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苏思想史:薛福成的家世与生平

江苏思想史:薛福成的家世与生平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薛福成的母亲顾氏也出生于书香世家,因此对子女的教育也极为重视。身处无锡、镇江的薛福成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和波及。薛福成在处理洋务方面表现出的精明干练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面对船坚炮利、武器精良的法国侵略军,薛福成坚决抵抗,积极备战。1888年,清政府授予他湖南按察使一职,薛福成正式步入正三品省级大员的序列。1894年,薛福成出使四国的任期结束,载誉归国。

江苏思想史:薛福成的家世与生平

薛福成(1838—189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家世并不显赫,虽然世代以读书为业,但曾祖父薛世琛连秀才功名也未能考取,祖父薛锦堂则到秀才止步。到了父亲薛湘时,科举之途则稍有转机,考中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进士,出任镇江府学教授。薛福成的母亲顾氏也出生于书香世家,因此对子女的教育也极为重视。和传统社会绝大多数士子一样,薛福成幼时就在父母的督促之下苦读圣贤之书,渴望有朝一日能举业有成、光耀门楣。

就在薛福成发奋苦读之时,时代的巨变已经临近,苏南地区就处在时代变化的最前沿。先是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战败,继而,席卷南北的太平天国运动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战争拉锯的地区。身处无锡、镇江的薛福成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和波及。现实中的种种使他对儒家经典产生疑惑,他开始“慨然欲为经世之学,以备国家一日之用,乃屏弃一切而专力于是”。虽然立下了经世报国的志向,但是少年人总是幻想金榜题名,特别是看到兄长中了举人之后,薛福成歆羡之余也忍不住踏上了科考之路。幸运的是,他很顺利地考上了秀才,展示了他在传统学问方面的功底和能力。

就在兄弟几人科场得意之时,不幸降临到了薛家,他的父亲由于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家乡无锡亦被太平军占领,他和母亲被迫到江苏北部躲避战火。在此期间,薛福成娶妻生子,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生活,但是面对国家的积弱不振,薛福成心中充满了传统士大夫经国济世的宏愿。而给薛福成提供机会的人正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的幕府中延揽了众多人才,他们在曾国藩的举荐下纷纷出将入相,最出名的就是李鸿章左宗棠丁日昌等人。1865年,曾国藩奉命北上剿捻,沿途发布招贤令,薛福成抓住时机,上书曾国藩,洋洋洒洒万余言,将自己多年来深思熟虑的经世之策全部抒发出来。曾国藩十分欣赏薛福成的才华,当即将其延揽入幕府,给他提供了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在曾国藩的赏识和重用之下,薛福成得以参与一些军务、政务的决策与处理,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十分难得的历练,而且曾国藩的幕府人才济济,薛福成在这里可以和其他人接触、交流,见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到曾国藩去世之时,薛福成已经在曾国藩的幕府中工作了七年之久,虽然得到了曾国藩、李鸿章和丁宝桢等人的重视,但是朝廷并没有把这个“年轻”的幕僚破格提拔。薛福成只好隐居在苏州,潜心著述。正是在隐居的过程中,他才得以对国家的事务进行系统的思考,让自己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就在薛福成为国家的前途忧虑之时,从政报国的机会出现了。同治帝驾崩,年幼的光绪皇帝继位,两宫皇太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发布懿旨,鼓励大小臣工上书建言献策。薛福成抓住时机,上书朝廷,倡言内政外交中的种种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应召陈言书》通过山东巡抚丁宝桢转呈朝廷,立即引起两宫及诸大臣的重视。薛福成的名声在士林当中被广泛传扬,也引起了正在办理洋务的北洋大臣李鸿章的重视,李鸿章立即将其延揽到自己的幕府中,协助自己办理洋务。薛福成也认为李鸿章是能挽救时弊的“中兴名臣”,因此竭尽全力为其出谋划策、处理政务。经过在曾国藩幕府中的历练,薛福成已经能独当一面,协助李鸿章处理许多军国大事,如处理“马嘉理案”、反对英人赫德窃取海防大权、挫败日本借“壬午兵变”吞并朝鲜的图谋等。(www.daowen.com)

薛福成在处理洋务方面表现出的精明干练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薛福成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宁绍道台,到浙江沿海一带抵御法国的侵略。面对船坚炮利、武器精良的法国侵略军,薛福成坚决抵抗,积极备战。他一方面要制定正确的抵抗战略,另一方面又要协调清军各派系之间的矛盾,这对一直在幕府中出谋划策的薛福成来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薛福成没有辜负朝廷的期望,他在浙东地区筹划军务、严密布防,取得了镇海保卫战的大捷。正是薛福成在中法战争中的杰出表现,清政府开始对他委以重任。1888年,清政府授予他湖南按察使一职,薛福成正式步入正三品省级大员的序列。正当薛福成准备进京面圣谢恩之时,朝廷因人事调动,改任他为出使英法诸国的钦差大臣。在晚清,出使外国的差事并非美差,许多高级官僚不论出于内心偏见,还是从仕途角度考虑,都千方百计地避免和洋人打交道。而薛福成则欣然接受,一方面他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幕府中多次处理和洋人的交涉,对洋务比较熟悉。另一方面,薛福成作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非常希望能够了解西方富强之源,而出使西欧各国则为他提供了机会。

光绪十六年(1890年),薛福成正式以出使英、法、意、比四国钦差大臣的头衔,启程前往欧洲各国。在欧洲,他向各国君主呈交国书,受到了周到的招待。他积极履行作为外交使臣的职责,一方面把他在西方的见闻报告给国内,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许多意见,供政府参考,如建议清政府修改外交礼节以适应对外交往、开放海禁等。另一方面,他为了中国的权益与西方列强反复交涉,成功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如在海外建立领事馆以保护海外侨胞的利益、就国内教案问题和西方据理力争以防止外国借机出兵、进行滇缅边界谈判以捍卫祖国领土安全。一国外交的成败与否和该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息息相关,清朝末年,中国国事衰微,且清朝中央政府弊政百出、积重难返,不能给外交工作以有力支持。薛福成以一己之力独撑危局,既要折冲樽俎、为国谋利,又要费尽心力地应付国内顽固势力的掣肘。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之下,薛福成还是完成了自己作为出使大臣的任务,保障了中国的外交权益。1894年,薛福成出使四国的任期结束,载誉归国。但他由于长期劳累,加之归国途中的颠簸,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五十七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