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820世纪以来的东部黑冠长臂猿分布变迁: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续

820世纪以来的东部黑冠长臂猿分布变迁: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续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其分布于红河以东,故冠以“东部”,以区别于“黑冠长臂猿”。东部黑冠长臂猿为一夫一妻或二妻的配偶制,雌猿约3年一胎,每胎一崽,婴猿于同年11月至翌年3月间出生。东部黑冠长臂猿营家族式生活,每群10只左右。由于喀斯特森林中果实产量较低,在果实缺乏的季节,东部黑冠长臂猿取食更多的叶和芽。

820世纪以来的东部黑冠长臂猿分布变迁: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续

东部黑冠长臂猿,简称东黑冠长臂猿,是消失约50年后再次发现的长臂猿,原属“黑长臂猿”之一,越北亚种(Hylobates concolor nasutus)中国部分。因其分布于红河以东,故冠以“东部”,以区别于“黑冠长臂猿”。

8.1 东部黑冠长臂猿概况

东部黑冠长臂猿(图11.46~图11.55)是中型长臂猿,体矫健,体重7~10 kg,体长400~550 mm,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毛被短而厚密,皮肤褐色。雄性颜面裸露,色略浅;头顶冠毛不长;被毛全为黑色,胸部有部分浅褐色毛。雌性脸周环有白色长毛;体被毛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黑色冠斑面积较大,通常能超过肩部,达到背部中央,呈三角状;胸部有部分浅褐色毛。新生婴猿皮肤黑中泛红,全身被稀疏黑色绒毛。随年龄增长,婴猿黑色毛被逐渐遍布全身直至成年。雌性青年猿性成熟时,被毛再转变为金黄,脸周出现白色长毛,头顶至肩和背部呈现明显的黑色冠状毛发。随着年龄继续增长,黄色被毛逐渐暗淡,转为褐黄甚至黑褐色。雄猿随年龄增长,头顶冠状毛发日渐明显,胸前逐渐呈现浅灰斑块并逐渐明显。

东部黑冠长臂猿为一夫一妻或二妻的配偶制,雌猿约3年一胎,每胎一崽,婴猿于同年11月至翌年3月间出生。幼猿约1岁后,自行随群体迁徙;3岁左右,便完全独立活动。性成熟年龄为8~9岁。

东部黑冠长臂猿营家族式生活,每群10只左右。一群长臂猿的活动范围大约130 hm2,每天移动1 500 m左右采食;性格警惕,一般在天亮后开始活动,天黑前1~2 h结束,每天活动时间在9~13 h。食物中,无花果和其他果实占了最大比例,其次是叶和芽。由于喀斯特森林中果实产量较低,在果实缺乏的季节,东部黑冠长臂猿取食更多的叶和芽。

东部黑冠长臂猿是一种典型的树栖动物,对森林具有非常严格的选择,森林中几棵重要果树被砍伐,果实产量下降,就有可能影响它们的存活[59]

图11.46 雄猿[60]

图11.47 雌猿

图11.48 蹲坐[61]

图11.49 游荡[62]

图11.50 悬臂[63]

图11.51 携子[64]

图11.52 伉俪(赵超摄)[65]

图11.53 “横行”[66]

图11.54 群雄嬉戏[67]

图11.55 添丁进口

在邦亮长臂猿保护区,监测人员通过望远镜发现在东部黑冠长臂猿家族中,一只雌猿将一团黑色的东西紧紧抱在怀中,约有成年人鞋子大小(图11.55)。长臂猿监测队长兴奋地说:“我们仔细观察后发现,这是一只约两个月大的婴猿。”[68]反映这重新发现的新种长臂猿在添丁进口。

8.2 广西分布

广西壮族自治区既是东部黑冠长臂猿主要分布区,也是现今我国该物种仅存地。(www.daowen.com)

此前,根据访问群众和猎人收藏的皮张、骨头推断,考察队专家已推断出广西的龙州、大新、靖西和那坡边境四县曾有黑冠长臂猿出没[69]。表明在大新县、龙州县、靖西县、那坡县等地曾有东部黑冠长臂猿栖息。

据称,分布于龙州大青山地区的黑长臂猿在未被研究之前,就已经于20世纪50年代绝迹(田长城,2006)。所谓“黑长臂猿”即东部黑冠长臂猿。

1960年代初,黑长臂猿北部湾亚种(H.c.nasutus)在广西西南部那坡、靖西和大新等地曾有所发现(Groves et al,1990)。此后,在广西西南部再未发现,说明该亚种已在这一地区绝灭。越南东北部滨海地区是本亚种可能存在的唯一地区(Tan,1985;Geissmann et al,2000;王应祥等,2000;Geissmann et al,2003)。就是说,东部黑冠长臂猿曾被认为在我国绝迹。

《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称,“本次调查,广西未发现黑长臂猿的踪迹,估计已绝迹”(国家林业局,2008)。此说似包括东部黑冠长臂猿,乃2006年之前的结果。

2002年,在越南北部靠近中国边境的重庆县(Trung Khanh)一片喀斯特森林中重新发现了东部黑冠长臂猿的一个小种群(La et al,2002)。随后,2006年9月,在与越南交界的靖西县森林中发现了另外3个东部黑冠长臂猿群体(Chan et al,2008)。调查表明,该区域东部黑冠长臂猿的种群数量约为18群110只,其中在中国境内有4群,约20只(Le et al,2008;Fan et al,2010)。据2015年6月报道,截至2014年5月,我国有5群共33只东黑冠长臂猿[70]

现存我国的东部黑冠长臂猿仅处于邦亮长臂猿省级自然保护[71](表11.11)一地。可以看出,该保护区是重新发现东部黑冠长臂猿之后设立的,并且很快就提升了级别。

表11.11 广西壮族自治区栖息有东部黑冠长臂猿的保护区概况

存疑:据2015年5月发布的《大明山的历史遗迹考察》摘要提到,“叙述了大明山历史上的行政隶属关系及变化……对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内及边界附近的历史遗址进行了考察,并依据有关史载和遗址推测了大明山历史上的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变迁”,文中涉及长臂猿相关摘录:

大明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在行政区划上分属武鸣县、上林县、马山县三县所辖[72]

从明隆庆五年(1571)上林知县王一岳诗“参天老树虬龙蟠,涧里玄猿悲月夕”来看,大明山仍是原始古林密布,黑长臂猿(玄猿、乌猿)活动频繁的原始林区。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生产建设需要,武鸣县、上林县在大明山及周边地区建立了采伐场、矿山、茶场等生产单位,人类开始了对大明山的开发,特别是这一时期,对大明山原始森林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此期,八角等外来人工种植植被的大面积增加,也加剧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在50、60年代还大量存在的华南虎、狗熊、懒猴、黑长臂猿、斑冠犀鸟等珍稀动物现已灭绝或仅有传闻。到1981年,国营大明山林场改为大明山水源林保护区,大明山的生态破坏才得到遏制,森林得到较好的保护,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大明山绝迹多年的黑长臂猿又有出现,古老而神秘的大明山,正逐步焕发出神奇的自然生态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保护,是一处地貌奇特、景观雄秀、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科学价值极高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旅游胜地[73]

按:据此描述,可以肯定的是:到1960年代前后,地处武鸣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等地的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带还有东黑冠长臂猿(即所称“黑长臂猿”)栖息。但所称1981年后“大明山绝迹多年的黑长臂猿又有出现”值得质疑:①东部黑冠长臂猿分布于红河以东的我国南部,大明山正处于这一地域,故原称“黑长臂猿”当是这一长臂猿新种;东部黑冠长臂猿在中越两国都是约在50年后才再度发现。既然大明山独在约20年前就再现东部黑冠长臂猿这一极度珍稀物种,为何未见重点报道?②大明山保护区现既为国家级,据有关介绍,“截止到2012年,野生脊椎动物有31目90科208属294种,其中哺乳类60种。在野生脊椎动物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金钱豹、林麝、蟒4种,二级保护的有苏门羚、黑熊等33种”[74],居然未见“再现”东部黑冠长臂猿。是否将黑叶猴误认为东部黑冠长臂猿?③目前仅见此一条资料提及大明山再现东部黑冠长臂猿,尚待进一步查证。

8.3 云南分布

云南省也曾有东部黑冠长臂猿分布。

20世纪50~70年代,黑长臂猿指名亚种(H.c.concolor)在滇东南的文山、马关、麻栗坡等地发现过它们的分布,但到1980年代初时,相继绝灭(王应祥等,2000)。反映东部黑冠长臂猿直至1980年代初,在文山县、麻栗坡县、马关县等地仍有分布。

8.4 分布变迁

文献记载显示出百余年来东部黑冠长臂猿分布变迁状况(图11.56、表11.12),特点如下:

图11.56 20世纪以来东部黑冠长臂猿分布变迁图

表11.12 20世纪以来东部黑冠长臂猿分布变迁概况

●东部黑冠长臂猿分布于云南东南部红河以东、广西大桂山—大容山及其以西地带。

●到20世纪初,根据生态环境与地望等推断,东部黑冠长臂猿在桂滇一带30余地有分布。

●在20世纪后半叶,桂滇还有10余地有东部黑冠长臂猿,并逐步消失。

●直到21世纪初,才在桂西的靖西县重新发现,并设立了保护区。

●近年,不断有东部黑冠长臂猿新种群发现,其数量有所上升,但依然属于极度濒危物种,要加大保护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