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存与,生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字方耕,晚号养恬,江苏武进人。常州的庄氏家族是明清两代以进士辈出而闻名的家族,在庄存于之前,他的玄祖庄廷臣是明万历年间的进士,曾官至浙江右布政使。庄存与的父亲庄柱是雍正年间的进士,庄柱的兄弟庄楷、庄敦厚分别是康熙、雍正年间的进士。在庄存与之后,他的弟弟庄培因是乾隆十九年的状元,与其同科的还有王鸣盛、纪昀等人。庄培因的儿子庄述祖、外孙宋翔凤以及庄存与的儿子庄绶甲、外孙刘逢禄也都是进士出身。可见,常州庄氏是以举业而闻名的学术世家。庄存与幼时就在父亲和族人的教导下进行学术训练。据记载:“存与幼传山西阎若璩之学,尤长于《书》,而擅于别择,立论平允。”“幼禀庭训,习朱子《小学》《近思录》。长益沈潜经义,诵诗读书,惟以知人论世为准。”从庄存与少时读书学习来看,他同时受到了考据学和宋学的训练,这对他以后的治学路径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十六岁那年,庄存与在会试中高中榜眼,他的文章学识深得乾隆帝称许,认为他经学功底深厚,可备顾问,因此授翰林院编修,入南书房行走。他先后出任湖北乡试的正、副主考官、提督湖南学政、直隶学政、礼部侍郎、内阁学士等官职。他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对清政府的腐化忧心忡忡,晚年和珅柄权,吏治愈加腐败,他与和珅之间矛盾重重。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六十八岁的庄存与告老还乡,晚年的庄存与潜心学术、培养族人,当刘逢禄随母入谒之时,庄存与大喜过望,称赞“此外孙必能传吾学”。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七月,庄存与无疾而终,享年七十岁。他生前由于治学游离于主流学术之外,且著作多未刊行于世,因此,声名不显于当世,“学术并不为时人认同”。直到数十年后,常州今文学派壮大之后,他的学问才为士人所熟知。他一生撰著众多,主要有《彖传论》《彖象论》《系辞传论》《八卦观象篇》《卦气解》《尚书既见》《四书说》《毛诗说》《春秋正辞》《春秋举例》《春秋要旨》等。
庄存与去世后,最能在学问上继承他的是其侄子庄述祖。庄述祖,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字葆琛,号珍艺,学者称珍艺先生,江苏武进人。因其父庄培因早逝,庄存与承担了抚养和教育庄述祖的责任。因其侄子的聪慧,加之对弟弟的思念,庄存与全力培养侄子,而庄述祖也不负众望,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考中进士,后任山东乐昌知县,调任潍县,迁曹州府桃园同知。由于庄存与和当时权臣和珅之间的矛盾,庄述祖在仕途上处处遭到刁难、排挤,在痛感仕途无望的情形下,他愤然辞官,专心于学问。在治学方面,他传承了庄存与的治学方法和理念,以治公羊学为主,兼采今、古文经学,为当时学者所推重。庄述祖之后,最能继承庄氏之学的是被称为“可以为师,可以为友”的刘逢禄和宋翔凤。
刘逢禄,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字申受,一字申甫,号思误居士,江苏武进人。刘逢禄出身的家族很显赫,他的父系家族刘氏家族在当地也是诗书传家的望族,其祖父曾官至大学士,母系家族就是常州赫赫有名的庄氏家族,外祖父则是常州学派的创始人庄存与。刘逢禄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庄存与认为他是继承自己学问的不二人选,舅舅庄述祖也评价他的学问可以和自己“亦师亦友”。嘉庆十九年(1814年),刘逢禄延续家族的荣光,也高中进士,官至礼部主事。此后,刘逢禄长期在礼部任职,因善于“以经义决遗事”而为人称道,发扬了今文经学“微言大义”的精神去解决来往现实难题,从而使今文经学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得以显现。他的经学研究接着清儒孔广森对于何休公羊学的研究而来,但是在学术方法上兼采乾嘉汉学的考证方法。刘逢禄的主要著作有《春秋公羊经何氏示例》《春秋论上下篇》《尚书今古文集解》《左氏春秋考证》等。(www.daowen.com)
宋翔凤,生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字虞庭,一字于庭,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宋翔凤的母亲是庄述祖之妹,因此,宋翔凤在青少年时期得以在庄氏家族接受教育,深受庄氏学风的熏染,庄述祖也认为他得到了公羊学的真传,认为“宋甥可友”。他是嘉庆年间的举人,后在地方历任学正、知县、知府等职。宋翔凤在学术方面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将阐释“微言大义”的范围从公羊传扩展到其他儒家经典,如《论语》等,并力图对儒家的政治思想体系进行新的建构,对后来的康、梁等人产生了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论语郑注》《大学古义说》《孟子赵注补正》《孟子刘熙注》《四书释地辨证》《卦气解》《尚书说》《尚书谱》《过庭录》《论语发微》《经问》《朴学斋札记》等。其中《过庭录》一书,是其考据学的代表作,反映出其考据和义理并宗的思想。
在清代中后期稍微宽松的政治环境下,面对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江南地区的士大夫们承续汉代今文经学的传统,以公羊学解释儒家经典的方式来表达思想。以常州庄氏及其姻亲为核心成员的常州学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支经学学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