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苏思想史:实现万物一体的理想

江苏思想史:实现万物一体的理想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位儒家的坚定信仰者,王艮同先儒一样渴盼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儒家的理想政治秩序,具体而言,就是王阳明学派一贯倡导的“万物一体”之理想。在“万物一体”理想的激励下,王艮以成为重建秩序的圣人为其人生追求,《年谱》记载:先生一夕梦天坠压身,万人奔号求救。王艮以万物为一体的心志,将“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想秩序理解为“他人的幸福生活是自己生活幸福的前提”。

江苏思想史:实现万物一体的理想

作为一位儒家的坚定信仰者,王艮同先儒一样渴盼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儒家的理想政治秩序,具体而言,就是王阳明学派一贯倡导的“万物一体”之理想。在“万物一体”理想的激励下,王艮以成为重建秩序的圣人为其人生追求,《年谱》记载:

先生一夕梦天坠压身,万人奔号求救。先生独奋臂托天而起,见日月列宿失序,又手自整布如故。万人欢舞拜谢。醒则汗溢如雨,顿觉心体洞彻,万物一体宇宙在我之念益真切不容己。

王艮的这个梦做得狂妄,在梦里他不仅拯救了人类生活,还重整了宇宙秩序,不能不说令人惊骇。王艮早年的这一梦境是否真实,我们不得而知,究其实,王艮及其年谱的记载者,实则想用这种神秘体验来说明其“以天下为己任”的个人理想,而这种梦境与体验,虽听来狂妄骇人,但实际上说明了儒者担负天下的意识。王氏弟子为其所作年谱上记载的“万物一体宇宙在我”之念,应是王艮本人长期以来念兹在兹的话头,确可以认作是王艮的真切感受,说明王艮自年轻时起就有担负天下的意识自觉。《语录》曾记载王艮:“隐居以求其志,求万物一体之志也。”人虽在野,但王艮的政治关怀却与那些身居朝堂的官员无二,他对家国命运的关怀或更甚之。

王艮和他的老师王阳明一样,常常用万物一体来表达济世利民、心怀天下的情怀和志向,但在万物一体的具体理解上,王艮比王阳明更进一步。王阳明将万物一体作为一种理想的秩序及为实现此秩序的一种拯救精神,而王艮则直接将万物一体和其自身的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将万物一体的理想具体化为个人抱负,这比阳明学说更加具体化,也更多了一份狂者气息。王艮以万物为一体的心志,将“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想秩序理解为“他人的幸福生活是自己生活幸福的前提”。他者的不安即是自己的不安,他者的困顿也是自己的困顿,他从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并将安顿他人作为自己的理想,类似于佛教中讲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王艮主张他者的“不获其所”就是自己的“不获其所”,同宗教一样,表现了一种狂热的救世情怀。(www.daowen.com)

在王艮的理想中,人人君子、比屋可封、天地位而万物育,也就是说社会成员在德性上是完美的,都是道德君子,社会生活富足,社会秩序安定,这同样也是儒家典型的理想政治社会。王艮还追随先儒,强调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作为儒者的社会担当,他自己慨然以此二者自任,将拯救世道人心、建设理想社会作为自己的使命。为了表现这种狂热的救世情怀,王艮专门著《鳅鳝赋》一文:

道人闲行于市,偶见肆前育鳝一缸,覆压缠绕,奄奄然若死之状。忽见一鳅,从中而出,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周流不息,变动不居,若神龙然。其鳝因鳅得以转身通气而有生意。是转鳝之身,通鳝之气,存鳝之生者,皆鳅之功也。虽然,亦鳅之乐也,非专为悯此鳝而然,亦非为望此鳝之报而然,自率其性而已耳。于是道人有感,喟然叹曰:“吾与同类并育于天地之间,得非若鳅鳝之同育于此缸乎?吾闻大丈夫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几不在兹乎?”遂思整车束装,慨然有周流四方之志。少顷,忽见风云雷雨交作,其鳅乘势跃入天河,投于大海,悠然而逝,纵横自在,快乐无边。回视樊笼之鳝,思将有以救之,奋身化龙,复作雷雨,倾满鳝缸,于是缠绕覆压者,皆欣欣然有生意。俟其苏醒精神,同归于长江大海矣。道人欣然就车而行,或谓道人曰:“将入樊笼乎?”曰:“否。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将高飞远举乎?”曰:“否。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然则如之何?”曰:“虽不离于物,亦不囿于物也。”因诗以示之曰:“一旦春来不自由,遍行天下壮皇州。有朝物化天人和,麟凤归来尧舜秋。”

在这篇短文中,王艮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政治理想和人生志向。道人和鳅实际上可以看做他自身的双重比喻,换句话说,王艮自己既是道人,也是缸中之鳅。从道人的角度言,他是在观察社会,看到社会一片“奄奄若死”之状,在这样的状况下,他忽然有一种搅动生气的异类者出现来拯救社会。道人从中得到启发,这一搅动生气者的异类,正是儒家的天地万物为一体精神的担当者,他们在拯救自身的同时也在拯救命运共同体的成员。从这个观察出发,道人立志要周流四方,试图要以“不离于物、不囿于物”的态度去拯救濒死的社会,并从中获得自己的精神自由。从鳅而言,鳅与鳝不是同类,但混居一缸之内,变成了命运共同体。与鳝的濒死无争相比,鳅不满于现状,努力地周流不息、变动不居,最终不仅实现了自救,还拯救了整个缸中之鳝。特别是在鳅自身已经获得投于大海的自由、快乐之后,没有做一个“自了汉”,而是“思将与有救之”,怀着一种拯救世界的精神和情怀,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了一缸之鳝,使得他们恢复生意、苏醒精神,共同获得拯救与逍遥。后世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描述的通过大声喊叫“惊醒”人们,使得他们毅然起来毁坏困人的铁屋从而实现救赎,就有点类似于王艮的缸中之鳅拯救满缸之鳝的意味。另外,在王艮看来,鳅本来是自适天性而搅动鳝缸,搅动生气是鳅的一种自然本能,其最初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拯救缸鳝,也不是为了获得鳝的回报,只是天性如此而已。孟子曾讲“孺子入井”的故事,人去救掉入水里的儿童,既不是为了邀誉于乡里,也不是为了施恩图报,仅仅是发动和体现自己与生俱来的恻隐本能而已。这种天然的本能,使得善性善行具有了必然性的色彩,正如“天地万物一体”具有必然性一样。但是,王艮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进一步将鳅的行为从自然变成自觉,因为鳅在自身获得自由以后会反过来自觉地去拯救缸中之鳝,这就从本能变成了一种有意识的自觉行为。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讲的“四个境界”,在这里,鳅也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达到了道德境界,并进而实现了“同归于长江大海”“悠然而逝,纵横自在,快乐无边”的天地境界。王艮以道人与鳅自况,一方面表现了要像鳅一样在“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自然本能进化为意识自觉,从自救到救人,展现了儒家的成己、成物的道德情怀;另一方面,道人的出现就是将这种自然现象、生活场景上升到思想和理论层面,从而影响更多的人投入到自救、救人和成己、成物的社会改造运动中。可见,王艮既将自己视为道德救世的践行者,又视为理论抽象的观察者。同时,在这篇文章中,王艮用隐喻的方式表达政治理想同时,也表达了个人志向。就政治理想而言,王艮认为,社会不能死气沉沉,应该呈现出生动自由的局面,而这种局面需要具有救世本能和救世意愿的人出现。就个人志向而言,王艮认为自己应该就是那位具有救世本能和救世意愿的人物,生活在万物之中,但又不被万物所拘泥,类似于《庄子》所言“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与万物同在又不限于万物。具体到王艮的理想,那就是既能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同时又能实现自己的逍遥自由,文中最后的诗更是表现了王艮的个人志向,显现出一介狂者气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