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南黑冠长臂猿分布变迁: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续篇

海南黑冠长臂猿分布变迁: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续篇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南黑冠长臂猿以多种热带野果、嫩叶、花苞为主要食物,偶尔也会吃点昆虫、鸟蛋等动物性食物。海南黑冠长臂猿的雄性幼猿7~8岁性成熟;雌性约9岁性成熟,2~3年生怀胎1次,妊娠期7~8个月,每胎1仔。20世纪初,海南岛森林覆盖率达90%,还有相当面积的原始森林,各县均有长臂猿分布。1960~1970年代,海南长臂猿分布地减少到6个县。

海南黑冠长臂猿分布变迁: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续篇

海南黑冠长臂猿原属“黑长臂猿”之一,曾作为海南亚种(Hylobates concolor hainanus),现主要指分布于海南省的长臂猿。

6.1 海南黑冠长臂猿概况

海南黑冠长臂猿简称为海南长臂猿。

海南长臂猿1892年就获定名(Hylobates hainanus),随后其分类地位虽多次变动,但多是以亚种定位。直到21世纪初,分子遗传学证实其应是一个独立种,学者们又从形态学行为学方面区分、验证,直到最近才较普遍赞同其是独立种,经过百余年,中文简称又出现“海南长臂猿”,却并非回到原点,而是更具科学性

海南黑冠长臂猿(图11.30~图11.33)为中型长臂猿,体长40~50 cm,体重7~10 kg,雄猿体形比雌猿略小。其无颊囊,体态矫健;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被毛短而蓬松,手指和四肢皮肤黑棕色。雌雄异色:雄猿通体黑色,嘴角边或略有几根白毛,头顶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犹如怒发冲冠;雌猿全身金黄,体背为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色的冠斑,恰似戴了顶小黑帽。

图11.30 雄猿[38]

图11.31 携子[39]

图11.32 攀缘[40]

图11.33 俯视

实际上,海南黑冠长臂猿一生中要变换几次颜色:刚出生的小猿是金黄色的,只有头顶正中有道黑线;长到6个月左右毛色开始变成黑色,首先是肩部、背部和手臂、臀部,然后再扩大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最后是腹部。到6~7岁性成熟,毛色才渐分雌雄:雌猿变成金黄色的着装,雄猿却还是一身黑衣。雄兽的体毛完全变为黑色后就不再变化;但雌兽在达到性成熟的年龄时,毛色却又从黑色逐步变成淡黄色,并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须一年多的时间方可完成,期间所呈现的是一只不黑不黄的“灰猿”。

海南黑冠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群较大,营家族式生活,一般以3~5头至7~8头的家庭群为活动单位,有时甚至每群10余只。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组成。只有受到干忧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海南黑冠长臂猿社群的活动范围大多在60 hm2,远大于其他长臂猿。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无季节迁移现象,领地通过它们的叫声来标志。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生性机警,晨昏活动,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路线。它们是树栖猿类,在树上攀缘自如,活动与觅食均在15 m高大乔木的冠层或中层中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 m以下的小树上活动。它们没有固定的睡觉地点,也不会做窝,蜷曲在树上,有时也会在树干上仰天而卧。

海南黑冠长臂猿每天的活动很有规律,定时的高声鸣叫,是它们一天当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黎明时候,猿群就开始数次鸣叫。先是公猿的高声啼鸣,接着是母猿的喧闹和歌唱,整个过程有15 min。声音高亢洪亮,能传到几千米之外。这种鸣叫可表示猿群对其领域的拥有,警告别的猿群不要进犯。开始时,大公猿会跑到高枝上进行“领唱”,发出口哨般的长鸣,接着母猿、小猿也会加入,发出短促而杂乱的“咯、咯”声,此时,猿群中的两只母猿会非常激动,相拥着不停跳跃。相隔不远的两群长臂猿有时也会同时鸣叫,它们像是在比赛谁的声音大、耐力好。森林里鸣啼声、尖叫声、呼啸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令人难忘。随后,在雄猿的带领下,猿群在自己的领地里觅食。上午、中午,猿群都会发出鸣叫。到了下午,它们还是边走边吃,只是不会再鸣叫了。

海南黑冠长臂猿以多种热带野果、嫩叶、花苞为主要食物,偶尔也会吃点昆虫、鸟蛋等动物性食物。它们极少下地饮水,主要靠饮叶片的露水,也会用手从树洞里掏水来喝。

海南黑冠长臂猿的雄性幼猿7~8岁性成熟;雌性约9岁性成熟,2~3年生怀胎1次,妊娠期7~8个月,每胎1仔。雄猿性成熟后会被驱逐出猿群,过一段独立生活,然后成家。海南黑冠长臂猿寿命可达30余年[41]

存疑:笔者曾在介绍“黑长臂猿”时,转用过一幅称为此物种的图片(图11.34)(文榕生,2009),但一直心存疑惑。最近在查找“海南黑冠长臂猿”时,又见使用此图片[42];在自称“本站原创”(2011年3月25日发布)的“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43]上,再见此图片。对其准确性存在疑惑。

图11.34 疑似“白颊长臂猿”

从现今更多高质量图片察看、比较,笔者将图11.34曾用于“黑长臂猿”有误,特此更正。因为该猿与其他长臂猿区分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雄性两颊的长白毛十分醒目,雌猿吻部也有呈“U”形围绕的较短白毛(图11.35)。

图11.35 白颊长臂猿[44]

6.2 分布概况

长臂猿在全新世前就从大陆扩散到海南岛,并演化形成海南长臂猿。

20世纪初,海南岛森林覆盖率达90%,还有相当面积的原始森林,各县均有长臂猿分布。到1950年代初,刘振河等(1984)调查,认为还有白沙等12个县有海南长臂猿,估计数量在2 000只左右。1960~1970年代,海南长臂猿分布地减少到6个县。这些数字略显保守。

《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称,“本次调查,黑长臂猿仅见于海南(霸王岭林区,在吊罗山、鹦哥岭、五指山可能有零星个体残存)”(国家林业局,2008)。亦即涉及万宁市、五指山市、东方市、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地,反映还有海南长臂猿分布。(www.daowen.com)

据2005年报道,近期调查研究表明,东黑冠长臂猿在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现仅存13只(Zhou et al,2005)。反映在东方市、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等地有海南长臂猿残存。

2015年报道,低质量的栖息地、独特的一夫二妻制社会结构、较长的生殖间隔及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是制约海南长臂猿种群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海南长臂猿现仅存20多只分布在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 km2的原始热带季雨林内(邓怀庆等,2015)。

万宁市位于海南岛东南部沿海,东濒南海;在土地面积中,山地约占一半,丘陵和平原各占四分之一。地属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温差小,积温高,全年无霜冻,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日照长。森林覆盖率60.2%。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珍贵品种有大洲金丝燕、梅花鹿、熊、豹、长臂猿、黄猄、蟒蛇、毛鸡、金钱龟鹧鸪、野兔等[45]。所谓“长臂猿”,即是海南长臂猿。

东方市地处北部湾畔、昌化江下游,北靠黎母山脉,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部为山地和丘陵,西北部为平原和台地,地貌有山地、谷地、丘陵、台地、平原、海积阶地、沙滩等。地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区,旱湿两季分明,降雨量偏小,日照充足,蒸发量大。该市大田镇的猕猴岭林场实行封山育林和封山护林以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野生动物休养生息提供了繁殖场所,主要有长臂猿、水鹿、猕猴、灵猫、山鸡、斑鸠穿山甲、箭猪、蟒蛇等各种飞禽走兽[46]。此处所称“长臂猿”,就是海南长臂猿。

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黎母山脉中段西北麓,南渡江上游,地处五指山腹地,地势陡峻,东南高、西北低,地形由山地、盆地、丘陵和台地构成。山高云雾多,山区气候特点突出,东南部多雨,西北部少雨。境内有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动物坡鹿、黑冠长臂猿、云豹、小爪水獭、山鹧鸪、隼游等6种[47]。说明还有海南长臂猿存在。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处五指山北麓,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呈穹窿形,由高山、低山、丘陵、台地河道、阶地等构成。位于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北缘,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四周群山环抱,有独特的山区气候特点。森林覆盖率达81.7%。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稀有珍贵野生动物主要有黑熊、长臂猿、猕猴、金钱豹、金钱龟、山鹿、孔雀雉、穿山甲、蟒蛇、毛鸡、原鸡、鹦鹉[48]。所谓“长臂猿”,即是海南长臂猿。

现栖息有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区皆在海南省(图11.36、表11.7),其状况反映:

●栖息有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区共5个,总面积875 km2

●保护区地处6个市(县),其中东方市涉及3个保护区,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涉及两个保护区。

●保护区中仅涉及国家级与省级两种级别,国家级保护区占60%,省级保护区占40%。

●保护区是1976~2004年设立的,反映随海南长臂猿发现情况,随时增设。

●保护区的主管部门皆是林业部门。

图11.36 现有海南黑冠长臂猿栖息地与其栖息的自然保护区分布图

表11.7 海南省栖息有海南黑冠长臂猿的保护区概况

注:①本表参考多方面信息综合而成,个别误差进行更正。②本表据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http://sts.mep.gov.cn/zrbhq/zrbhq/201208/t20120824_235172.htm;五指山自然保护区.http://baike.soso.com/v274001.htm;海南省猕猴岭林场.http://www.hnemap.com/MoreMapInfo/more.aspx?id=301;黎母山森林公园.http://www.baike.com/wiki/%E9%BB%8E%E6%AF%8D%E5%B1%B1%E6%A3%AE%E6%9E%97%E5%85%AC%E5%9B%AD

6.3 分布变迁

文献记载显示出百余年来海南黑冠长臂猿分布变迁状况(图11.37、表11.8),特点如下:

●自最后海退以来,海南长臂猿与大陆地理分布隔绝,在生态环境良好的海南岛上生息繁衍,直到20世纪初各地依然皆有。

●主要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到20世纪后半叶,海南长臂猿首先在琼北沿海与平原地带的四地消失。

图11.37 20世纪以来海南黑冠长臂猿在海南岛的分布变迁图

●随后至今,海南长臂猿分布收缩到琼中山地一带。

●尤其是现存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是我国拥有长臂猿科7种中最低者,濒危程度最为严重。

●现有保护区已基本覆盖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有必要采取更有效举措,甚至辅以必要的人工保护,首先恢复其种群数量。

表11.8 20世纪以来海南黑冠长臂猿分布变迁概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