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认为,每一种语言对世界都有不同的描述或分类,这也是翻译过程中一些困难的成因。虽然译者关心的是语篇的整体信息,但是信息是由一个个的语言单位所承载的,因此有必要对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词”进行研究。
词的意义包括词本身的意义及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系。译者对词义的掌握和分析对翻译十分重要。语言学家历来对词的意义有不同的划分。例如,语言学家利奇(Leech,1974)将语义分为七种: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贝克在其书中则采用克鲁斯(Cruse,1986)所提出的四种意义:命题意义(prepositionalmeaning)、表情意义(expressivemeaning)、先设意义(presupposed meaning)和呼语意义(evoked meaning)。
词的命题意义是指语言系统的词在实际生活或想象世界中具体指向的事物。如英语“shirt”表示“衬衫”的意义,不是“裤子、袜子、鞋”的意义;而英语“sock”指“袜子”,不是“衬衫、裤子、鞋”的意义。命题意义有正误之分,我们只有将“shirt”译成“衬衫”,将“sock”译成“袜子”,翻译才算正确;如果将它们译成其他的事物,翻译就为错误。实际上,在翻译中,我们说一段译文“错误”或是“正确”,主要是根据词的命题意义来确定的。
与命题意义不同,词的表情意义没有正误之分,因为表情意义主要是指说话者的情绪和态度,而情绪和态度是没有正误之分的,它只有程度、色彩上的差异。比如汉语中的“儿童”“小鬼”的命题意义一样,都表示“小孩(child)”。“小孩”“儿童”是中性的表达法,没有什么感情色彩,而“小鬼”却体现了说话者对小孩的亲昵以及说话者与小孩之间的长幼或级别的差异,感情色彩较浓。又如,英语中的“unkind”和“cruel”都可以形容某人不好、残酷,但“cruel”远比“unkind”所表示的否定语气要强得多。
先设意义主要来源于词与词共同存在的限制条件。它主要包括选择限制(selectional restrictions)与搭配限制(collocational restrictions)。
选择限制是指某个词的命题意义所要求的与其搭配的词类。例如,“studious”的命题意义为“认真的、用功的”,这个命题意义要求它所指的主体应该是人,不能是物。我们可以说“a studious girl”, 而不能说“a studious book”;“geometrical”的命题意义是“几何的”“几何图形的”,其所指的主题应该是物,而不是人。除非是在某些具体的语境下使用修辞法(如比喻等)时,这种不属于选择范围的词才有可能出现。
搭配限制包括不是命题意义所限定的但却是约定俗成的一些词的搭配。比如在英语中,可以说“break laws”,不能说“contradict laws”;可以说“press photo”,不能说“news photo”。汉语中的“刷牙”与英语“teeth are brushed”相对应,但是德国人和意大利人说的是“teeth are polished”,波兰人说“teeth are washed”,俄国人说“teeth are cleaned”。由于限制性搭配是约定俗成的,因此在翻译中,其变化比选择性搭配多。
实际上,先设意义考虑的范畴已经从词本身跨越到词与词之间关系的问题上了。但是它又与我们下面要谈的词的关系不完全一样。先设意义主要是为了研究某个词的意义而去考虑搭配、组合问题,而词之间的意义关系则是完全以词的搭配、组合为出发点来研究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呼语意义主要来源于方言与语域的语言变体。方言是在某些社会群体中所应用的不同的语言变体,它主要可按地区、时间、社会三个标准来划分。例如,由于地区的不同,对于“电梯”这个事物,同是英语的国家,美国人说“elevator”,而英国人说“lift”,这是地区之间的语言变态。再如,英语历史上对于“真的”一词的表示为“verily”,但现代英语却是“really”,这是时间造成的语言变体。另外,社会阶层的不同也可能造成语言的变体,如表示“香水”时,上层社会说“perfume”,而下层社会却说“scent”。
语域与语篇发生的情景(situation)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使用特定的语言,语域(register)就是连接语言和情景的重要概念。语篇的情景语境(即语域)有三个变量:语场(field of discourse)、语旨(tenor of discourse)、语式(mode of discourse)。早前我们在介绍韩礼德的语篇分析模式和讨论豪斯以语域变量为基础的翻译评估模式时,均已涉及这些概念,以下将联系具体例子,进一步探讨这三个变量。
语场是指所谈论的或所发生的事情。如语场可以是科技性的,也可是非科技性的;非科技性的可以进一步被划分为烹调、裁剪、体育等;烹调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鱼类烹调、鸡类烹调、蔬菜烹调等。所以,关于话语范围的划分是开放型的,趋向于越来越细。
在语旨中,作者与读者之间有两种关系:人际(Personal)的和功能(Functional)的。当沿着人际关系这条轴线来衡量时,它可以从“熟悉”到“不熟悉”两个极端不等。在语篇中,这种等级通过“文体”(style)来反映。朱斯(Joos 1961)将风格分为五种:“庄严的文体”(Frozen style)、“正式的文体”(Formal style)、“商议性的文体”(Consultative style)、“随意的文体”(Casual style)、“亲密的文体”(Intimate style)。功能语旨是用来体现语言在一定情境中具体用途的。文章的体裁结构一般根据功能语旨来定义。例如,广告通过语言和视觉的手段来说服大家买东西,这种“说服”的功能基调就决定了广告的体裁应该遵循的写作步骤。
语式反映了读者与语篇作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语式被划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每一种方式又被分成许多种。书面语被分为“不像是写好的用于演讲的”(To be spoken as if notwritten)书面语、“用于演讲的”(To be spoken)书面语、“没有必要被讲出来的”(Not necessarily to be spoken)书面语。第三种书面语又进一步被分为“读起来好像是日常用语”(To be read as if heard)和“读起来好像是思考的语言”(To be read as if thought)(Gregory&Carroll 1978:47)。(www.daowen.com)
在不同的语场、语旨、语式中,说话者所选用的语言及其风格是不同的。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能从原文中捕捉到这种风格的差异,而且也要能在译文的表达中,尽量根据原文的风格在译语中选择语言。
上下义词是语义学中的两个概念,一个上义词可包含多个下义词。在翻译中,译者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在目标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因此,要用一个上义词或下义词来处理。贝克在讲述如何在翻译中处理词的对等问题时,引入了语义学中上下义词的两个概念去探讨某个特别的词的处理方法。以下仅举两例:
(1)在目标语中缺少某个特别的术语时,可用一个上义词来翻译。
原文:Today there may be no more than 1,000 giant pandas left in the wild,restricted to a few mountain strongholds in the Chinese provinces of Sichuan,Shanxi and Gansu.(1992:28)
译文:今天,仍处于野生状态的大熊猫可能只有一千只,仅限于中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省内一些山区(同上:267)。
回译:Today theremay be nomore than 1,000 big pandaswhich still remain in thewild state,restricted to certain mountain areas in China's Sichuan,Shanxi and Gansu.(同上:28)
贝克分析,strongholds在中文没有对应词,因此译文中用一个比较通用的词,即上义词area来代替。
(2)当原文用的词在目标语中意义含糊时,用具体的相关的词做解释。
原文:There is strong evidence,however,that giant pandas are related to the bears.(同上:37)
译文:但是,也有较强的证据表明大熊猫与熊有亲属关系。(同上:267)
回译:There is strong evidence that shows that big pandas have a kinship relation with the bears.(同上:37)
贝克解释,该句中的be related to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片语,如果译成中文“与……有关系”则关系不清楚。用相关的词做解释,其关系就清楚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