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胡瑗治国方略与商业发展

胡瑗治国方略与商业发展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胡瑗的“富民”、“养民”主张继承了先儒传统,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对待商业的态度,他认为统治者不应该限制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对增加国家财用、便利百姓生活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应该“劝之、教之通商惠工”。因此,继“富民”之后,胡瑗进一步提出了“教民”的主张。胡瑗的一系列治国主张,既是传统儒家王道政治理想的反映,又体现出了强烈的现实意识,兼具理想和现实的意义。

胡瑗治国方略与商业发展

赵宋王朝建立后,对于如何治国及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统治阶层展开了探索。胡瑗在这方面也提出很多见解,他继承了传统儒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主张,认为万民百姓是君主仰赖的根本,君主的责任是惠民、养民,即“故凡居上者,当此之时,必先厚于其下。所谓厚下者,盖以仁义之道,务农重本,轻徭薄赋,天下之人,衣食充足,财用丰实,而又安其所居,使各得其所”。胡瑗的“富民”、“养民”主张继承了先儒传统,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对待商业的态度,他认为统治者不应该限制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对增加国家财用、便利百姓生活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应该“劝之、教之通商惠工”。纵观宋代历史,宋人在商业上的成就不仅远远超越了前代,而且远胜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宋代民间生活因商业的繁荣也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程度。

在儒家士大夫心目中,实现人民在物质上的富足还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期许。因此,继“富民”之后,胡瑗进一步提出了“教民”的主张。他从易经出发,认为天高地卑,人事万物之理皆应符合此一特性,尊卑贵贱的名分界定清楚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等伦常关系才能有序。要维持纲常秩序,就必须用“礼”节制臣民,“礼”在儒家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周公曾经“制礼作乐”,孔子终身都是礼制的践行者和维护者,还留下众多论礼的言论,如“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等,《礼记》中对礼的作用更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如: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之后,随着儒学地位的下降,礼乐制度对社会纲常的节制作用下降,到唐代,从宫廷到民间时常出现很多败坏纲常伦理的事件。为重建儒家的纲常伦理,稳定社会秩序,胡瑗重新强调礼乐制度的作用,他认为礼乐制度的作用有二:其一,“夫人之情,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口之于味,鼻之于臭,四体之于安逸,必得礼以节制之,然后所为适中,动作合度,而放僻之心,无自入矣。苟不以礼节制之,则必骄情肆欲,无所不至”。即人容易沉溺于口腹、耳目之欲,礼制可以将人的欲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至于放纵恣肆、无所不为。其二,“上乾为天、为刚,是为君、为父、为夫之道也。下兑为泽、为顺,是为臣、为子、为妇之道也。乾刚在上,是能以尊严临于下也。兑说在下,是能以说顺奉于上也。上下相承,故得君臣、父子、夫妇皆有其节制,则上下之分定,而尊卑之理别,天下之礼行矣”。即礼是天道秩序在人间的体现,也是维护世俗纲常伦理的重要工具。(www.daowen.com)

胡瑗以礼治国的思想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但是,从残酷的政治现实出发,胡瑗深知单纯的王道思想难以维持宋王朝的统治,北宋外有辽、西夏等强国,内有人民此起彼伏的起义抗争,因此,他主张在推行礼乐教化的同时,对不奉教化的顽固分子要以刑规之,“圣人虽有爱民之心,亦不得已乃为刑以治之,于是大则有征伐之具,小则有鞭朴之法,使民皆畏罪而迁善,故以利为刑也”。即要王霸兼施、刚柔并用,但兵、刑的运用必须有所节制,需在礼乐教化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才能施行。

胡瑗通过对《易经》的研究、诠释,重新强调、建构了儒家的纲常伦理,对儒学在宋代的复兴产生了重要作用,他作为北宋初期儒学复兴的先行者之一,大力响应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对宋代士风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胡瑗的一系列治国主张,既是传统儒家王道政治理想的反映,又体现出了强烈的现实意识,兼具理想和现实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