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功能翻译理论在提高福建旅游资料英译文本质量方面的作用和途径

功能翻译理论在提高福建旅游资料英译文本质量方面的作用和途径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功能主义”一词泛指用功能的途径研究翻译的多种理论。另外,福州大学硕士生游丽琴的毕业论文《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一文以“目的论”为主,以“功能对等论”和“文本功能分类说”[1]为辅,结合福建旅游文本及部分省外典型旅游文本译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对旅游翻译的指导作用,以及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应参照的标准及可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初步探讨福建旅游翻译的现状,寻求提高福建旅游资料英译文本质量的途径。

功能翻译理论在提高福建旅游资料英译文本质量方面的作用和途径

功能主义”一词泛指用功能的途径研究翻译的多种理论。“功能”在这里主要指文本或翻译的功能。功能主义理论20 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莱思(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贾斯特·霍斯-曼塔里(Justa Holz-Mant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莱思首先提出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为功能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虽然莱思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但她的对等概念并非建立在词或句子的层次上,而是在整个文本的交际功能上”(Munday,2001:73)。莱思的学生弗米尔则摆脱了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论,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译者心目中的接受者,每一种翻译都指向特定的受众,翻译就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一目的及目标受众而制作的文本”(Vermeer,1987:29)。根据目的论,翻译的最高准则是译文由其目的所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means)。曼塔里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视翻译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活动”(见Nord,1977:13)。她所提出的翻译行为理论(Translational Action)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方面。诺德则把忠诚(Loyalty)原则引入功能主义,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张美芳,2005:87)。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Nord,1997:126),诺德认为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文信息发送者(或发起人)和目标读者负责。

从功能主义理论角度进行研究的主要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肖群,他的博士论文为《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外宣资料英译:问题与对策》,他从功能主义翻译视角出发,首先对功能主义相关理论进行理论论述,作为论文的理论框架;然后对比分析了中英旅游资料的特色和风格以及红色旅游资料的特征,以功能主义翻译标准——合适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分析了红色旅游资料中存在的各种翻译失误;最后用功能主义分析方法,以井冈山景区为案例,对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料的翻译现状以及一些切实可行的功能主义翻译方法和技巧展开了研究。肖群的分析采用了全新的素材,首次研究了红色旅游资料的特点和翻译,有一定的创新和研究价值。但是对于一些如红色旅游资料英译的可行性办法和参照性译文等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如何更好地翻译红色旅游资料,如何拿出统一的标准,如何确定标准的译文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外,福州大学硕士生游丽琴的毕业论文《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一文以“目的论”为主,以“功能对等论”和“文本功能分类说”[1]为辅,结合福建旅游文本及部分省外典型旅游文本译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对旅游翻译的指导作用,以及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应参照的标准及可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初步探讨福建旅游翻译的现状,寻求提高福建旅游资料英译文本质量的途径。通过大量例证,文章得出结论: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确实对汉英旅游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www.daowen.com)

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对旅游翻译的研究,一般都伴随着对实例的分析,其中不仅有对整个省份如吉林、安徽的比较大范围的研究,也有以城市为单位如对杭州洛阳、武汉、巴中等的研究,更有以旅游景区,如黄山地区及李庄古镇为研究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