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斯(House,1977/1981;1997)早在1977年就应用韩礼德的分析模式探讨如何评估译文的质量。她试图设计一种模式,用来描写原文语言和语境的特性,对原文与译文进行比较,从中描述两者之间的对应程度并得出详细报告,然后再用这些报告来评价译文的好坏。译文评价基于对“语言使用者”和“语言运用”这两组语境因素的分析。语言使用者涉及地域、方言、社会阶层和历史年代;语言运用的因素包括媒介、参与者、社会角色及其之间的关系、社会态度和职责范畴等。以上所有因素在不同种类的文体分析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豪斯把自己提出的模式命名为“功能-语用评估模式”(a functional-pragmatic model of translation evaluation 1981、1997)。该模式从三个层面——语言/文本、语域(Field,Mode and Tenor)和语篇体裁(Genre)——分析及比较原文与译文。豪斯把人们常用来描述文体的几个概念,即语言范畴(category)、正式程度的变数(variation of formality)和在语言层次上的模式的选择(patterned choices)结合在一起。然而,她所要描写的不是原文或原作者的文体风格,也不是译文或者译者的文体风格,而是探讨两方面在何处出现差异。因此,贝克(2000)认为,豪斯的模式实质上是一个特征一览表(a checklist of features),用来公式化地阐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应程度,以及评价译者复制原文文体方面的成功或不足之处。
我们可以从豪斯对原文与译文的分析及比较图表(见图表4)看到,她基本上是沿用韩礼德的语域分析理论模式。不过,她对语域分析的三个变量的解释跟韩礼德有所不同,例如,她在“语场”部分增加了“社会行为”;在“语旨”部分增加了“作者的原意与立场、社会角色及其关系、社会态度”;在“语式”部分除了语言方式(口头/书面)外,还关注参与者的参与程度(简单/复杂)。
图表4:原文与译文分析比较图(根据House 1997:108)
曼迪(Munday,2001:93)概括了豪斯这一评估模式的操作步骤:
1.对原文的语域描绘一个剖析图;(www.daowen.com)
2.描述原文语域所体现的语篇体裁;
3.描述原文的各种功能成分,例如概念功能和人际概念成分(换言之,原文传递的信息,信息传递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
4.用同样的步骤对目标文本进行描述;
5.对照比较译文与原文的剖析图,划分出在语篇体裁和语境方面的“非对称”(mismatches)或“误译”(errors)。语境方面的误译被豪斯称为“隐型错误性误译”(covertly erroneous errors),而指称方面的非对称或目标系统方面的误译则被称为“显型错误性误译”(overtly erroneous errors);
6.对译文进行“质量陈述”;
7.最后,译文可归类为显型翻译或隐型翻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