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讨旅游翻译研究中的语篇分析及其功能

探讨旅游翻译研究中的语篇分析及其功能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为语言学者分析具体语料中的主位结构问题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依据。述位是关于主位的进一步陈述,是语篇的目的。虽然贝克这一分析没有涉及两种语言,但是其结果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引用主位与信息结构理论来研究翻译的潜在价值和重要意义。

探讨旅游翻译研究中的语篇分析及其功能

“主位”这一术语和概念最早由概念语言学的先驱、布拉格学派的理论宗师马泰休斯(V.Mathesius)于1939年提出。他在创建“句法观”(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理论时提出主位/述位(Theme/Rheme)这一对术语,认为一个句子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主位,后一部分是述位。

20 世纪60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受布拉格学派的启发,在自己的语言学理论框架中引入主位这一概念,并形成了一套与布拉格学派中主位结构理论不尽相同的观点。后来,这套理论连同他研究英语口语时提出的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理论广为同行称赞,被认为是其对英语所进行的描述中最具“创造性的贡献”(Butler,1985:176)。韩礼德在引入主位概念时,既有继承又有改变更有发展,例如,他将“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 从主位的概念中剥离出去,只保留“信息出发点”一项内容。

此外,韩礼德还将主位结构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纯理功能(Metafunction)概念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体现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的一个功能性结构。他认为,通过主位结构的配置,说话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对所要表达的信息加以组织和调整。这为描述解释语言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再者,韩礼德以有/无标记主位(Marked/Unmarked Theme)的方法解释语言使用中的一个实际现象:主位也用来表达未知的“新信息”,并从这个角度出发,依照英语的语言结构特征,解释和分析了不同种类和表现形式的主位结构情况(Halliday,1985:37-67)。这为语言学者分析具体语料中的主位结构问题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依据。

贝克在其教程的第五章和第七章涉及语篇翻译,引用了韩礼德的信息分布理论和布拉格学派的功能句法观,讨论了主位、述位与信息结构、语篇篇章内部的衔接与连贯等等问题,探讨语篇在实际应用中的各种因素,包括作者、读者和文化语境。她这样评价主位结构:“主位、述位区分是以文本为基础的。它的真正价值并非在于解释个别句子的结构,而在于解释了在多个方面如何控制信息的流向(Information Structure)问题。”(1992:124)她认为这一理论对译者在构建目标文本时有所启发。贝克还举例说明了信息结构理论的作用(出处同上):

(1)Ptolemy'smodel provided a reasonably accurate system for predicting the posi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in the sky.

(2)a.But Ptolemy had tomake an assumption that themoon followed a path that sometimes brought it twice as close to the earth as other times,in order to predict these positions correctly.

b.But an assumption that Ptolemy had tomake in order to predict these positions correctly was that themoon followed a path that sometime brought it twice as close to the earth as at other times.

c.But in order to predict these positions correctly,Ptolemy had to make an assumption that themoon followed a path that sometimes brought it twice as close to the earth as at other times.(www.daowen.com)

(3)And thatmeant that themoon ought sometimes to appear twice as big as other times.

(2)a,b,c包含同样的成分,但是这些成分在每个句子中的顺序都不一样。贝克用信息结构理论来分析这三个句子中的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并用图标示出了不同成分所处的位置。(见图表7)

图表7:语句中的信息流(根据Baker 1992:124)

从图表7 中可以看到,c句中两个关键词位置很接近,因而其信息流也显得较为顺畅。此外,c句和第三个句子都是以前面出现过的词作为信息的出发点(2c.these positions; 3.that is an assumption),这就是韩礼德的“信息流”理论的关键:句子的首个部分是主位,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是信息的出发点。述位是关于主位的进一步陈述,是语篇的目的。

虽然贝克这一分析没有涉及两种语言,但是其结果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引用主位与信息结构理论来研究翻译的潜在价值和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