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马克认为,表情、信息、感染这三大功能是语言使用的目的所在。例如,人们运用带有表情功能的语言创作出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和自传小说或做权威性的发言,带信息功能的语言被用来写报告、学术论文、备忘录或教科书,带感染功能的语言则广泛运用于广告、宣传资料、流行小说等文类。纽马克也指出,很少有一篇文章是纯表情、纯信息或纯感染性的,大多数文章都是三种功能兼而有之且有所侧重的。
纽马克不赞同奈达(E.A.Nida)提出的读者反应论说,他指出,“等效只是一个理想中的目标。这个理想中的目标起码在两种情况下无法达到:(1)如果原文的目的是在读者中造成影响而译文是让读者了解(或是相反);(2)源语语篇和译语语篇之间有明显的文化鸿沟”(1988a:48)。他接着建议,译文可分两类:忠于作者、充分表达作者原意的叫做“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而忠于读者、便于读者接受的叫做“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两种译文各有各的用处,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有时则无法兼顾。
语义翻译的目的是“在目标语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义准确地再现出来”(Newmark,1988a:22)。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而不是目标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标语文化情境中之物。由于语义翻译把原文的一词一句视为神圣,因此有时会产生前后矛盾、语义含糊甚至是错误的译文。语义翻译通常适用于文学、科技文献和其他视原文语言与内容同等重要的文本类型。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纽马克本人也认为,语义翻译并非一种完美的翻译模式,而是与交际翻译模式一样,在翻译实践措施中处于编译与逐行译之间的“中庸之道”(见Hatim&Mason,1990:7)。
交际翻译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第一,交际翻译(或交际途径)指的是视翻译为“发生在某个社会情境中的交际过程”( Hatim&Mason,1990:3)的任何一种翻译方法或途径。虽然所有的翻译途径都在某种程度上视翻译为交际,而这里所说的交际翻译却完完全全地以目标语读者或接受者为导向。沿此途径的译者在处理原文的时候,旨在传递信息而不是复制一串串的语言单位,他所关心的是如何保留原文的功能和使其对新的读者产生作用。交际翻译和逐句逐行直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把原文中的遣词造句的形式仅视为译者应考虑的部分因素。第二,交际翻译是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1988a:22)。即是说,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多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是修正原作者的错误。由于译者要达到某一交际目的,有了特定的目标读者群,因此他所生产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通常采用交际翻译的文本类型包括新(www.daowen.com)
闻报道、教科书、公共告示和其他很多非文学作品。
交际翻译也不是一种极端的翻译策略,它和语义翻译一样是翻译的“中庸之道”(见Hatim&Mason,1990:7),既不像编译那么自由,也没有逐行译那么拘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