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师说》中曾感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欧阳修也悲慨“师道废久矣”。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曾提及汉代以来学校制度废弛的原因,在他看来,魏晋以后,随着门阀士族的兴起,教育被豪门大族垄断,学术中心移到大家族中,家学取代学校,师教的地位逐渐下降;师道废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汉代以后学风大坏,学者专注于章句注疏,拘泥于文字,对古圣先贤的微言大义、风俗教化、人伦纲常等不能发扬光大。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晚唐、五代十国的战乱,要巩固政权,就要改变前朝礼崩乐坏、纲常坠地的局面,因此,大兴教化、重振师道尊严成为必要。
胡瑗十分重视学校教育,他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要依靠教育,即“职教化者在师儒”。胡瑗把人才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而人才的培养则要依靠学校与师儒,为此,胡瑗在他所执教的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就是重新树立师道尊严。
首先,整顿学风、详定学规。范仲淹在苏州时创办了苏州郡学,其主事之人就是胡瑗。胡瑗对学生要求严格,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十分严格,学生起初不适应,不能完全地遵守,后范仲淹将自己的儿子范纯仁送到该校受教,在胡瑗的教育下,范纯仁严格遵守学校规定,其他学生也渐渐都能严守之。(www.daowen.com)
其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胡瑗在教育过程中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品格来感化、教育学生,他在课堂上严格秉持师生间的礼节,即使炎炎夏日,他也穿着教师的公服来学校上课。每逢出席一些正式的场合,胡瑗都遵循儒家的礼仪,从不逾矩。正是这种严于律己的品格,使得胡瑗培养出来的学生身上都带有几分乃师的气质,时人称胡瑗弟子不论贤愚,身上都有一股醇和之气,即使不解其身份,也能从服饰容貌与言谈举止中判断出是胡瑗培养出来的弟子。
第三,关爱学生,重塑师生关系。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中国教育先河,《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循循善诱、亦师亦友的教育方式。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的官化,老师与弟子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代确立“家法”和“师法”,弟子严守老师的经说,不敢离经叛道,或随意改动、反对老师的观点。胡瑗不满于师生间这种“僵化”关系,他认为师生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教师视诸生为子弟,诸生敬爱教师如父兄”。在教育过程中,他不是简单要求学生机械地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同时,根据学生的爱好,胡瑗将学生分为“好尚经术者,好谈兵战者,好文艺者,好尚节义者”,“使之以类群居讲习”,相互启发、讨论。如若学生与自己观点不同,他不用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而是通过辩论来解决问题。胡瑗教育学生注重科学的方法,他主张饱食或久坐不起皆不利于身体健康,应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或者进行体育活动。每次考试后,为使学生放松,胡瑗“掌仪率生会于首善堂,合雅乐歌诗,至夜乃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