穆平(现宝兴县,1901);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④台湾亚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个体较小,毛被较短而稀,但比指名亚种厚密,胸斑呈“U”字形或“Y”字形,无冬眠习性;模式产地:台湾(1864);见于台湾、海南。⑤东北亚种(Ursus thibetanus ussuricus),为黑熊中个体最大者,毛被长而密,胸斑中等大,呈“V”字形,有冬眠习性;模式产地:乌苏里地区;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往文献记载,曾在河北省采到过标本(寿振黄,1962;高耀亭等,1987;刘务林,1996)。

1.3 马来熊

马来熊(图13.25~图13.40)有魋、狗熊、赤熊、小狗熊、小黑熊、太阳熊、耐力喀苏(藏语)、董穷、康几拉欧木虾(门巴语)等别称。

马来熊是熊类中体形最小的种类,一般体长1.0~1.5 m,体重30~60 kg,最大85 kg;雄兽个头比雌兽大10%~20%。体形大小与藏獒相似,体态伶俐、矫捷,坐立时犹如黑色胖狗。头颈短圆;眼小;耳圆,较小,长5~7 cm,位于头后部略下方;鼻镜及其附近的上唇全裸露,鼻尖与其后的毛区相接处无截然划齐的分界线;舌头很长,类食蚁的穿山甲、食蚁兽等。肩部与胸斑环抱的中央有毛旋。四肢健壮,前肢呈弓弯状;足掌粗厚无毛;脚爪转向内偏,前爪较后爪长大,各具五趾,指、趾突彼此间基部连以短蹼,较其他熊类灵活;尖利的爪钩呈镰刀型。尾略短于耳长。

马来熊身被油亮乌黑毛,短绒稀疏;夏季背毛长仅1.4 cm,向前逐渐减短,至鼻尖附近,毛长不足0.5 cm;肩部有一对称的毛旋;肩、颈和头顶被毛呈涡向前,可与其他熊类披向背后相区别;胸斑呈“U”形,白色或浅黄色;腰、臀部毛长约1 cm;腹毛虽长达4~5 cm,却较稀疏。

马来熊是林栖动物,酷爱居住在低洼地带茂密的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中,善于爬树,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离地2~7 m的树杈上度过的,包括睡眠和日光浴。它们行动敏捷,更喜欢在夜间出来活动,并不冬眠。因居住在炎热地带,食物来源一年到头都比较充足。马来熊是杂食性动物,植物的嫩芽、茎、叶、果实皆可食用,也会捕捉一些小型爬行类、鸟类、啮齿类动物,还食动物的腐肉,最常见的是蜜蜂白蚁以及蚯蚓。一般来说,马来熊体小且胆小,但受到威胁则生性凶猛,对人有一定的危险性。

马来熊3岁性成熟,没有固定的交配季节,因为一年到头都可能有小熊降生。马来熊妊娠期为3~4个月,个别较长达到7~8个月,每胎生产1~3仔。新生的马来熊幼仔十分柔弱,体重只有300 g左右,全身也没有毛发,它们会和母兽一起生活到成年才会独立生活。

圈养情况下,马来熊的最长寿命大概有24年[28]

我国现生马来熊仅有1个亚种,亦即指名亚种(Helarctos malayanus)(寿振黄,1962;高耀亭等,1987;刘务林,1996)。

图13.25 马来熊上部正视[29]

图13.26 马来熊上部侧视[30]

图13.27 站立正视[31]

图13.28 攀上枯木[32]

图13.29 吐露长舌[33]

图13.30 攫食鲜鱼[34]

图13.31 枝头调情[35]

图13.32 攀爬的幼兽[36]

图13.33 枝丫上小憩[37]

图13.34 啃咬枝叶[38]

图13.35 树洞小憩[39]

图13.36 守望[40]

图13.37 恩爱[41]

图13.38 交配[42]

图13.39 初生幼仔[43]

图13.40 教子[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