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穿山甲分布变迁20世纪的5例

中国穿山甲分布变迁20世纪的5例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阶段的穿山甲分布记录,虽有野外调查,但方志仍占较大比重。华北的穿山甲在20世纪的分布如下。

中国穿山甲分布变迁20世纪的5例

穿山甲分布延续到20世纪的省级政区依然有27个。

5.1 华北

华北此时还是在北京市、河北省与山西省有穿山甲分布,后二者在方志中有所反映。

根据1992年5月20日山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实施的《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所附“山西省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70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4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56种(包括鸟类51种、兽类17种、两栖爬行类2种)”中就有“穿山甲”[27]。证明穿山甲既不仅“分布在东南亚及非洲的部分国家”,而且也不是一般认为的在我国南方,而是在纬度更北处(下文有更多证据)。

此阶段的穿山甲分布记录,虽有野外调查,但方志仍占较大比重。华北的穿山甲在20世纪的分布(表12.5)如下。

表12.5 20世纪华北的穿山甲分布概况

5.2 东北

此时东北穿山甲分布的资料仅见黑龙江省内1条。

《庆安县志·野生动物》未在“兽类”,却在“爬行类”中列举有“蛇、穿山甲、蜥蜴、田鸡”(庆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5)。

细看此志记载,不仅穿山甲误归类,就是“爬行类”中的“田鸡”,实际上应归两栖纲。

尽管存在瑕疵,且仅此1条资料,却并非孤证(详细考证见下文),说明当地是我国迄今所知穿山甲分布的最北点(46.9°N)。

5.3 华东

华东此阶段各省级政区仍皆有穿山甲分布。

5.3.1 上海

上海市还有穿山甲栖息的记录。

民国十年《宝山县志》记述:

穿山甲:海滩潮退时间有,为渔人获得者。其甲可入药。

按:文献中记载的穿山甲罕见对该物种认识的失误,此条资料况且“其甲可入药”注释。只是“海滩潮退时”,“为渔人获得者”记述不多见。其中提到“间有”,表明已极度濒危。现上海市已无穿山甲分布,虽时有记载上海市发现穿山甲报道,但多判断为非法者获取,或从非法的餐馆中出逃者。

5.3.2 江苏

江苏省仍有穿山甲分布记载。

张荣祖等(1997)记载在“太华山、茅山、南京”有穿山甲分布,亦即在南京市、句容市、金坛市、宜兴市等地有穿山甲生息。

5.3.3 浙江

浙江省此阶段依然有穿山甲生息繁衍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奉化县志》记述:

穿山甲:《成化志》注:状如鼍而短小。《桃源志》:穴居,身皆鳞甲,色乌。按:所称“色乌”,即所谓“铁甲”,表明当地确有穿山甲栖息。

民国十一年(1922)《新登县志》记述:

穿山甲:鲮鲤即穿山甲也。深山大谷中皆有之。烧灰傅恶疮,又治山岚瘴疟《旧志》。

按:从“深山大谷中皆有之”看,当地穿山甲颇多。

民国十五年(1926)《象山县志》记述:

穿山甲:《嘉靖志·药之属》有穿山甲,当移此。案《广雅》:鲮鲤也。《楚辞》:鲮鱼何所。《吴都赋》:鲮鲤若兽。注:有四足,状如獭,鳞甲似鲤。居土穴中。又《江赋》龙鲤一角。注《山海经》曰:龙鲤陵居。其状如鲤。《本草图经》:鲮鲤即今穿山甲。

按:引经据典说明当地确有穿山甲分布。

民国二十三年(1934)《宣平县志》记载:

鲮鲤:即穿山甲。状如鼍而小,背如鲤而阔,首如鼠而[无]牙,腹[无鳞]而有毛。长舌,尖喙,尾与身等。尾甲尖[厚],有三稜。腹内脏腑俱全而胃独大。常吐舌及掀甲诱蚁食之。

按:虽转引他人论述而有遗漏,但还是可以说明当地有穿山甲生息繁衍。

民国二十五年(1936)《台州府志》记述:

鲮鲤:似鲤而有四足,能陆能水,好食蚁。张其甲,蚁慕其腥,争集甲中。翕甲,则蚁死,乃抖出食之。善穿穴。俗名穿山甲。

按:据此,反映当地有穿山甲栖息。

《宁波市志》记载(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5):

穿山甲:鲮鲤。体形狭长,头小而扁,眼长呈蠕虫状,体背、两侧覆盖鳞甲,前爪强大善掘穴,穴居山地丘陵及平原树林间,夜行活动,捕食昆虫。丛山之麓有见。

按:此处对穿山甲的栖息环境与习性有与众不同的说明。

5.3.4 安徽

安徽省此阶段也有穿山甲分布。

黄山志》记述(《黄山志》编纂委员会,1988):

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亦称“鮫鲤”,哺乳纲,穿山甲科。体和尾被有覆瓦状的角质鳞。体长一般40~55 cm;尾扁而粗,较体为短,长27~35 cm;头小,吻尖,口、耳和眼都小,无齿,舌细长,能从口孔伸出舔取食物。四肢短,爪强壮锐利,用以搔地觅食或掘洞穴居。主食蚁类。产于我国南部,亦为黄山特产。属于国家三类保护动物。中药鳞片入药。

按:此诠释虽略有瑕疵,但以现代动物学语言描述,在方志中不多见。

5.3.5 福建

福建省是华东有穿山甲最多的省级政区。

民国九年(1920)《南平县志》记述:

鲮鲤:状如獭,遍(月)[身]鳞甲。居土穴中。俗谓之穿山甲。常吐舌诱蚁食之。按:据此,反映当地确有穿山甲栖息。

民国三十二年(1943)《明溪县志》记述:

鲮鲤:足短,尾粗,长二三尺,遍身生坚鳞。性嗜蚁,常伸舌舐地,俟蚁攒聚,则缩而食之。各乡皆产。又名穿山甲。

按:从“各乡皆产”看,有颇多穿山甲。

《福州市志》记述(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

穿山甲:鳞甲目,鲮鲤科。全省披覆瓦状排列的硬角质鳞角。挖穴而居,食物以白蚁为主,栖存在半山或山麓地带草丛或林荫处。昼伏夜出,舌细长,有黏性唾液,可深入蚁穴。对保护森林和建筑物有益,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见于本市山区。

按:据此看,穿山甲在当地的分布已缩至山区一带。

平潭县志》称,当地在1988~1995年,共没收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穿山甲12只、陆龟12只、蛇类数十千克,均予放生[28]。证明确实有穿山甲等珍稀动物生息繁衍。

5.3.6 江西

江西省的穿山甲分布在华东也名列前茅。

《三清山志》记述(德兴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0):

穿山甲:亦称“鲮鲤”,哺乳纲,穿山甲科。体和尾被有覆瓦状的角质鳞,体长一般40~55 cm,尾扁而粗,长约20 cm,头小,吻尖,口、耳和眼都小,无齿,舌细尖,能从口孔伸出舐取食物,四肢短,爪强壮锐利,用以搔地觅食或掘洞穴居。该兽主食蚁。

按:亦用现代动物学语言诠释穿山甲。

《铅山县志》记载(铅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1990):

穿山甲:亦名“鳞鲤”。遍身鳞甲坚似铁,四爪犀利,挖洞时鳞爪并用。遇敌则蜷曲,以鳞甲护体。鳞片可入药。列为国家二类保护。

按:据此,反映当地仍有穿山甲。

《赣县志》记载(江西省赣县志编纂委员会,1991):

穿山甲:亦称“鲮鲤”,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和尾被瓦状的角质鳞所覆盖,尾扁而粗,头小,吻尖,四肢短,爪劲利。食蚁类。鳞片可入药。

按:以此,说明当地有穿山甲生息繁衍。

弋阳县志》记述(弋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1991):

穿山甲:体长40~55 cm,尾扁而粗,长27~35 cm。身体被有覆瓦状的角质鳞。吻尖,口、耳、鼻都小,无齿,舌细长卷取食物。四肢短,爪强壮锐利,用以觅食或掘洞穴居,洞深2~4 m,昼伏夜出,主食蚂蚁和白蚁。产洪山、三县岭等地。

按:据此说明穿山甲在当地的分布范围有所缩小。

《永丰县志》记载(江西省永丰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

穿山甲:也称“鲮鲤”。体和尾被覆瓦状角质鳞,尾扁而粗,头小,嘴尖,口、耳和眼都小,无齿,舌细长,能从口中伸出舐取食物。四肢短,爪强壮锐利,用以搔地觅食或掘洞穴居。主食蚁类,喜食白蚁。其肉可食,鳞片可入药。系珍稀动物。

按:据此,反映当地有穿山甲分布。

《吉安县志》描述(吉安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

穿山甲:别名:鲮鲤。科属:哺乳纲穿山甲科。形状:体和尾披有(复)[覆]瓦状的角质鳞。体长一般为40~55 cm;尾扁而粗,较体为短,长27~35 cm;头小,吻尖,口、耳和眼都小,无齿,舌细长,能从口孔伸出舔取食物。四肢短,爪强壮锐利,用以搔地觅食或掘洞穴居。作用:鳞片入药,有散坚积,通经络、消痈肿、下乳汁的功能。生长地:丘陵山地偶(而)[尔]可见。

按:此处对穿山甲有多方面说明。

5.3.7 山东

山东省较早就有对穿山甲的记载。

魏书》记载:

高宗末,兖州东郡吏获一异兽,献之京师,时人咸无识者。诏以问祐,祐曰:“此是三吴所出,厥名鲮鲤,余域率无。今我获之,吴楚之地,其有归国者乎?”

按:此即记载北魏平和六年(465),兖州东郡官吏获得一只异兽,上献京城,当时人都不认识。文成帝下诏询问高祐,高祐说:“这种异兽是长江下游江南一带所出,叫作鲮鲤,其他地方没有。今天我们得到它,这不预示着吴楚之地,要归我大魏吗?”证明在今兖州市一带有穿山甲分布。

5.3.8 台湾

台湾仍有穿山甲分布记载。

《桃园县志》记载(郭薰风等,1956):

穿山甲:一名鲮鲤。似鲤而有四足。能陆,能水。又一种形类而小,名山檀。土人亦以狗捕之。

按:从记载看,说明当地有穿山甲;以狗对付虎都难奈何的穿山甲,下文还有佐证。

《苗栗县志》描述(黄新亚等,1957):

台湾鲮鲤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LINNAEUS俗称:穿山甲。虽有逐年减少之趋向,但全县各地自山麓至1 000 m之高山均有其踪迹。体背、侧面均被覆瓦状之鳞,腹面淡红色,并散长黑褐色粗毛。头与躯干长50 cm,尾约33 cm长。性怯懦,行动迟钝,昼伏夜出,以蚁及白蚁为食。纯为地上生活,且穿穴蛰居。可供药用。

按:据“全县各地自山麓至1 000 m之高山均有其踪迹”,当地仍有较多穿山甲。

《台北县志》记述(林兴仁等,1960):

穿山甲:亦名鲮鲤,鮭鮭或川山甲。体长,头尾尖锐,体横断面略三角形:除淡黑色之吻外,全体被坚硬之鳞片,作覆瓦状排列;胴部有鳞十五至十七列,鳞间有淡红色至赤褐色之粗毛散生;口小舌长,肢短而具极发达之趾爪。新店溪,北势溪。

按:此处不同于一般以山麓分布为主的说法,而是指出当地穿山甲在溪流一带分布。

《台南县志》记载(洪波浪等,1960):

鲮鲤:……一名穿山甲,体狭长,头小而直扁,吻短,口小,舌细长,有黏性唾液,齿不完全,耳甚小,体之上面被角质(麟)[鳞]甲,栉比为覆瓦状,此(麟)[鳞]由毛变化,各(麟)[鳞]间偶露出软毛少许,腹部及四肢内而生毛,四肢短,肢各五趾,趾有爪,爪直扁,前肢第三趾之爪长而曲,比后肢第三肢【趾】之爪长约二倍,适于挖掘,尾长,基粗末渐细,体长约一公尺,尾比体长,性怯弱,遇敌则蜷体为球状,并竖(麟)[鳞]以御之,舌细长,便于伸入蚁穴食蚁,营巢于岩窟及土穴中,其(麟)[鳞]供药用。

按:据此,说明当地有穿山甲生息繁衍。

《宜兰县志》记载(卢世标等,1965):

穿山甲:鲮鲤,川山甲……穿山甲类,头胴上面部有硬鳞如覆瓦状,一见如爬虫类。为夜兽,能食蚁及白蚁……善爬树。产本县。

按:此处提到被一般忽视的穿山甲“善爬树”。

嘉义县志》记述(赖子清等,1982):

鲮鲤:一名穿山甲,体狭长,头小而直扁,体之上面被角质鳞甲,栉比如覆瓦状,尾比体长,性怯弱,遇敌则蜷体为球状,并竖鳞以御之,舌细长,便于伸入蚁穴食蚁,营巢于岩窟及土穴中,如遇蚁阵,则开甲假死,任群蚁附其体肤,已而闭甲入水,放开其甲,蚁浮水面,尽食之。甲供药用。《台阳笔记》:台湾多山,出穿山甲,大者二尺余,鳞甲周密,嘴尖而首曲,藏于腹下,若羞与人见者,以前爪爬地,作穴尺许,遂将周身之甲放开,旋转如风,一炊时则地行丈余矣! 土人云:将水灌入穴中,即不能动云。

按:此处对穿山甲的习性有更多说明,反映当地有穿山甲分布。

《台中市志》记载(王建竹等,1983):

台湾鲮鲤:……亦名穿山甲。往往穿穴蛰居(故名穿山甲);穴斜位,直径200~300 mm。

按:前部与他人说法类似,仅摘录后部,表明确有穿山甲生息繁衍。

《台湾脊椎动物志》记述(陈兼善等,1984):

台湾鲮鲤:……亦名穿山甲,川山甲。以前在全岛各地自山麓以至1 000 m 均有其踪迹,往往穿穴蛰居,穴斜位,直径达200~300 mm。Emry(1907)称台湾、我国南方以及缅甸所产者为M.aurita Hodgson。

按:据此,表明在台湾全岛各地到20世纪前半叶皆有穿山甲生息繁衍。

5.3.9 方志记载的穿山甲

此阶段的穿山甲分布记录,虽然有野外调查,但方志仍占较大比重。华东的穿山甲在20世纪的分布(表12.6)如下。

表12.6 20世纪华东的穿山甲分布概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即详见正文。

5.4 中南

此阶段,中南各省级政区仍皆有穿山甲生息繁衍。

5.4.1 河南

河南省的穿山甲仅见在西部的伏牛山与南部的大别山一些地方有分布。

5.4.2 湖北

湖北省分布的穿山甲依然较多。

嘉鱼县志》记载(湖北省嘉鱼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3):

穿山甲:1973年春,牛头山林场获一只穿山甲,重10斤。1974年,又获一只,重7斤,关在砖房里,晚穿洞出,洞大直径16 cm。

按:此处直接记载1970年代当地捕获的2只穿山甲。

5.4.3 湖南

湖南省分布的穿山甲在中南仅次于两广。

民国二十二年《蓝山县图志》记载:

穿山甲:一名鲮鲤。体长二三尺,全体被角质之鳞甲,四足甚短,尾扁而长。遇敌卷缩。性好食蚁。甲可入药。

按:据此,说明当地有穿山甲生息繁衍。

《湖南省志》记述(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1987):

穿山甲:鲮鲤,鲮甲。栖息于山地、丘陵、平原的杂木林潮湿地带。掘洞匿居,建窝洞道末端,常以泥土堵塞洞口。夜间觅食,嗜食白蚁,对林业有益。体背、四肢外侧和尾部全披以覆瓦状的角质鳞片,鳞片间及腹部都长有灰白色的毛。头小,吻尖细,口中无齿,舌能伸出口外很远,靠舌上的分泌物粘捕蚁和蚁卵。四肢短而粗壮,前肢掌部向外翻转,以中央爪背着地行走,受惊即卷曲成球。肉可食,鳞片供药用。分布于我省各地,以山地丘陵区为多。

按:据此,反映穿山甲在湖南省仍较广泛分布。

麻阳县志》记载(麻阳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

穿山甲:全县皆有,拖冲、尧市山地尤多。1968年,在拖冲公社的洞亭坡捕获一只,体长55 cm。

按:据此说明,反映当地穿山甲颇多。

5.4.4 广东

广东省此阶段还有较多穿山甲分布。

新会县志》记载(新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5):

穿山甲:亦称全鳞,穿山甲科。体长40~45 cm,尾长25~35 cm,头、颈、躯干和尾均披角质鳞片,四肢短,爪锐利,口无齿,舌细长,能舐取食物。以爪掘洞穴居。主食蚁类,被誉为“森林卫士”。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按:据此,说明当地确有穿山甲生息繁衍。

5.4.5 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也还是穿山甲分布较多的省级政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罗城县志》记述:(www.daowen.com)

穿山甲:长二三尺,全身被角质之鳞甲。夜出,昼伏。遇敌,其体恒卷缩如球。有黄、黑二种。产深山泥穴中。甲可入药。

按:所称“黄、黑二种”,并非两个物种,实际上只是穿山甲鳞片因年龄关系,由黄转黑变化。

民国二十六年(1937)《邕宁县志》记载:

穿山甲:即鲮鲤。状如鼍而小,背如鲤而阔,首如鼠而无牙。背有鳞甲,爪甚锐利。长舌,尖喙,尾与身等。能拳曲,善穴土。腹内脏腑俱全,而胃独大。能水能陆,性嗜食蚁。肉味濇温,有毒,最动风。风疾人纔食数脔,疾即作。然甲堪入药,可治中风瘫痪。

按:由此证明当地有穿山甲栖息。

列举当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穿山甲(鲮鲤、地麟)与短尾猴、猕猴(恒河猴、广西猴)、藏酋猴、豺、黑熊、水獭、小爪水獭、大灵猫(九江猩[?九江狸])、小灵猫(七里狸、笔狸)、斑林狸、金猫(黄虎、红春豹)。林麝(跳羊)、河麂[獐]、水鹿、鬣羚(苏门羚)、斑羚、巨松鼠(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

扶绥县志》记述(扶绥县志编纂委员会,1989):

穿山甲:亦称鲮鱼。体和尾披有(复)[覆]瓦状角质鳞,尾扁而粗,体较短,头小,嘴尖,口、耳、眼均小。无齿,舌细长,能伸出舐取食物。四肢短,爪坚锐利,能掘地觅食或掘洞穴居。主食蚁类(特别是白蚁)。县内各地均有。

按:据此,不仅反映当地确有穿山甲,而且还指出“鲮鱼”的别称。

蒙山县志》记述(蒙山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

穿山甲:麒麟。属哺乳类鳞甲目。体重2~3 kg,身披黑灰色或黄灰色麟甲。爪长,善掘地洞,穴居。其肉味鲜美,为高级滋补品,名贵山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县内较多,后逐年减少。1989年县内常有人捕获。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按:据此,不仅表明当地有穿山甲,而且还道出“麒麟”的别称。

《平南县志》记载(平南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

穿山甲:体尾部披有(复)[覆]瓦状角质鳞,尾扁而粗,体短,头小,嘴尖,口窄。无齿,舌细长,能伸出舐取食物。四肢短,爪坚锐利,能掘地取食或挖洞穴穴居,主食蚁类(特别是白蚁)。

按:由此,反映当地有穿山甲生息繁衍。

《容县志》记载(容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

穿山甲:全身皮鳞甲,以食蚁类为主,多在山中穴居,县内各地皆有分布,现存数量极少,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按:据此,反映当地穿山甲虽分布广,但数量显著下降。

《防城县志》记载(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

穿山甲:别名鲮鲤。是一种稀奇的哺乳动物。体表为灰黑色角质鳞片,受惊时卷曲成球状。体重3~7 kg,挖洞穴栖息,食白蚁或黒蚁和昆虫蛹。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按:说明当地有穿山甲分布。

《崇左县志》记载(崇左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

穿山甲:产于那隆乡的拾义、发明、仁里,左州乡的光坡、中干、林村,雷州乡的驮柏,新和乡的兰山和江州乡的那贞、咘农等地山岭之中。约有490只。

按:明确穿山甲的更具体分布地点与数量,证明经过实践调查。

《鹿寨县志》记载(鹿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

穿山甲:身体和尾有覆瓦状角质鳞,体长一般为40~50 cm,主食蚁类。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按:据此表明穿山甲在当地分布较广。

《河池市志》记载(河池市志编纂委员会,1996):

穿山甲:别名山甲,属鳞鲤科,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肉可食,甲片、血和肉可入药,各乡均有分布。

按:据此,亦表明当地穿山甲分布较广。

《苍梧县志》记载(苍梧县志编纂委员会,1997):

穿山甲:俗称麒麟,各乡镇都有,以山区为多。可入药,有滋补通经活血之功。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按:此记载也反映当地穿山甲分布较广。

《资源县志》记述(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志编纂委员会,1998):

穿山甲:穴居,善于打洞,全身披满鳞甲,故又名“鳞甲”。以蚁类、小昆虫为食,重2.5~3.0 kg。鳞片为中药材,尤以尾端三片鳞甲为贵,功能软坚散结,对恶性肿瘤、溃疡等症有特效;其舌能治黄肿病,可谓全身皆宝。穿山甲喜夜出,行动时鳞片沙沙作响,以棍触其肚或胰,即蜷缩一团,极易捕获。境内中、低山均有分布,现已渐少,濒于绝灭。国家列为二类保护之稀有动物,严禁捕杀。

按:据此,证实当地有穿山甲分布。

《田东县志》记载(田东县志编纂委员会,1998):

穿山甲:生长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一般体重5 kg左右。年捕获400只左右,近几年逐渐减少。按:从捕获量看,虽穿山甲颇多,但呈下降趋势。

5.4.6 海南

海南省各地曾皆有穿山甲分布。

民国六年(1917)《琼山县志》记载:

穿山甲:一名鲮鲤。如鼍而小,似鲤,有足。穴山,入水,喜食蚁《旧志》略增。

按:据此,说明当地有穿山甲生息繁衍。

民国二十二年(1933)《海南岛志》记载:

穿山甲:穿山甲即鲮鲤。本岛出产甚多。头小而直扁,舌细长,每深入蚁穴食蚁。背被角质鳞甲,栉比如覆瓦。性怯懦,遇敌则蜷曲,竖鳞以御。肉可食,鳞片供药用。

按:据“本岛出产甚多”,说明海南省穿山甲分布广、数量多。

民国二十四年(1935)《儋县志》记述:

甲:穿山甲也。如狗,通身皆甲,唯胸有直条痕恰如一线可以刃解。而人见□[29]击则圆抱如鼓,携归而杀之。甲入药。

按:此处采用的称谓与描述皆别具一格。

《万宁县志》(万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

穿山甲:鲮鲤……栖息于湿润的树林、灌丛、草莽等多种环境。头小舌长,背披鳞甲,攒地如覆瓦,性怯懦,遇敌蜷曲以御,主食食蚁类及昆虫蛹卵。山区、丘陵地带均有。

按:此处说明当地穿山甲可以栖息在多种环境中。

5.4.7 香港

香港特别行政区仍有穿山甲分布。

《穿山甲——香港动物界的冤狱》描述(叶灵凤,1985):

动物界的另一冤狱的受害者,乃是香港所出产的穿山甲。穿山甲的形状很古怪,又喜欢生活在地底下,于是香港人,尤其是新界的农人,他们相信穿山甲在地底下掘地道挖穿坟墓,专门偷吃死人的尸体,因此见了穿山甲就捕杀,连用法令来制止也无效。其实穿山甲根本没有牙齿,它专以白蚁的幼蛹为食,是用它那特有长舌去舐食的,而白蚁正是香港物业的最大敌人。穿山甲在地底下活动的目的就是搜寻蚁穴,可是香港的人却说它想吃死人的脑髓,你说这冤枉不冤枉?

新界出产的穿山甲很多,就是香港岛的山上边偶尔也会发现。

按:据此,反映在与深圳毗邻的新界一带穿山甲较多。

1980年代,香港特发行有穿山甲与刺猬的纪念邮票(图12.21),进一步证实当地有穿山甲生息繁衍。

图12.21 穿山甲与刺猬纪念邮票(香港)

5.4.8 澳门

关于澳门特别行政区野生动物的记录不多见,但还是罕见地发现有关穿山甲的记录。

澳门在1995年4月发行了一套4枚印有熊猫

徽(WWF)标志的《中华穿山甲》邮票(图12.22)[30],该套邮票中的穿山甲主要在树上出现,颇有澳门特色。表明当地也有穿山甲。

图12.22 穿山甲邮票一套(澳门)

5.4.9 方志记载的穿山甲

此阶段的穿山甲分布记录,虽然有野外调查,但方志仍占较大比重。中南的穿山甲在20世纪的分布(表12.7)如下。

表12.7 20世纪中南的穿山甲分布概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即详见正文。

5.5 西南

西南也是穿山甲主要分布区之一,各省级政区皆仍有穿山甲栖息。

5.5.1 重庆

重庆市依然有穿山甲生息繁衍。

据张荣祖等(1997)记载,在“涪陵、南川”有穿山甲分布。说明在涪陵区与南川区等地还有穿山甲分布。

5.5.2 四川

四川省也还有穿山甲栖息。

《大竹县志》记载(四川省大竹县志编纂委员会,1992):

鳞鲤:又名穿山甲。以蚂蚁等昆虫为食。在境内丘陵地区时有发现。

按:据此,反映当地虽有穿山甲,但已不多。

《马边彝族自治县志》记载(马边彝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

穿山甲:全身被覆瓦状排列硬角质鲜甲,腹面被毛,体形狭长,半筒状,两端呈尖形。此系地栖性哺乳动物,掘穴而居。

按:据此,说明当地还有穿山甲生息繁衍。

《宁南县志》记载(宁南县志编纂委员会,1994):

穿山甲:分布在宁南中山部(份)[分],食白蚁,是白蚁的天敌。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按:据此,说明穿山甲仅在当地部分地方还有栖息。

5.5.3 贵州

贵州省还有较多穿山甲分布记录。

民国二十五年(1936)《遵义府志》记述:

鲮鱼:《吴都赋》注:鳞甲似鲤,状若獭,有四足。居土穴中,好食蚁。《桐梓草志》:俗呼穿山甲。似鲤而润背,四足,长尾。甲黑而坚。好穴入坟墓中。

按:虽以“鱼”称,但诠释确实是穿山甲;并说明多处有穿山甲生息繁衍。

民国《郎岱县访稿》载,境内野生动物还有虎、豹、狼、獐、鹿、穿山甲、狐狸、猥、竹鼠等兽类[31]。说明在今六枝特区曾有穿山甲栖居。

《福泉县志》记载(贵州省福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2):

穿山甲:亦称鲮鲤,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舐食蚁类昆虫,属益兽,县内黄壤山地的森林、灌丛地有分布,现存量较少。

按:据此,表明穿山甲在当地的分布范围已不大,数量也较少。

龙里县志》(贵州省龙里县志编纂委员会,1995)记述:

穿山甲:属鳞甲目穿山甲科,是现有(浦)[哺]乳动物中比较古老而唯一的鳞甲目兽类。体长50~100 cm,尾长10~30 cm,体重1.5~3.0 kg。头细长而呈圆锥形,四肢粗短,脚趾爪头强健,黑褐色鳞片呈瓦状排列。栖息山麓、丘陵和林间空旷地段,挖洞穴居,昼伏夜出。以蚁类为食。县内各地均有分布。按:据此,龙里县不仅有穿山甲,而且分布较普遍。

《金沙县志》(贵州省金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7):

穿山甲:大部分地区有分布,食蚂蚁,可药用,为国家规定二类保护动物,但常有乡民捕获入市,现数量日少。

按:由此可见,穿山甲在当地虽多有分布,但数量在减少。

5.5.4 云南

云南省此阶段还有较多穿山甲分布。

民国三十七年(1948)《姚安县志》记载:

鲮鲤:俗名穿山甲,专食蚁类,其甲可供药用,各乡皆产。

按:据此,反映当地穿山甲较多。

楚雄彝族自治州志》(楚雄彝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3)记述:

鳞甲目:该目在州境只有穿山甲科的穿山甲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穿山甲别名鲤、龙鲤或钱鳞甲,在全州均有分布,以楚雄、双柏、南华、大姚、永仁、武定分布广、数量多。仅大姚县1957年至1985年收购甲壳4 600多千克,平均年收购200 kg,最多一年达300 kg。双柏、南华、姚安、禄丰年收购量也有100~200 kg。进入80年代,药价放开上浮后,穿山甲遭捕杀,数量急剧下降。

按:既证实全州皆有穿山甲,又提及多种别称,还反映所分布的穿山甲数量变化。

河口县志》(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记述:

穿山甲:栖息于丘陵、山地森林湿润地带,穴居,并用土掩盖洞口,夜出觅食,用利爪挖掘蚁洞伸出粘腻的长舌(添)[舔]食蚂蚁,能爬树和游泳,受惊时卷成一团,常雌雄同居,外出时幼兽伏于母体背上。能散血、调经、消痛肿、排(浓)[脓],治风湿病、乳汁不通及痈瘰等症,分布于各区。

按:此处不仅对穿山甲的生态与习性等有描述(略有瑕疵),而且指出分布较广。

《富宁县志》(云南省富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7):

穿山甲:[栖息]疏林地洞中。[特征]身披鳞甲,黑褐色,重约10 kg。

按:所称“黑褐色,重约10 kg”,当是指多年生穿山甲,才可能鳞甲转黑褐色,重达10 kg。

5.5.5 西藏

西藏自治区还有穿山甲分布。

据《西藏珍稀野生动物与保护》记载在“芒康、察隅、门隅、珞瑜”有穿山甲分布。说明在芒康县、察隅县、错那县等地有穿山甲生息繁衍。

5.5.6 方志记载的穿山甲

此阶段的穿山甲分布记录,虽然有野外调查,但方志仍占较大比重。西南的穿山甲在20世纪的分布(表12.8)如下。

表12.8 20世纪西南的穿山甲分布概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5.6 西北

西北依然是青海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未见穿山甲记录。

此阶段的穿山甲分布记录,虽有野外调查,但方志仍占较大比重,尤其是西北的穿山甲在20世纪的分布仅见方志中有简略记载(表12.9)。

表12.9 20世纪西北的穿山甲分布概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