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穿山甲早有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对其称谓,闽南语称“拉厉”,还有近50种不同称谓(见下文)。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桅杆坪遗址出土的石雕工艺品有一被认定为穿山甲的物件(图12.18)。据考证,其年代为大溪文化(公元前4400~前3300)中、晚期遗物(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队等,2004)。5 000多年前的遗物,反映当时先民就对生息繁衍的穿山甲比较了解。
图12.18 石雕穿山甲
如果说长阳的石雕穿山甲的形象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河南省安阳市境内妇好(商代第23代王武丁配偶之一)墓中出土的玉雕穿山甲则惟妙惟肖地反映出其形态(图12.19)。该墓葬推断为公元前13世纪末~公元前12世纪前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80),再次证明3 000多年前,先民对当地穿山甲形象胸有成竹。
图12.19 玉穿山甲(妇好墓)
《楚辞·天问》:“鲮鱼何所?”(汉)王逸注:“鲮鱼,鲤也。一云,鲮鱼,鲮鲤也。有四足,出南方。”[22]王逸的诠释后者,显然是指穿山甲,并且指明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文选·(晋)左思〈吴都赋〉》:“陵鲤若兽,浮石若桴。”(宋)刘逵注:“陵鲤,有四足,状如獭,鳞甲似鲤,居土穴中,性好食蚁。”
(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述:
鲮鲤甲:其形似鼍而短小,又似鲤鱼,有四足,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23]。
按:对穿山甲形态与习性有进一步描述。(www.daowen.com)
(宋)罗愿《尔雅翼》诠释:
鲮鲤:鲮鲤,四足,似鼍而短小,状如獭,遍身鳞甲。居土穴中。盖兽之类,非鱼之属也。特其鳞色若鲤,故谓之鲮鲤,又谓之鲮豸。野人又谓之穿山甲,以其尾大,能穿穴故也。能陆能水,出岸开鳞甲,不动如死,令蚁得入。蚁满,便闭甲,入水开之,蚁皆浮出,因接而食之。故能治蚁瘻。《吴都赋》曰:陵鲤若兽,其字从陵,以其居陆也。后魏高宗时,兖州东郡吏获此兽。京师无识者,唯高祐识之,以为三吴所出,余城所无。时谓博识。【考】《天问》曰:鲮鱼何所? 王逸以为鲤,一云陵鲤也。有四足,出南方。盖以为此兽,故释《吴都赋》者亦引以为证。至柳宗元《天对》乃云:鲮鱼人貌,迩列姑射。则是用《山海经》所谓“西海中近列姑射山有鲮鱼,人面,人手,鱼身,见则风涛起”者尔,非此物。
按:如果说王逸尚有“鲮鱼”之称,左思又有“陵鲤若兽”,陶弘景再道“能陆能水”,皆疑似含有鱼类或鳞甲(鳞介)类之说;罗愿则明确“盖兽之类,非鱼之属也”。同时还明确兖州东郡所获“怪物”乃穿山甲,而出自《山海经》之“鲮鱼”则不是穿山甲。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鲮鲤》在“释名”中有“龙鲤、穿山甲、石鲮鱼”等称谓,但其归类在“鳞部”则有误导。
(清)郭柏苍《闽产录异》诠释:
鳞鲤:山邑多产,即穿山甲。穴山土,以舌聚蚁而吞之。“志”称“鲮鲤”。按《天问》:“鲮鱼何所。”注:“鲮鱼,鲤也。”《异鱼图赞》:“吞舟之鱼,其名曰鲮。”即海鱼之“鲮鲤”也。《本草》:“鲮鲤皮曰‘穿山甲’。”言鱼中之鲮鲤,其皮似穿山甲,乃诸“志”以山产之穿山甲为鲮鲤,且“志”入鳞属。闽中呼“鳞鲤”者,言穿山甲之鳞粗大,似鲤鱼也。
按:释中瑕瑜互见,瑕者如以《天问》之“鲤”与《异鱼图赞》“吞舟之鱼”;瑜者如明确“以舌聚蚁而吞之”与“山产之穿山甲为鲮鲤”(现多可证实),只是“志”并非皆归“鳞属”。
方志为主的古籍中有鲮(鲮居于陵)、鲮鲤(鲮鲤若兽;有四足,状如獭,鳞甲似鲤;其形肖鲤。穴陵而居;甲似鲤鱼,有四足)、鼍龙(鲮鲤似鼍龙,善攻岸)、龙鲤(《山海经》曰:龙鲤陵居。其状如鲤)、鲮鱼(似鲤而有四足,鳞甲坚厚。常吐舌出涎,须蝼蚁满其上,乃卷而食之)、鳞甲(穴居动物,善于打洞,全身披满鳞甲)、土鲮甲(四足,背有鳞,腹有毛,鼠首长舌,犬喙,尾长如身)、陵鲤甲(似鲤而鳞甲如铁)、甲(如狗,通身皆甲,唯胸有直条痕恰如一线可以刃解)、麒麟(取穿山甲身披黑灰色或黄灰色麟甲的特征),进而有类似诠释的称谓或谐音称谓,如鲮豸、鳞鲤、鲮狸、陵鲤、绫鲤、鲤、鲢鲤、连理、鳞裡、鳞离、“连连(鱼旁)”[鲢鲢]、全鳞、地麟、钱鳞甲、鳞甲、山甲、钱鲤甲、鲮甲、鲤、石鲮鱼、土鲤鱼、山鲤鱼、土地鱼、鮭鮭、穿山狸、穿山甲、食蚁兽等。
对于“穿山甲”诠释:善竄,喜穿山;以能穿山;满身皆鳞,嘴尖,四足。多藏山土中;色乌而有鳞,伏土中,善食蚁;以其好穿地道;状如鼍而小,背如鲤而阔,首如鼠而无牙;背有鳞甲,爪甚锐利。长舌,尖喙,尾与身等;能拳曲,善穴土。
就目前所知,古人最早将穿山甲称为“鲮鱼”,后多称“鲮鲤”,现代则以“穿山甲”为中文学名。
由于古人对穿山甲归类非见仁见智,将其分别归入药属、虫属、介属(甲)、鳞属(鱼)[24]、毛属(兽)等不一而足。现代动物分类系统固然明确将穿山甲归哺乳纲(兽纲),但我们见到在现代方志中还是有误归入爬行纲[25]、昆虫纲(如1985年《通城县志》、两栖纲(如1993年《和政县志》)、两栖纲与爬行纲的(如1998年《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镇平卷》、1991年《柳江县志》、199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志》)。更有跨“门”归类的,有“介类”(如1995年《平乐县志》)、“(麟)[鳞]甲类·介”(如1993年《新余市志》)、“鱼鳖类”(如1996年《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兴国卷》)、“爬行类、软体类”(如1992年《兴宁县志》)、“两栖、爬行、节足类”(如1995年《蒙自县志》)、“其他”(如1999年《易县志》)等,则不应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