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的曾祖父刘文淇生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其经学造诣深厚,生平致力于《春秋左氏传》的研究,代表作《左传旧注疏证》耗费了他四十年的光阴。“上稽先秦诸子,下考唐以前史书,旁及杂家笔记、文集,皆取为证佐,期于实事求是,俾《左氏》之大义,炳然著明。”刘师培的祖父刘毓崧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自小就随父亲治经,并继承了刘文淇治《左传》的传统,完成了《春秋左氏传大义》二卷。刘毓崧曾参与曾国藩幕府,主持金陵书局,受到曾国藩的器重,参与校刻《船山遗书》,并著《王船山年谱》二卷。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刘师培的父亲刘贵曾出生,刘贵曾佐父兄治《左传》,并作有《左传历谱》。刘贵曾勤于治学,白天忙于家事,晚上倾心学术,“夕裁书牍,兼事校雠,漏三下乃休,历十五年如一日。尝训不孝曰,古语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养身之要,是在勤矣”。
刘师培祖上数代皆潜心于经典考证,尤以治《春秋左氏传》而闻名于当世。加之他的家族世代生活在扬州地区,该区域是清代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重镇,形成了著名的扬州学派。如前所述,扬州学派在经学、小学、校勘学等方面成就突出,出现了焦循、汪中、阮元、王念孙、王引之等著名学者,他们讲究贯通群经,而且追求经学与诸子学及史学的融汇,且重视经世致用。刘师培家族作为扬州地区的书香世家,受到扬州学派影响,刘师培本人就十分崇拜扬州学派的重要人物汪中。在这种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熏陶下,刘师培少承先业,在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刘师培于光绪十年(1884年)出生在江苏扬州城的清溪旧屋。其出生之时,其父已近四十,相对当时人的寿命而言,几乎算是老年得子。所以,其父对其寄予厚望,取名为师培,字申叔,寓意是希望他能学习西汉时期著名的鲁《诗》开创者申培公,在学业上取得一番成就。刘师培亦不负期望,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八岁时就开始学习《周易》,他的叔父说他“过目成诵,习为诗文,有如宿构”。他的堂弟刘师颖称赞他:“治学奋勤,儿时偶阅《书》疏,背诵一字不遗,年未十二,已毕五经。当夫志学之岁,笃嗜《左氏春秋》。研经而外,并及子史。”刘师培的天赋和勤奋使得他在学问方面突飞猛进,十八岁中秀才,十九岁就中举人。二十岁的刘师培北上开封,参加会试,不中。作为青年士子,刘师培并不一味埋首书卷当中,他对国家的命运也有深深的忧虑,如他在北上参加会试之前,就写文章劝告扬州父老要多留心国事,倡导教育救国,希望家乡父老能鼓励留学、多办学校。普及教育也是刘师培重要的思想主张,他还是较早提出推行白话文的学者之一。
1903年6月,刘师培前往上海,并结识了蔡元培、章太炎和陈独秀等人,通过和这些人的交游,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从原先的“排满”转而投身资产阶级革命。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他将姓名改作光汉,意为光复汉族。在上海的这段时间内,刘师培一方面和章太炎等人切磋学问,另一方面,积极结识革命派人物,并在报纸上发表反满言论。后来《苏报》案爆发,章太炎、邹容入狱,刘师培返回扬州。就在这一年,刘师培撰写了《中国民约精义》一书,该书效法法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中国的历史、典籍为基础,论述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民主共和等观念,暗合中国先哲的某些思想主张,以此来反击保守派的顽固不化。同年秋天,刘师培与何震结婚,婚后即将自己的妻子送入上海的爱国女校,接受男女平等和革命教育。刘师培则在上海创办报纸并撰写文章,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民族志》《攘书》等,宣扬“排满”论、种族论、进化论,为革命派进行舆论宣传。(www.daowen.com)
1905年,刘师培和邓实、黄节等人发起了国学保存会,并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创办了机关刊物《国粹学报》。刘师培在该报发表了众多文章,如《论古学出于史官》《周末学术史序》《国学发微》《独左札记》等。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刘师培旋即加入。在此期间,刘师培先后在安徽公学和国学讲习会担任讲师,并运用西方编写体例撰写了《伦理教科书》《经学教科书》《中国文学教科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国地理教科书》,对近代教科书编写产生了较大影响。1907年,刘师培因参加刺杀团、同盟会等反清组织,受到清廷的通缉,遂于该年2月携妻赴日。刘师培在日本受到好友章太炎的热情接待,在章太炎的引荐下认识了孙中山、黄兴、汪精卫、胡汉民等同盟会首脑。在日本期间,刘师培一方面坚持学术研究,积极为《国粹学报》《民报》撰稿;另一方面,他积极参加各种结社活动,结交友人。当时的日本大量翻译、引进西方的各种书籍,西方的各种思想在日本泛滥、流行,刘师培结识了许多信奉无政府主义的学者,并在他们的影响下转而信奉无政府主义,并和妻子创办了《天义》《衡报》等报刊,宣扬男女、种族、政治、经济革命并行。
就在刘师培流亡日本前后,革命派在国内制造了一系列暴动和暗杀事件,震动清廷高层,他们除了大力镇压之外,也开始使用收买的手段来对付革命党人。恰逢此时同盟会内部纷争四起,刘师培亦参与其中,与章太炎等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加之妻、弟劝诱,刘师培成为晚清地方大员端方的幕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刘师培为起义军队拘捕,幸得旧友章太炎、蔡元培、陈独秀等人出手相救,才幸免于难。获释之后的刘师培先在四川国学院任教,因为在学界素有盛名,后在阎锡山的推荐下,袁世凯将其聘为总统府内史,后兼参议院参政,并参与清史的编撰。1915年,袁世凯筹划称帝,刘师培和杨度等人联名发表《筹安会宣言》,鼓吹帝制,为袁造势。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刘师培等人被列为复辟帝制的罪魁祸首,后政府以爱惜人才为名,将刘师培、严复等人宽赦。
刘师培在政治上多有反复,幸得他在学术领域久负盛名,且结交了许多挚友,才能屡次化险为夷。袁世凯复辟失败之后,出来帮助他的又是好友章太炎、陈独秀和蔡元培等人。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刘师培到北大中国文学系任教,自此,刘师培潜心教学、著述,不久就因为肺病而去世,时年三十六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