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苏思想史:顾炎武及其影响

江苏思想史:顾炎武及其影响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嗣祖父,顾绍芾对顾炎武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顾绍芾对“实学”的关注,极大影响了顾炎武成年后的学术取向。顾炎武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顾炎武青少年时正是阉党肆虐之时,各地的读书人受到东林书院的影响,纷纷加入结社活动。该书对顾炎武产生了很大影响。顾炎武在江南地区秘密联系反清志士,支持郑成功等人的北伐。

江苏思想史:顾炎武及其影响

顾炎武出生于官僚世家,他的高祖父、曾祖父和祖父分别是正德、嘉靖和万历年间的进士。顾炎武出生后就被祖父顾绍芳过继给了其弟顾绍芾为孙,为其早卒的儿子顾同吉延续香火。作为嗣祖父,顾绍芾对顾炎武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顾绍芾虽然在科举上无所建树,但他十分有才华和见识, “绍芾天才俊逸,工诗古文,奇奥秀拔……尤善书法”。顾绍芾与当时著名学者袁宏道、董其昌等人都有往来。在科举失利、仕途不顺的情况下,顾绍芾投入到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中,他“取全史所记朝章、国典、地形、兵法、盐铁、户口,悉标识之,以备采择,尤注心节义之行,详举其事,以奖励末俗”。顾绍芾对“实学”的关注,极大影响了顾炎武成年后的学术取向。

在顾炎武的教育方面,顾绍芾要求他不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而是要旁观博览、广泛涉猎《左传》《国语》《史记》《资治通鉴》等书。鉴于当时明王朝处在大厦将倾、烽烟四起的风雨飘摇之际,顾绍芾还教授顾炎武军事方面的科目,如《孙子》《吴子》等先秦经典兵法,并且要求顾炎武多关注时局,他亲自为顾炎武手录有关时政的“邸报”,希望其有朝一日能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为了开阔顾炎武的视野,顾绍芾不仅让他读万卷书,而且带他行万里路,祖孙二人的足迹先后到过广西、江苏、山东等地。正是在嗣祖父的倾力培养之下,顾炎武养成了超于常人的宽博学问和视野,这为他将来把学问做“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嗣祖父之外,顾炎武的嗣母王氏对顾炎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王氏是顾炎武嗣父顾同吉的未婚妻,受礼教影响,她毅然决定为死去的未婚夫守节。王氏出生于名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丈夫早逝,她把生活的全部热情和希望寄托在顾炎武身上,王氏不仅将学问传授给顾炎武,而且经常向他讲述一些忠臣、烈女的事迹,使得忠、孝等正统思想深深扎根于顾炎武的心中。同时,她也以身作则,为亡夫终身守节,为婆婆断指治病,为故国绝食而亡。王氏死前,教导顾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暝于地下。”这种为故国殉节的慨然之气,和当时许多望风而降的士大夫形成鲜明对比。正是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顾炎武持守民族大义,后半生都在为推翻清朝、兴复故国而不懈奔波。

顾炎武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他出生到明朝灭亡前的一段时间,这是顾炎武一生中较为安定的时期,他的主要活动是读书和交游。因优渥的家世环境,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十四岁时,他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生员(秀才)资格,开始以士人的身份参加江南士大夫们的交游活动。顾炎武青少年时正是阉党肆虐之时,各地的读书人受到东林书院的影响,纷纷加入结社活动。顾炎武在嗣祖父的引导下十分关心时政,十七岁时就加入了有“小东林”之称的复社。创建复社的张溥、张采等人,以“世教衰,士子不通经术,但剽耳绘目,几幸弋获于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长郡邑不知泽民……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相标榜,力图通过复社活动振作士风,革新政治。顾炎武在参与复社活动中结识了归庄、方以智、陈子龙、吴其沆等当时的风流才俊,他们在一起或吟诗作赋,或针砭时弊,共同度过了一段安逸的时光。在此期间,陈子龙领衔主编了《皇明经世文编》,参与者多是复社和几社成员。该书总结了明朝立国以来两百多年的经验,内容涉及兵饷、马政、边防、边情、灾荒、农事、火器、水利海运、漕运、财政、盐法、刑法、钱法、税法、科举等各个方面。该书对顾炎武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科举受挫的情况下,顾炎武效仿自己的嗣祖父,专心研究经世致用的“实学”。顾炎武曾谈及研究经世之学的原因和过程,“崇祯己卯,秋闱被摈,退而读书。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总体来看,三十二岁前,顾炎武在读书和交游结社中度过。此间,在嗣祖父和朋友的影响下,顾炎武的学术研究重点开始转向经世致用之学。(www.daowen.com)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北京,崇祯皇帝自杀以殉社稷,明朝灭亡。此后,清军抓住时机入关,李自成迅速败亡。明清易代在电光火石之间完成,南京的明朝大臣仓促拥立福王继位,改元弘光。弘光小朝廷为了抵御清军南下,令地方官举荐贤才,昆山县令推荐顾炎武出仕,被任命为兵部司务。顾炎武就此开始了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即江南抗清时期。顾炎武上任前做了周详的准备,在《军制论》《形势论》《钱法论》等文章中提出了许多应急之法,无奈南明小朝廷为马士英等人控制,顾炎武报国无门,不得任用。就在南明君臣争权夺利之时,清朝大军迅速南下,旬月之间,先后攻陷扬州、镇江、南京,南明小朝廷灭亡。平民大众与腐败的南明小朝廷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不甘做亡国奴,不惧敌人的屠杀,奋起反抗。顾炎武的好朋友归庄、吴其沆等人在昆山起事反清。顾炎武遂加入昆山的反清队伍之中,无奈义军势单力薄,很快就被清军打败,昆山吏民惨遭杀戮,好友吴其沆殉难,顾炎武与归庄侥幸逃脱。不久,清军攻陷常熟,顾炎武嗣母王氏绝食十五日而死,死前留下遗言让顾炎武终身不仕清朝。在此后的两年中,顾炎武转战各地,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虽有心报国,但南方建立的几个小朝廷都腐朽无能,很快就被清朝消灭。轰轰烈烈的江南抗清斗争被镇压下去,顾炎武的反清活动也转移到地下,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抗清斗争失败后,顾炎武开启了第三个阶段的人生,初期仍坚持在江南一带活动,因为这一时期南方还有一批反清武装。福建、台湾郑成功的军队,广西、云南、四川等地还有永历政权。顾炎武在江南地区秘密联系反清志士,支持郑成功等人的北伐。但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郑成功等人的北伐相继失败,永历小朝廷也被消灭,北伐日渐无望。而此时顾炎武在江南的活动越来越受到限制,他被迫离开家乡,北行去寻求复国的希望。在漫长的旅途中,他一方面结交抗清的志士,一方面致力于研究学问,拜访各地的著名学者,如傅山、李颙、朱彝尊等人。面对日渐巩固的清朝政权,顾炎武反清活动成功的可能性渺茫,他的朋友、后辈中的许多人在清政府的笼络下开始出仕为官,顾炎武对此“不反对亦不反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赞同。但是,他本人依然拒绝与清政府合作,面对清朝给予的高官厚禄,他严词拒绝,“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晚年的顾炎武也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政治上已经没有可能有所作为了,但又不愿意就此沉沦,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学术研究方面。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年届七十的顾炎武在山西曲沃骑马失足坠地,第二天就与世长辞,他的弟弟顾严和嗣子顾衍生将他运回老家昆山安葬。至此,漂泊半生的顾炎武终于魂归故里,走完了艰难曲折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