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民族管弦乐曲赏析

中国民族管弦乐曲赏析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5年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民族管弦乐组曲《春节组曲》创作于1955—1956年,以陕北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活泼欢快,形象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欢度春节时喜气洋洋、欢歌笑语的场景。

中国民族管弦乐曲赏析

1. 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名为《夕阳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早在1875年以前就流传于民间。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将其改编为民族器乐合奏曲,改名为《春江花月夜》。解放以后,经过我国许多专业的民族音乐家们的不断修改,这首乐曲在各种处理以及配乐、配器等方面更加完善,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重要一员,代表着中国民族音乐水平,走上世界音乐舞台,深受国内外听众的喜爱。

乐曲通过委婉悠扬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精致细腻的配器,以及动与静、景与情等方面的细致处理,形象地描绘了春江月夜的迷人夜色,赞美了江南鱼米水乡的秀丽景象。犹如一幅幅色彩柔和、秀丽淡雅的美丽画卷,让人产生无限遐思,沉浸在音乐之美的享受中而如痴如醉。

乐曲分为十段,如同连绵不绝的唯美画卷。它们分别是:(1)  江楼钟鼓;(2)   月上东山;(3)   风回曲水;(4)   花影层台;(5)   水云深际;(6)   渔舟唱晚;(7)   回澜拍岸;(8)   桡鸣远濑;(9)   欸乃归舟;(10)   尾声。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西下、晚风拂面、平静河面的景色:

随后,乐队演奏出柔美如歌的旋律,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优美;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悠远。

第二、三段,表现出月儿高挂、夜色朦胧、镜花水月之象:

第四段犹如江风拂面,花草飘摇,水中景色,层叠恍惚:

第六段“渔歌唱晚”,只见江中无一色,只有皎洁的明月挂在美丽的夜空中:

接着乐队齐奏,速度变快,犹如渔船归来,渔歌响起,由远及近,一幅江水荡漾的画面。

第七段,琵琶弹奏,描写船载而归、掀起波涛激荡的动态

第九段“欸乃归舟”,这是乐曲的高潮部分。表现出渔舟破水、浪花四溅、摇橹歌唱之声由远及近、由缓而急的意境。渔人泛舟远去,万籁寂静,水面显得宁静悠远:(www.daowen.com)

最后全曲在委婉悠扬的旋律中结束,同时让人进入一个优美幽静的意境,回味无穷:

此曲采用多段体结构,这是民族器乐曲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我国民乐大师彭修文对此曲的艺术处理极其细致,既展示出古老东方美的格调,又具有内在的激情,富有情韵,充满生气。此外还充分考虑到大乐队丰富的乐器色彩,精巧编配,有增有减,使得乐队音响富有变化,层层递进。

2. 管弦乐曲《春节序曲》

《春节序曲》是管弦乐组曲《春节组曲》的第一部分,集中表现出中国人在欢度传统节日春节时热闹欢腾、喜气洋洋的景象,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创作的。这首乐曲采用陕北民歌为素材来进行创作,具有陕北秧歌的音调与节奏。

李焕之(1919—2000),中国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1919年出生于香港。1936年进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师从萧友梅。1938年8月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毕业以后留校任教。一直活跃在音乐的舞台上,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创作委员会主任,《音乐创作》主编等职务。1985年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热心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喜欢民间音乐,作品民族风格鲜明。创作了三百余首声乐作品,代表作有《社会主义好》等等。

李焕之

民族管弦乐组曲《春节组曲》创作于1955—1956年,以陕北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活泼欢快,形象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欢度春节时喜气洋洋、欢歌笑语的场景。作者是根据自己以前在革命根据地延安过春节的情景来进行创作的。在当时,大家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较贫乏,春节成为党、政、军、民联络感情的最好时节,大家在过春节的时候相互问候,互相关心,鼓舞斗志,展望明天。第一乐章“春节序曲”,描写的是春节期间人们欢天喜地的情景,乐曲里加入了闹秧歌的锣鼓节奏,主题采用了两首陕北秧歌中的唢呐曲,热闹喜庆。

乐曲一开始就营造出欢快热烈的气氛,表现了人们节日里喜气洋洋、载歌载舞的欢快心情

中间部分是由一首悠扬的陕北民歌改编而成,其主题先由长笛吹奏出主旋律,双簧管给予衬托演奏,然后再由大提琴重复。表现了人们在节日里互相问候、传递祝福的真情盛意:

接着回到重复部分。这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重复和部分重复,还加入了民族打击乐,把乐曲推向高潮,表现出更加热闹的群舞正式开始,节日的喜庆和人们的喜悦心情也得以完整的展示,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于美好明天的展望:

秧歌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北方地区的民间歌舞形式。表演者通常装扮各种人物,手里拿着手帕、扇子、彩绸等道具起舞。形式生动活泼,气氛欢天喜地、热闹欢腾,深受人们喜爱。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